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渭北旱塬麦田长期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改良与固碳减排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23:30
   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渭北旱塬地区是重要的旱作粮食产区之一,水分利用效率低和地力瘠薄是当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以多次翻耕-耙耱为代表的土壤管理技术、过量氮肥施用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及硝态氮淋溶等生态风险。有鉴于此,自2007年秋季开始,课题组在合阳县甘井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作农业试验站建立了耕作、施肥、轮作等保护性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生态效应长期定位试验(至今已为期10年)。为了进一步探明施肥、耕作及轮耕对作物生产及生态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以连作冬小麦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常规、低量和平衡施肥,免耕(NT)、深松(ST)及翻耕(PT)三种连续耕作,共3×3个施肥-轮耕模式(即常规施肥免耕[CN]、常规施肥深松[CS]、常规施肥翻耕[CP],低量施肥免耕[LN]、低量施肥深松[LS]、低量施肥翻耕[LP],平衡施肥免耕[RN]、平衡施肥深松[RS]、平衡施肥翻耕[RP]),外加平衡施肥的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P)、翻耕/免耕(PN)三种轮耕,共计12个生产模式,研究了对连作冬小麦产量及水肥分利用效率、土壤理化性状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产量和和水肥利用的影响NS的10年平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雨利用效率及肥料氮偏生产力分别为4514.9kg·ha~(-1)、14.3 kg·ha~(-1)·mm~(-1)、8.3 kg·ha~(-1)·mm~(-1)、30.1 kg·kg~(-1),分别较RP提高了15.3%、14.3%、8.3%、30.1%,SP、RS及PN依次降低,其中NS、SP、RS稳定性高、产量潜力大。各施肥水平的产量及水分/降雨利用效率从大到小为平衡施肥常规施肥低量施肥,肥料氮偏生产力表现为低量施肥平衡施肥常规施肥,平衡施肥具有最大的增产潜力。2、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1)NT处理具有最高的休闲期蓄水量,丰水型和干旱型休闲期分别较PT增加了2.5%-6.4%、9.6%-16.5%,ST在干旱型休闲期的蓄水量较PT提高了4.9%-6.9%,NS的降雨蓄水效率(21.67%)高于其它连/轮耕模式。平衡施肥的蓄水量低于其它施肥水平,但降雨蓄水效率与其它施肥水平差异不显著。连/轮耕中的保护性耕作促进了播种期0-200 cm土层含水量的提高,关键生育时期平衡施肥及保护性耕作模式在60-140 cm土层的含水量波动较其它模式更剧烈。播种期、分蘖期土壤含水量、抽穗-灌浆期土壤水分消耗与作物产量显著正相关,播种-分蘖期土壤水分消耗与产量负相关。(2)各模式0-80 cm土层的容重在1.04-1.68 g·cm~(-3)范围内,施肥-耕作模式的影响缺乏一致性和显著性。NT相对于PT和ST实现了犁底层的下移,且在平衡施肥下降低了0-30 cm土层的容重。平衡施肥导致10-30 cm层容重的上升,低量施肥则提高了30-40cm层的容重。轮耕模式中的NS在0-30 cm层的容重低于其它连/轮耕模式。(3)RN、RS模式0-5 cm土层的毛管孔隙率分别达51.2%、41.7%,相对RP提高了9.2%、1.4%,但NT处理在低量和常规施肥水平上的孔隙率低于PT。NT、ST处理40-80cm层的孔隙率相对PT提高了2.7%-11.3%。增施氮肥后0-40 cm层的孔隙率增加了0.4%-10.0%。NS及SP模式有利于0-80 cm剖面孔隙率的提高。(4)RN处理0-5 cm表层土的力稳性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分别达89.4%、65.8%,平均质量直径分别比CP高19.7%和32.4%。NT在0-40 cm土层的力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高于其它连耕处理,ST则有利于40-80 cm的提高。平衡施肥提高了0-40 cm及60-80 cm土层力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但降低了40-80 cm层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NS提高了0-80cm层力/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SP、PN模式仅有利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3、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1)0-10 cm土层的有机质(SOM)含量表现为NTSTPT,常规施肥平衡施肥低量施肥,CN模式下含量可达1.9%。高层化率导致低量和平衡施肥下保护性耕作/轮耕的0-100 cm SOM储量较PT降低了0.1-1.2 kg?m~(-3),常规施肥下则增加了1.5-2.6kg?m~(-3)。不同施肥水平的SOM总储量表现为常规施肥低量施肥平衡施肥。三种施肥条件下NT在0-80 cm土层的大团聚体固碳量为34.0-38.4 t?ha~(-1),均高于PT、ST。ST在0-5 cm土层的大团聚体碳含量高于PT,但0-80 cm总储量在平衡施肥下低于PT。施肥及耕作对微团聚体碳和粉-粘粒碳储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土壤扰动及平衡施肥导致粉-粘粒碳及微团聚体碳所占比例升高。(2)三种施肥条件下NT及ST 0-10 cm土层的平均全氮含量较PT(7.5 g?kg~(-1))增加了2.7%-21.8%,速效氮含量较PT(12.4 mg?kg~(-1))提高了7.7%-323.6%。但因高层化率导致平衡施肥条件下保护性耕作/轮耕的0-100 cm土层全氮储量低于PT。全氮储量在施肥间的差异为常规施肥低量施肥平衡施肥,速效氮为常规施肥平衡施肥低量施肥。硝态氮是速效氮的主要成分,变化规律与速效氮相似,CP导致了明显的淋溶现象。各模式间的铵态氮含量差异无显著规律。(3)全磷及速效磷的最高层化率可达1.76、4.41,较SOM和氮更严重。各模式0-10cm土层的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为0.8 g?kg~(-1)、22.5 mg?kg~(-1),80-100 cm土层含量仅为表层的37.1%、11.7%。保护性耕作的表层全磷、速效磷含量比PT平均高15.2%、35.4%,速效磷总储量比PT高9.2%,但除NT、NS外其它连/轮耕方式的全磷储量低于PT。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全磷储量差异表现为平衡施肥常规施肥低量施肥,速效磷差异为常规施肥平衡施肥低量施肥。(4)不同施肥水平下保护性耕作/轮耕0-10 cm土层的全钾含量在11.1-12.2 g?kg~(-1)范围内,较PT提高了4.3%-12.8%;0-100cm总储量为16.6-18.4 kg?m~(-3),较PT提高了0.4%-7.5%;平衡施肥的全钾储量低于常规、低量施肥。各耕作处理中仅NS和NT提高了表层速效氮含量和0-100 cm速效氮储量,低量施肥的速效钾含量略高于其它施肥处理(P0.05)。4、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连作麦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生态足迹的影响(1)连作冬小麦田的CO_2排放速率在49.5-635.1 mg?m~(-2)?h~(-1)之间,冬季低而作物旺盛生长期及高温多雨的休闲期高。NT具有最低的平均排放速率,年平均累计排放量在14.5-16.5 t?ha~(-1)之间,相比翻耕降低了14.7%-18.7%,其次为NS、ST。相同耕作方式下平衡施肥处理的平均排放速率最大,低量施肥最小,但RN通过减少土壤扰动比CP降低了16.9%。(2)渭北旱塬旱作农业区属于CH_4的汇,各模式的平均吸收速率在8.0-138.1μg?m~(-2)?h~(-1)区间,冬季吸收速率最低,最高吸收峰在拔节至灌浆期。相同耕作方式下施肥处理间的平均吸收速率差异不显著。NT、ST在三种施肥水平上的年累计吸收量较PT降低了19.6%-23.7%、4.8%-8.3%,累计排放量表现为PTSPPNSTNSNT。(3)N_2O排放速率在2.52-160.6μg?m~(-2)?h~(-1)之间,不同时期间波动剧烈。增施氮肥及免耕加剧了N_2O的排放,年累计排放量最高的CN模式(1.3 kg?ha~(-1))比最低的低量施肥翻耕(LP)增加了74.0%。NS年累计排放量高于NT,SP、PN与PT差异不显著。(4)在农业生产的间接碳排放中,化学肥料占48.2%-79.0%,能耗排放占31.3%.间接碳排放量最大的平衡施肥翻耕(CS)模式年公顷排放达1456.5 kg?CO_2-eq,是最小的LN模式的1.26倍。N_2O、CH_4及农业间接排放的增温潜势分别占碳生态足迹的1.4%、0.6%及5.5%。CP模式的温室效应最高,平均年生态足迹为21.5 t?CO_2-eq?ha~(-1),是LN(15.3t?CO_2-eq?ha~(-1))的1.4倍。平衡施肥的单位产量碳足迹最低,其中NT、NS模式约为4.3tCO_2-eq?ha~(-1)?t~(-1),较CP降低了26.5%。10年定位试验表明,平衡施肥结合保护性耕作有效的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水分、肥料利用效率,改善了土壤结构,维持了较高的表层营养,促进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了单位产量碳生态足迹。其中NS模式兼具了土壤生产力提高和固碳减排,具有最高的综合效益,是渭北旱塬及同类地区连作冬小麦田适宜的施肥和耕作模式。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2.11
【部分图文】:

