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黑龙江省垦区二早水稻区域试验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综合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28 00:59
   水稻产量性状是新品种选育最重要的目标,但其稳产性也不容忽视,其产量稳定性受环境影响较大。稳产性和适应性直接决定了一个水稻新品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能否获得高产,虽然追求水稻新品种高产并不是唯一的目标,但是将直接关系到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本研究以龙粳21作为对照品种,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参数估计等分析方法,对垦稻17112、垦稻1725、垦稻17414、垦稻1767、垦稻92、垦粳1704、龙垦2203、龙垦263、龙垦269、龙垦290、龙垦291、龙垦292、龙垦293、中垦8号等15份区试材料的在不同地点的适应性以及品种与地点之间的互作效应。同时探索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小区产量这4个产量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期明确各个参试材料在不同种植区域的适应性及稳定性。试验结果可以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品种的有效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这三个对产量构成因素受环境的影响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品种的产量。有效穗和实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但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小。也就是说一个品种在千粒重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有效穗数和实粒数是增产的主要动力。(2)参试材料中的龙垦263、龙垦2203,穗型较大,实粒数较多,有效穗数适中,千粒重稳定,籽粒充实度好,这类的品种受环境影响较小,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产量稳定性较好,属稳产型品种。(3)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8个试验点中龙垦291既具有稳产性又具有高产性的特点,在8个试验的产量表现较为一致,均高于对照品种龙粳21且的稳定性好,增产幅度为10.2%,增产显著,属于稳定高产型品种。
【学位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1
【部分图文】:

位置分布,鉴别力,丰产性,稳定性


因 14 97518 6966 7.5114.80境 7 372175 53168 57.28**56.48作用 98 189307 1932 2.08**28.73CA1 20 95029 4751 5.12**14.42CA2 18 38589 2144 2.31**5.86差 60 55688 928 品种稳定性及试点鉴别力的 AMMI 模型双标图与值分析 AMMI 双标图(图 3-1)中,X 轴为品种的平均产量,Y 轴为 IPCA1 的值,双试点的位置比较分散,说明品种与试点均存在较大变异。品种的位点越往正方种在各试点的平均产量越大,从各品种的位置分布来看,平均产量从大到小依25>龙垦 263>龙垦 291>龙垦 290>垦稻 17414>龙垦 2203>龙垦 292>垦粳 1704>垦293>龙垦 269>垦稻 1767>龙粳 21(CK)>中垦 8 号>垦稻 17112。在 IPCA1=0 处做品种到水平线的垂直距离表示各品种的稳定性,距离越小,稳定性越好;各试直距离表示各试点的鉴别力,距离越大,鉴别力越好。各品种的稳定性从优到垦 292>龙垦 2203>龙垦 263>龙粳 21(CK)>垦稻 293>龙垦 291>垦稻 92>中垦 8 号1704>龙垦 290>垦稻 17112。

排序图,排序图,模型,品种特性


利用 AMMI 模型对参试品种排序特定品种生态区内,理想的品种既是高产的又是稳产的。在 AMMI 模型品种排3-2),x 轴为品种的平均产量,y 轴为 IPCA1,在图中当指定某一品种后,作出通曲线,这时通过它们的空间位置可以分析其品种特性,即指定品种特性优于那的品种,由此可见,图中所示龙垦 263、垦稻 1725 品种特性优于其他品种。

功能图,品种适应性,扇形区,功能图


Fig.3-3 GGE double plot analysis of species' yield and stability图 3-3 GGE 双标图分析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3.4.4 适应性分析将 GGE 双标图中同一方向上距离原点最远的品种位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多形,确保其他所有品种都位于多边形内。从原点向多边形的各边作垂线,将多边形划分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凌;赵春芳;周丽慧;王才林;;中国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10期

2 温娜;王景安;刘仲齐;;利用AMMI模型分析稻米镉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3 陈学宽;刘家勇;赵培方;赵俊;昝逢刚;;云南省甘蔗品种区域试验的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4年04期

4 白力;;水稻新品种区域生态试验丰产性稳产性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11期

5 刘丽华;王新兵;汤凤兰;李红宇;郑桂萍;左豫虎;;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稳定性和高产相关性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5期

6 刘丽华;胡远富;陈乔;李红宇;钱永德;吕艳东;郑桂萍;左豫虎;;利用AMMI模型分析寒地水稻3个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J];作物学报;2013年10期

7 赵雅静;李小萍;姜照伟;;水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分析[J];福建稻麦科技;2011年03期

8 李树杏;涂敏;黄贵民;金邦文;郭慧;甘雨;;贵州省水稻区试稳产性与适应性分析[J];种子;2011年06期

9 赵胜利;魏芳勤;张秀英;黄卫群;周凯;;现阶段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年24期

10 余本勋;卢运;何友勋;张时龙;;高稳系数法在贵州山区水稻区试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本文编号:2859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59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5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