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喷灌施肥条件下调亏灌溉对三七生长生理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位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567.236
【部分图文】: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作用对不同水分亏缺度的响应情况,复水后三七叶片的补偿效应机制。通过分析各个生育阶段三七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寻找能够增强三七WUE的最佳灌溉模式。(4)测定三七各个生育阶段种植区中各类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和酶活性(包括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高低,以及不同深度三七土壤微生物数量多少和酶活性的高低情况,寻找适宜三七生长的最佳土壤微生态环境。(5)测定三七根系不同生长指标,以及坐果期复水后三七冠层和根系导水率;探明不同灌溉模式对三七根部不同生长指标,以及坐果期复水对冠层和根系水分传导作用的影响。对各个灌溉模式下的三七品质和产量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提高三七品质,增加三七产量,降低发病率的最佳灌溉模式。1.3.2技术路线试验的技术路线如下图:图1.3技术路线图Fig.1.3TechnologyRoadma
第三章 调亏灌溉对三七种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3.1 亏缺灌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3.1.1 调亏灌溉对三七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水分作为三七生长的重要指标,关乎着三七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顺利进行。通过测定三七苗期至坐果期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判定三七在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情况。
第三章调亏灌溉对三七种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19同列不同字母示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图3.2.1各灌溉模式对三七土壤中速效磷的影响Fig.3.2.1AvailablephosphorusinthesoillayerofPanaxnotoginsengunderwatertreatments3.2.2三七根区土壤速效钾对调亏灌溉的响应图3.2.2为整个生育阶段三七土壤速效钾对各灌溉模式的响应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三七的营养生长期和开花期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处理,对土壤中的速效钾产生显著性影响。具体表现为:与试验苗期相比,当三七处于坐果阶段时各灌溉模式的土壤速效钾均减校在三七的苗期,各灌溉模式的土壤速效钾差异不大(p>0.05)。在三七的坐果期,各灌溉模式的土壤速效钾差异较大(p<0.05)。具体表现为:控水模式T9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最高水平,显著较常规灌溉CK增高5.15%,水分处理T2~T3和T7~T9土壤速效钾差异不大。其余各水分处理较水分处理CK降低1.46%~4.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永洋;刘东;;井灌区控制灌溉模式水稻灌水规律研究[J];节水灌溉;2016年06期
2 蔡长举;付杰;李长江;邓文强;;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4年07期
3 庄德续;司振江;李芳花;;不同灌溉模式水稻需水规律研究[J];节水灌溉;2014年08期
4 余叶;;保护性耕作农业灌溉模式[J];农机科技推广;2007年09期
5 陈卫宾,邱林,胡清玲,曹玉升;灰色关联决策在灌溉模式优选中的应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4年06期
6 朱庭芸,赵正宜;水稻的优化灌溉模式[J];水利学报;1988年06期
7 鲁永岩;;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江西农业;2016年03期
8 张海军,张娟,赵育民,刘康,张彦刚 ,艾尔肯 ,沙依班;滴灌灌溉模式与苗木成活的关系[J];新疆林业;2003年05期
9 郑应明;水稻高产灌溉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广东水电科技;1996年02期
10 彭世彰;乔振芳;徐俊增;;控制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植物系统镉和铬累积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士江;寒地稻作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2 孙爱华;三江平原稻作灌溉模式及水肥效应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聂晓;三江平原寒地稻田水热过程及节水增温灌溉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4 刘小飞;调亏灌溉与营养调节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5 王玉才;河西绿洲菘蓝水分高效利用及调亏灌溉模式优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6 安小娟;葡萄生物活性物质和品质对调亏灌溉和栽培环境的响应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7 崔宁博;西北半干旱区梨枣树水分高效利用机制与最优调亏灌溉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申孝军;棉花滴灌节水机理与优质高效灌溉模式[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秦永林;不同灌溉模式下马铃薯的水肥效率及膜下滴灌的氮肥推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10 王孟雪;东北寒地稻作水氮互作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凇仪;微喷灌施肥条件下调亏灌溉对三七生长生理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9年
2 潘春洋;盐渍化农田不同水源灌溉及秸秆还田联合模式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年
3 魏晓然;日光温室番茄基质含水量及辐射累积量控制灌溉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4 梁鹏;不同微润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及蔬菜生长状况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5 许烘爽;水芹潮汐式灌溉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8年
6 郑文静;不同灌溉模式下广西崇左蔗田土壤动物群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7 邵光成;膜下滴灌作物最优灌溉模式及毛管布置方式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8 马文超;基于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石津灌区灌溉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张秋平;北京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灌溉模式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郭海刚;华北地区冬小麦牛场废水灌溉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56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5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