旱作农业,合阳,试验站,位置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2.1 试验区概况试验地位于渭北旱塬东部的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图 2-1),属于黄土高原沟是半湿润易旱区的典型代表。该地区海拔 800-1200 m,四季多风,年日照时数 2528年蒸发量 1832.8 mm;无霜期 190 天,年均气 11.5 ℃,早晚温差大,试验点的周年平均温度及月平均降雨量分布见图 2-2;年降雨量 500-700 mm,降水年际变化大,节分布不均,5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 7-9 月份,冬春干旱少雨;根据 Guo 等(Guo,2012)的分类方法并进行扩展,根据由降雨量计算的干旱指数,将休闲期、生长期种植年度降雨类型分为丰水年、平水年和干旱年,相关信息见表 2-1。该地区土壤型黑垆土,沙粒、粉砂粒和粘粒分别占 34%、39%和 27%,黄土母质深厚、疏松、有丰富的矿质养分,土壤保水性能好,部分土壤理化性状见表 2-2、2-3。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2.3.4 保护性耕作对连作麦田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分析 0-100 cm 不同土层的有机质、NPK 组分含量及剖面总储量对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响应,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团聚体固碳的影响,比较团聚体碳储量与总有机碳储量的差异。2.3.6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分析指标:CO2、CH4、N2O 通量,研究不同保护性模式下三种温室气体排放速率的变化规律,评价周年期下的温室气体通量。描述渭北旱作农业生态系统不同处理下的碳足迹,计算单位产量温室气体通量,结合产量和生态因素,建立最优的耕种模式。2.4 技术路线

