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两系法杂交水稻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

发布时间:2020-10-20 01:10
   螟虫、褐飞虱、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影响水稻产量、品质及商业价值的主要病虫害,无芒9311是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广泛应用于两系和三系杂交稻的恢复系,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但无芒9311不抗稻瘟病、螟虫、褐飞虱及白叶枯病。研究表明,将多个抗病抗虫基因进行聚合选育出多抗的品种是抵御病虫危害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利用实验室前期创建的以无芒9311为背景改良的中间材料华抗3005、华抗3037、华抗3038为亲本,将螟虫抗性基因Cry1C*、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稻瘟病抗性基因Pi9、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进行聚合,创建5基因聚合多抗的恢复系新材料。同时,利用实验室前期培育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材料华1306S和DB1503-88-7,也通过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创建聚合Cry1C*、Pi2、Bph14、Bph15、Xa23基因的多抗不育系新材料。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为今后培育多抗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提供了基础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华抗3005/华抗3037//华抗3005/华抗3038”的后代中,选育出携带Cry1C*、Bph14、Bph15、Xa23、Pi9基因稳定恢复系新株系12个,分别编号为TMQ15110-11-280-5-1、TMQ15110-11-39-2、TMQ15110-14-180-1、TMQ15110-14-229-1、TMQ15110-14-230-8、TMQ15110-8-191-14-8、TMQ15110-11-95-8、TMQ15110-11-96-10、TMQ15110-11-113-3、TMQ15110-11-214-9、TMQ15110-14-241-10和TMQ15110-40-49-4。2、全生育期不用化学农药防治螟虫的自然条件下进行螟虫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对照无芒9311受到不同程度的螟虫危害时,12个新株系均未受到螟虫危害。人工苗期褐飞虱抗性鉴定表明,12个新株系对褐飞虱表现为高抗或抗;人工接种白叶枯病抗性鉴定表明,12个新株系对菌株GD1358和ZHE173均表现为抗或高抗。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做稻瘟病抗性鉴定。3、对育成株系所配的部分杂交组合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只要亲本之一携带Cry1C*基因,杂种F_1代表现抗螟虫,Cry1C*基因对螟虫的抗性是完全显性的;只有父母本都携带Bph14、Bph15基因时,杂种F_1代才能表现抗褐飞虱,Bph14、Bph15基因是非显性的;只要亲本之一携带Xa23基因,杂种F_1代就表现抗白叶枯病,虽然Xa23基因杂合的F_1代的病斑比Xa23基因纯合的亲本略长一些,但基本上是完全显性的。4、比产试验结果表明,选育的多抗恢复系新株系的产量比无芒9311均略有增产,个别株系增产显著,生育期比无芒9311缩短1-4天;但是多数株系的稻米品质比无芒9311差一些。配合力分析表明,多抗恢复系新株系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与无芒9311相当。5、在‘DB1503-88-7/华1306S’的后代中,选出了携带Cry1C*和Pi2基因的不育系单株1个,携带Cry1C*、Pi2、Bph14、Bph15基因的不育系单株1个,携带Cry1C*、Pi2、Bph14、Bph15、Xa23基因的不育系单株2个。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511
【部分图文】:

恢复系,单株,分子标记,F2代


图1恢复系复交F2代部分单株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Fig. 1 Molecular marker detection of some individual plants of restorer lines in F2generationP1:无芒 9311,P2:阳性对照,泳道 1-30:30 个 F2单株,76-2:Bph14 基因的连锁标记,15-6:Bph1的连锁标记,BP9-1:Pi9 基因的功能标记,M-Xa23:Xa23 基因的连锁标记。P1: 9311, P2: Positive control, Lane 1-30:30 F2 plants, 76-2: Linkage markers of Bph14 gene, 15-6: Linkagemarkers of Bph15 gene, BP9-1: Functional markers of Pi9 gene, M-Xa23:Linkage markers of Xa23 gene.

抗性表现,株系,恢复系,多抗


两系法杂交水稻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续表 14年份Year名称Lines抗性基因R-genes病斑长度 Lesion length(Mean±SD)/cmGD1358 ZHE1732018TMQ15110-8-191-14-8 Xa23 0.86±0.07 (HR) 0.54±0.07 (HR)TMQ15110-11-95-8 Xa23 0.49±0.05 (HR) 0.49±0.05 (HR)TMQ15110-11-96-10 Xa23 0.88±0.08 (HR) 0.31±0.03 (HR)无芒 9311 - 17.28±0.62 (S) 10.98±0.55 (MS)TMQ15110-11-113-3 Xa23 1.09±0.15 (R) 0.37±0.06 (HR)TMQ15110-11-214-9 Xa23 0.82±0.14 (HR) 0.23±0.03 (HR)TMQ15110-14-241-10 Xa23 0.67±0.09 (HR) 0.31±0.04 (HR)TMQ15110-40-49-4 Xa23 1.46±0.15 (R) 0.25±0.02 (HR)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义川;曾松;徐敏;杨建刚;李乾安;魏应海;黄世君;刘建;;水稻恢复系的农艺经济性状比较分析[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9年02期

2 蔡海亚;;“优质恢复系香5的选育与应用”通过成果鉴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24期

3 陈志军;周雷;杨国才;李三和;刘凯;胡刚;游艾青;;籼型同质恢复系的选育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4 顾亚佟;潘宗东;龙九洲;金玉荣;龙明珠;;籼稻恢复系凯恢608的选育及利用[J];中国种业;2006年02期

5 李绍前,全华,徐爱珍,李建雄,覃章进;光壳稻恢复系州光恢217的选育与利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6 ;水稻恢复系蜀恢162[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年05期

7 朱杰,朱永昌,龚学书,黄宁远,彭兴富,曾宪平;杂交稻恢复系抗瘟性鉴定及筛选利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8 黄利兴,游年顺,雷捷成,雷上平,潘玉卿;水稻恢复系密直播与移栽的性状比较[J];福建稻麦科技;1999年03期

9 许谋树,梁立新;杂交水稻新恢复系将恢155[J];杂交水稻;1996年02期

10 黄志强,龙和平;恢复系晚3与不同不育系配组的优势鉴定[J];杂交水稻;1996年S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亚军;水稻耐冷和杂种优势位点的全基因组关联定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2 查仁明;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预测籼型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钟蕾;不同配合力水稻恢复系及其F_1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徐俊英;三个水稻恢复系的白叶枯病和螟虫抗性改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张武汉;特大穗恢复系R1126重要农艺性状及遗传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陈升;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杂交水稻恢复系[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7 黄殿成;长江中下游杂交粳稻亲本产量和品质性状优异配合力标记基因型筛选与配合力改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8 刘金兵;甜椒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分子标记筛选及败育的生化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先俱;印水型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选择及生态适应性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3年

10 尹明智;野油胞质雄性不育系1193A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磊;两系法杂交水稻多抗恢复系和不育系的创建[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2 裘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恢复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3 任西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骨干不育系和恢复系褐飞虱抗性[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4 石笑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恢复系及不育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5 李曚曚;萝卜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指纹分析及杂交种纯度的快速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6 刘杰;水稻3种近等基因恢复系的构建及其对L-orfH79育性恢复的遗传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7 农杰环;杂交水稻耐储藏恢复系种质资源的建立、利用及相关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张搏;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575A的4个恢复系的分子标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开祥;用于配制综合杂交种的三个恢复系评价[D];青海大学;2014年

10 万昕;水稻分子育种新选恢复系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和分子检测[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7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47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f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