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富硒冷浸田的利用模式
发布时间:2021-04-20 03:29
江汉平原是中国四大粮仓之一,拥有约69万公顷富硒土壤,大部分为冷浸田,如何利用富硒冷浸田种植富硒水稻是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以排水整改、强化施硒肥和排水整改后施硒肥3种模式开展了江汉平原富硒冷浸田的大田种植实验.结果表明,在排水整改模式下,排水降低了冷浸田地下水位,提升了土壤的通气性和氧化还原电位,加快了土壤中有机结合态硒向可利用态硒转化,使得土壤可利用态硒比整改前提高25.0%;促进了水稻对硒的吸收,使得水稻根系和籽实中硒含量比整改前分别增加20.6%和8.3%,仅茎干中硒含量无明显变化.在强化施硒肥模式下,每亩施加80 kg硒肥后土壤可利用态硒比施肥前提高41.7%;极大地促进了水稻对硒的吸收,使得水稻根系、茎秆、籽实中硒含量比施肥前分别提升79.4%、37.1%、25.0%.在冷浸田排水整改后每亩施加80 kg硒肥模式下,土壤可利用态硒含量和水稻根系、茎干、籽实中硒含量分别增加50.0%和41.8%、46.1%、47.9%.总之,上述3种利用模式均可提高土壤可利用态硒含量,有利于水稻对土壤硒的吸收,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籽实中硒含量;冷浸田排水整改后强化施硒肥利用模式效果最佳...
【文章来源】:地球科学. 2020,45(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实验方法
1.3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试验田土壤特征
2.2 排水整改模式
2.2.1 排水整改对土壤硒的影响
2.2.2 排水整改对水稻硒的影响
2.3 强化施硒肥模式
2.3.1 强化施硒肥对土壤硒的影响
2.3.2 强化施硒肥对水稻硒的影响
2.4 排水整改后强化施硒肥模式
2.4.1 排水整改后强化施硒肥对土壤硒的影响
2.4.2 排水整改后强化施硒肥对水稻硒的影响
2.5 三种利用模式比较
2.5.1 三种利用模式对土壤硒的影响
2.5.2 三种利用模式对水稻硒的影响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综述[J]. 万能,胡正祥,曾明中,杨军.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S1)
[2]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来源及影响因素[J]. 王锐,余涛,曾庆良,杨忠芳.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3]土壤中硒的形态转化及其对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梁东丽,彭琴,崔泽玮,王丹,李哲,黄杰,QUANG Toan Dinh.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4]我国土壤低硒带的气候成因研究[J]. 孙国新,李媛,李刚,陈正,朱永官.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5]硒生物营养强化小麦在发芽过程中的生理特征研究[J]. 马丽佳,张泽洲,袁林喜,尹雪斌.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6]我国地理环境硒缺乏与健康研究进展[J]. 李海蓉,杨林生,谭见安,王五一,侯少范,李永华,虞江萍,韦炳干.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7]密闭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植物中硒[J]. 范博伦,马真真,田欢,鲍征宇,周杨,张宏宇.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7(08)
[8]江汉平原浅层含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郑天亮,邓娅敏,鲁宗杰,甘义群. 地球科学. 2017(05)
[9]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中DOM三维荧光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鲁宗杰,邓娅敏,杜尧,沈帅,马腾. 地球科学. 2017(05)
[10]长期深窄沟排水对冷浸田土壤脱潜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林诚,李清华,王飞,刘启鹏,林丽红,何春梅,钟少杰. 土壤. 2016(06)
本文编号:3148889
【文章来源】:地球科学. 2020,45(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实验方法
1.3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试验田土壤特征
2.2 排水整改模式
2.2.1 排水整改对土壤硒的影响
2.2.2 排水整改对水稻硒的影响
2.3 强化施硒肥模式
2.3.1 强化施硒肥对土壤硒的影响
2.3.2 强化施硒肥对水稻硒的影响
2.4 排水整改后强化施硒肥模式
2.4.1 排水整改后强化施硒肥对土壤硒的影响
2.4.2 排水整改后强化施硒肥对水稻硒的影响
2.5 三种利用模式比较
2.5.1 三种利用模式对土壤硒的影响
2.5.2 三种利用模式对水稻硒的影响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综述[J]. 万能,胡正祥,曾明中,杨军.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S1)
[2]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来源及影响因素[J]. 王锐,余涛,曾庆良,杨忠芳.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3]土壤中硒的形态转化及其对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梁东丽,彭琴,崔泽玮,王丹,李哲,黄杰,QUANG Toan Dinh.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4]我国土壤低硒带的气候成因研究[J]. 孙国新,李媛,李刚,陈正,朱永官.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5]硒生物营养强化小麦在发芽过程中的生理特征研究[J]. 马丽佳,张泽洲,袁林喜,尹雪斌.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6]我国地理环境硒缺乏与健康研究进展[J]. 李海蓉,杨林生,谭见安,王五一,侯少范,李永华,虞江萍,韦炳干.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7]密闭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植物中硒[J]. 范博伦,马真真,田欢,鲍征宇,周杨,张宏宇.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7(08)
[8]江汉平原浅层含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郑天亮,邓娅敏,鲁宗杰,甘义群. 地球科学. 2017(05)
[9]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中DOM三维荧光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鲁宗杰,邓娅敏,杜尧,沈帅,马腾. 地球科学. 2017(05)
[10]长期深窄沟排水对冷浸田土壤脱潜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林诚,李清华,王飞,刘启鹏,林丽红,何春梅,钟少杰. 土壤. 2016(06)
本文编号:3148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1488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