温室气体,团聚体


Si= 10CiRDP式中:Si代表 i 粒级团聚体固碳量(t·ha-1) ; Ci为 i 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g·kg-1) ; R为团聚体所在土层的容重(g·cm-3) ; D 为土层厚度(m);P 为 i 级团聚体质量百分数(%)。2.5.3 温室气体通量测定(沙丽清 2008):静态箱的设计与安装:静态箱设计为一面开口的长方体结构(图 2-4),箱高 0.25 m,箱底长宽均为 0.3 m,侧面与顶部均由双面镀锌的薄不锈钢板(1 mm)制成,边角用密封胶增加气密性,箱内中间部位设小风扇及温度计探头,在箱体侧面及顶部设置三个气体采样孔,一个温湿计传感线及风扇电源线孔。为避免夏季高温暴晒对温度箱内气体加热引起的实验误差,在温度箱的侧面及顶面粘贴了 1 cm 的抗老化聚氨酯保温层,最外层加设了隔水、反光的铝箔层。静态箱体平时与基座分离,仅采集气体样品时扣放至底座上,后者在试验期间被固定埋入在各小区预设的取样点上。基座同样由不锈钢板制成,高 20cm,耕作、及收获后即安装至采样点,深度 15 cm。在距基座底部 8 cm 处打直径为 4 cm 的孔,以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底座上部设置水槽,水槽宽、高为 3 cm、2 cm,气体样品收集前注水 1.5 cm 左右,以保证扣放静态箱时的气密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贤清;李荣;贾志宽;韩清芳;;西北旱作农田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5期

2 王浩;王淑兰;徐宗贵;李军;;耕作与施肥对旱地玉米田土壤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年06期

3 黄兴成;石孝均;李渝;张雅蓉;刘彦伶;张文安;蒋太明;;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年08期

4 冯浩;刘晶晶;张阿凤;邹小阳;陈海心;;覆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4期

5 张德奇;岳俊芹;李向东;王汉芳;邵运辉;方保停;杨程;秦峰;马富举;时艳华;陈远凯;程红建;;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S2期

6 李娟;李军;程科;韩霁昌;王丽;尚金霞;;渭北旱塬玉米田保护性轮耕土壤固碳效果与增产增收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05期

7 吕薇;李军;岳志芳;陈宁宁;王淑兰;;轮耕对渭北旱塬麦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16期

8 谢迎新;靳海洋;孟庆阳;王永华;王晨阳;贺德先;郭天财;;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0期

9 邢旭明;王红梅;安婷婷;李双异;裴久渤;梁文举;汪景宽;;长期施肥对棕壤团聚体组成及其主要养分赋存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2期

10 王健波;严昌荣;刘恩科;陈保青;张恒恒;;长期免耕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玉玲;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下土壤生产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丙文;保护性耕作农田碳循环规律和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3 沙丽清;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橡胶林及水稻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土壤碳排放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8年

4 丁启朔;耕作力学研究的土壤结构及其评价方法[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秋实;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固定的影响及作用机理[D];广西大学;2012年

2 刘博;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休闲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3 毕冬梅;不同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新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指标及其相关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5 姜桂英;不同耕作方式和轮作模式对河南褐潮土肥力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9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39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7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