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期保护性轮耕的黄土旱塬春玉米田土壤蓄水培肥增产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7 20:26
旱作农业在中国的粮食生产、能源和经济发展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黄土旱塬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域,但由于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密集农业活动,使得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水分保蓄能力下降、土壤养分损失严重。并且该区域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导致区域土地生产力下降,作物产量表现出低而不稳的状态。提高土壤水分保蓄能力和土壤养分水平是该区域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提高土壤水分保蓄能力和养分水平的有效措施。免耕具有防止水土流失以及节省人力物力的优点,但长期实施免耕容易发生土壤紧实、耕层上移和养分层化等问题。深松和翻耕能够加深耕层、降低土壤硬度、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和含水量,但长期使用翻耕使得土壤表面裸露,不利于土壤水分的保蓄,而且过多的扰动土壤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降低了抗风蚀能力。连年的使用深松增加了生产成本,却没有达到增产的目标。因此,如何通建立合理的耕作措施以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耕地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土壤轮耕通过将不同的耕作方式轮换使用,能扬长避短,有效克服单一耕作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因此可设想为解决单一耕作措施弊病的有效方法。但黄土旱塬的轮耕实践是缺乏的,多...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007-2018年试验区域逐月降雨量空间分布
第三章长期不同轮耕模式对旱作春玉米田土壤水分的影响23个0~2米土层来看,NNS土壤蓄水量较PT增加3.8%,但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处理均表现为显著增加,增幅达5.5%~9.0%,且以NS土壤蓄水量最高。在平水年份(图3-1c),如2010~2011、2012~2013和2017~2018,NS、SP、NT和ST等处理1米以上蓄水量均高于PT,达1.1~3.9%,且以SP轮耕模式最高,而NNS、NPS、PPS和PN轮耕模式土壤蓄水量均较PT降低,且以PPS轮耕模式降低幅度最高。1米以下则是NNS、NPS、PPS和NS土壤蓄水量较PT显著(P<0.05)增加,增幅达6.2%~12.4%,且以PPS轮耕模式增加幅度最高,其余处理均较PT增加土壤蓄水量,增幅达2.5%~4.7%,但与PT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在正常降雨量平水年型,SP、NS和NT等处理主要促进了1米以上土壤水分的入渗和保蓄,而NNS、NPS、PPS和NS四种轮耕处理和ST处理则主要促进了1米以下深层土壤水分的入渗和保蓄。而在整个0~2米土层来看,PPS土壤蓄水量较PT显著增加5.2%,其余处理均表现为增加,增幅达2.1%~4.4%,但与PT间无显著性差异。图3-1不同降水年型下轮耕模式休闲末期0~200cm土层剖面蓄水量Figure3-1Soilwaterofprofileinthe0-200cmattheendoffallowunderdifferentrotationaltillageunderdifferentrainfallconditions而在丰水年份(图3-1d),如2009~2010、2013~2014、2014~2015和2015~2016年,NT处理1米以上土壤蓄水量较PT略有增加,达1.6%,ST土壤蓄水量与PT持平,而6种轮耕处理1米以上土壤蓄水量则均较PT表现为降低,降低幅度达1.8%~9.6%,以PPS降低幅度最大。而在1米以下,各处理土壤蓄水量均较PT显著增加,增加幅度为5.1~16.3%,且以NNS最高。因此,在降雨较为充沛的丰水年型,NT处理主要
不同降水年型下轮耕处理春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土壤蓄水量Figure3-2Soilwaterstorageofspringmaizeatkeygrowthstagesunderdifferentrotationaltillageatdifferentrainfallconditions注:不同小写字母代表相同生育时期耕作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LSD0.05).NOTE: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illagemethodsatthesamegrowthstage(LSD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土壤类型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J]. 胡立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2)
[2]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进展[J]. 张莉,丁圆圆,马国珠,任婉婉,董昊,郭孟雨,肖星月,刘金灵. 安徽农学通报. 2020(05)
[3]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 张志毅,熊桂云,吴茂前,范先鹏,冯婷婷,巴瑞先,段申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03)
[4]模拟氮沉降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和微生物氮的动态影响[J]. 李素新,覃志杰,刘泰瑞,郭晋平. 水土保持学报. 2020(01)
[5]黄土高原森林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J]. 贾培龙,安韶山,李程程,曾全超,王宝荣,白雪娟. 水土保持学报. 2020(01)
[6]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不同旋耕和深耕管理对潮土微生物量碳氮与酶活性的影响[J]. 朱长伟,龙潜,董士刚,石柯,姜桂英,李小磊,张崇洋,刘芳,申凤敏,刘世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01)
[7]红壤坡地深松耕对土层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杨群辉,张庆,王应学,何翔,杨佩文,赵德柱,倪明,朱红业. 西南农业学报. 2019(12)
[8]秸秆还田方式对草甸土有机碳和硝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J]. 李玉梅,王根林,刘峥宇,张冬梅,李艳,蔡姗姗. 安徽农业科学. 2019(24)
[9]中国主要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养分和微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综述[J]. 张向前,杨文飞,徐云姬. 生态环境学报. 2019(12)
[10]深松轮耕模式对黄土旱塬春玉米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张琦,王浩,王淑兰,张元红,王瑞,王小利,李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2)
博士论文
[1]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积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 董智.沈阳农业大学 2013
