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盖和品种互作对玉米产量、根系特征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51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1.1 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1.2 水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 地膜覆盖对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1.2.1 温度对作物根系的影响
1.2.2 水分对作物根系的影响
1.2.3 养分对作物根系的影响
1.2.4 品种和作物根系的关系
1.3 地膜覆盖对玉米氮磷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1.3.1 地膜覆盖对玉米干物质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1.3.2 地膜覆盖对玉米氮、磷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1.3.3 品种和玉米氮、磷累积及转运的关系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3.1 降雨采集与地温测定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3.3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生育期降雨量
3.1.2 土壤温度
3.1.3 播种和收获期土壤水分剖面分布
3.1.4 土壤水分动态
3.1.5 土壤水分平衡
3.2 讨论
3.2.1 土壤温度
3.2.2 土壤水分动态
3.2.3 土壤水分平衡
3.3 小结
第四章 地膜覆盖和品种互作对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玉米叶面积指数及株高
4.1.2 玉米物候格局
4.1.3 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
4.1.4 玉米产量构成要素
4.1.5 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
4.2 讨论
4.2.1 覆膜和品种互作对玉米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
4.2.2 覆膜和品种互作对玉米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3 覆膜和品种互作对玉米生物量、HI和WUE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地膜覆盖和品种互作对玉米根重和根长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根系重量及分布
5.1.2 根长密度及根长分布
5.1.3 根冠比
5.1.4 玉米根系与水分平衡的关系
5.2 讨论
5.2.1 覆膜和品种互作对玉米根重、根长密度的影响
5.2.2 覆膜和品种互作对玉米根重分布、根长分布的影响
5.2.3 根冠比及根系与水分平衡的关系
5.3 小结
第六章 地膜覆盖和品种互作对玉米养分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茎叶和籽粒的氮磷浓度及N/P
6.1.2 氮积累和籽粒吸氮量
6.1.3 氮转移量、氮转移率和氮转移贡献率
6.1.4 磷积累和籽粒吸磷量
6.1.5 磷转移量、磷转移率和磷转移贡献率
6.1.6 根系、产量和养分的关系
6.2 讨论
6.2.1 覆膜和品种互作对玉米氮素吸收、转移的影响
6.2.2 覆膜和品种互作对玉米磷素吸收、转移的影响
6.2.3 根系对玉米籽粒氮和磷浓度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长飞;;玉米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方面的优势探究[J];南方农业;2018年06期
2 王芳;王春乙;邬定荣;姚树然;白月明;张继权;;近30年中美玉米带生长季干旱特征的差异及成因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8年06期
3 李吟;;软糖[J];岁月;2017年05期
4 吴天龙;习银生;;玉米带发展生猪养殖 看美国的绿色养殖方式[J];中国食品;2017年16期
5 剑星;;玉米肇事[J];当代工人;2017年16期
6 ;玉米[J];小星星(低年级版);2017年10期
7 赵致禧,姚正良,肖占文;张掖地区应压缩小麦/玉米带田种植面积[J];甘肃农业科技;2002年04期
8 ;4GYC─2型玉米带穗收割除茬机[J];南方农机;2000年03期
9 董进武;4GYC-2型玉米带穗收割除茬机[J];农机试验与推广;1999年04期
10 ;玉米带轴贮存产量高[J];中国农垦;199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帆;地上地下互作提高小麦间作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2 王琳;地膜覆盖和品种互作对玉米产量、根系特征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3 高世斌;玉米耐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4 潘光堂;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优良受体筛选及遗传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5 郝转芳;玉米耐旱主效QTL定位与候选基因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路运才;玉米和黑麦草漆酶基因的克隆和系统发育分析及玉米水分胁迫下基因表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7 兰进好;玉米强优势组合重要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吉旺;光温胁迫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9 肖炎农;玉米耐旱QTL定位和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李文学;小麦/玉米/蚕豆间作系统中氮、磷吸收利用特点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新;不同密度下陕A群、陕B群选育玉米自交系遗传效应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姚远;花生、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3 马立婷;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和根系及耕层环境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4 王英楠;不同品种玉米生物学产量及饲用价值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5 李昕瑶;基于环境因素的吉林省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分析[D];延边大学;2017年
6 陈玉珠;基于农户视角的玉米及其替代作物种植优势比较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7 张楠;一种硝基复合肥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8 高松阳;黑龙江省玉米旱灾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9 宝音巴特;密度及氮肥对不同地区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10 韩圆圆;吉林省雨养农区玉米水磷耦合施肥技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93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93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