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小麦玉米产量差及影响因素研究
【学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513;S512.1
【部分图文】:
图 1 山东省气象站点分布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Shandong province表 1 山东省各气象站点经纬度Table 1 Latitude and longitude of weather s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点 Weather Station 经度 Longitude 纬度 Latitude 站点 Weather Station 经度 Longitude 纬度 Latitud陶 115.58 35.07 莒县 118.83 35.58谷 115.58 36.03 潍坊 119.45 36.70州 116.57 37.33 日照 119.53 35.38州 116.85 35.57 平度 119.93 36.77南 116.98 36.68 龙口 120.32 37.62安 117.10 36.25 青岛 120.33 36.07民 117.53 37.50 长岛 120.72 37.73山 117.55 36.72 海阳 121.17 36.77县 117.85 35.25 福山 121.25 37.50源 118.15 36.18 威海 122.13 37.48城 118.37 34.62 成山头 122.68 37.40
山东省小麦玉米产量差及影响因素研究2907.14 ℃·d、2096.63 MJ/m2和 468.06 mm;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为 3.75%,10.19%和11.95%。夏玉米季内各气候要素的空间变异程度较小。综合辐射、积温和降水分布,玉米季内鲁西地区气候资源较好。
14图 3 玉米季气候要素空间分布Fig.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maize season由表 4 可知小麦季内温度均呈现上升趋势,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温、大于 0 ℃积温、大于 10 ℃积温分别以 0.2 ℃/10a、0.5℃/10a、0.5℃/10a、67.6 ℃/10a 和73.6℃/10a 的速率上升,最低温的变异系数较大,为 19.79%,其余表示温度的气象要素变异系数均在 10%左右。冬小麦季内降水、生长季内总辐射、日均辐射均随时间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谈宇中;;冬小麦玉米黄豆“150小带田”系统管理程序[J];甘肃农业科技;1988年06期
2 何元农,黄建斌;小麦玉米大豆不同方式间套作效果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1989年03期
3 刘晓敏;王慧军;;河北省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微喷灌节水技术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节水灌溉;2015年12期
4 黄新花;;小麦玉米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2年08期
5 单维民;;论小麦玉米双晚种植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6年24期
6 刘继元;崔中凯;马继春;焦伟;;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接茬轮作机械化生产问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6年05期
7 高继月;李宝军;汪世锋;;潍坊市小麦玉米两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8 毛艳秀;;小麦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年12期
9 牛斌;冯莎莎;张俊平;;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的光合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10 王爱文;郝铠;;小麦玉米带田主要病虫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升东;华北平原小麦玉米周年低碳生产技术综合效应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2 张伟;供磷水平对小麦玉米锌吸收、累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兰;山东省小麦玉米产量差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2 王和洲;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3 冉云亮;2BMJF-4/14型小麦玉米两用免耕播种机的设计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4 姚宇卿;豫西旱作区小麦玉米一体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与示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于建军;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配套种植模式与播种技术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6 杨玥;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田英;施肥部位对垄沟间作小麦玉米生长和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8 唐慎欣;小麦—玉米种植体系中养分资源利用规律及平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9 王德权;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水肥耦合效应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8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78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