[2]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D]. 韩宾.山东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不同耕作措施下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D]. 李梓瑄.东北农业大学 2019
[2]耕作与施肥对渭北旱塬黑垆土碳库构成的影响[D]. 张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3]不同耕作与施肥对黑钙土理化性状的影响[D]. 张薇.东北农业大学 2010
[4]河西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与产量效应研究[D]. 邓斌.甘肃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52675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007-2018年试验区域逐月降雨量空间分布
第三章长期不同轮耕模式对旱作春玉米田土壤水分的影响23个0~2米土层来看,NNS土壤蓄水量较PT增加3.8%,但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处理均表现为显著增加,增幅达5.5%~9.0%,且以NS土壤蓄水量最高。在平水年份(图3-1c),如2010~2011、2012~2013和2017~2018,NS、SP、NT和ST等处理1米以上蓄水量均高于PT,达1.1~3.9%,且以SP轮耕模式最高,而NNS、NPS、PPS和PN轮耕模式土壤蓄水量均较PT降低,且以PPS轮耕模式降低幅度最高。1米以下则是NNS、NPS、PPS和NS土壤蓄水量较PT显著(P<0.05)增加,增幅达6.2%~12.4%,且以PPS轮耕模式增加幅度最高,其余处理均较PT增加土壤蓄水量,增幅达2.5%~4.7%,但与PT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在正常降雨量平水年型,SP、NS和NT等处理主要促进了1米以上土壤水分的入渗和保蓄,而NNS、NPS、PPS和NS四种轮耕处理和ST处理则主要促进了1米以下深层土壤水分的入渗和保蓄。而在整个0~2米土层来看,PPS土壤蓄水量较PT显著增加5.2%,其余处理均表现为增加,增幅达2.1%~4.4%,但与PT间无显著性差异。图3-1不同降水年型下轮耕模式休闲末期0~200cm土层剖面蓄水量Figure3-1Soilwaterofprofileinthe0-200cmattheendoffallowunderdifferentrotationaltillageunderdifferentrainfallconditions而在丰水年份(图3-1d),如2009~2010、2013~2014、2014~2015和2015~2016年,NT处理1米以上土壤蓄水量较PT略有增加,达1.6%,ST土壤蓄水量与PT持平,而6种轮耕处理1米以上土壤蓄水量则均较PT表现为降低,降低幅度达1.8%~9.6%,以PPS降低幅度最大。而在1米以下,各处理土壤蓄水量均较PT显著增加,增加幅度为5.1~16.3%,且以NNS最高。因此,在降雨较为充沛的丰水年型,NT处理主要
不同降水年型下轮耕处理春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土壤蓄水量Figure3-2Soilwaterstorageofspringmaizeatkeygrowthstagesunderdifferentrotationaltillageatdifferentrainfallconditions注:不同小写字母代表相同生育时期耕作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LSD0.05).NOTE: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illagemethodsatthesamegrowthstage(LSD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土壤类型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J]. 胡立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2)
[2]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进展[J]. 张莉,丁圆圆,马国珠,任婉婉,董昊,郭孟雨,肖星月,刘金灵. 安徽农学通报. 2020(05)
[3]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 张志毅,熊桂云,吴茂前,范先鹏,冯婷婷,巴瑞先,段申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03)
[4]模拟氮沉降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和微生物氮的动态影响[J]. 李素新,覃志杰,刘泰瑞,郭晋平. 水土保持学报. 2020(01)
[5]黄土高原森林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J]. 贾培龙,安韶山,李程程,曾全超,王宝荣,白雪娟. 水土保持学报. 2020(01)
[6]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不同旋耕和深耕管理对潮土微生物量碳氮与酶活性的影响[J]. 朱长伟,龙潜,董士刚,石柯,姜桂英,李小磊,张崇洋,刘芳,申凤敏,刘世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01)
[7]红壤坡地深松耕对土层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杨群辉,张庆,王应学,何翔,杨佩文,赵德柱,倪明,朱红业. 西南农业学报. 2019(12)
[8]秸秆还田方式对草甸土有机碳和硝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J]. 李玉梅,王根林,刘峥宇,张冬梅,李艳,蔡姗姗. 安徽农业科学. 2019(24)
[9]中国主要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养分和微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综述[J]. 张向前,杨文飞,徐云姬. 生态环境学报. 2019(12)
[10]深松轮耕模式对黄土旱塬春玉米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张琦,王浩,王淑兰,张元红,王瑞,王小利,李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2)
博士论文
[1]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积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 董智.沈阳农业大学 2013
[2]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D]. 韩宾.山东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不同耕作措施下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D]. 李梓瑄.东北农业大学 2019
[2]耕作与施肥对渭北旱塬黑垆土碳库构成的影响[D]. 张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3]不同耕作与施肥对黑钙土理化性状的影响[D]. 张薇.东北农业大学 2010
[4]河西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与产量效应研究[D]. 邓斌.甘肃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52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5526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