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底墒和磷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2-05 03:43
  【目的】分析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对底墒和磷肥的响应。【方法】在山西省南部试验设土壤3个播前底墒水平(0~100 cm土层):W1(248 mm)、W2(233 mm)、W3(205 mm),2个施磷水平,P1(75 kg/hm2)、P2(180 kg/hm2),研究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其蛋白质量对底墒和磷肥的响应情况。【结果】相同磷肥条件下,W1和W2处理的灌浆持续时间、渐增期持续时间高于W3处理。相同底墒条件下,渐增期和快增期籽粒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表现为P2>P1,缓增期的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表现为P1>P2,缓增期籽粒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变异系数最高,分别达25%和31%。可见,底墒和磷肥提高快增期的持续时间,增加底墒提高灌浆持续时间,增施磷肥减少缓增期持续时间。底墒250mm蛋白质产量最高,相同底墒下,蛋白质产量随磷肥的增加而增加;磷肥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对蛋白质量的影响。【结论】旱地小麦灌浆过程中增期持续时间对底墒和磷肥响应较好,缓增期变异对籽粒千粒质量影响较大;底墒在250 mm处产量最高。 

【文章来源】:灌溉排水学报. 2020,3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底墒和磷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闻喜县试验点小麦休闲期及生育期降雨量

过程图,籽粒,质量,过程


不同底墒配施磷肥下旱地小麦籽粒千粒质量随时间呈递增变化,是“S”形曲线(图2),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灌浆过程的3个阶段:(1)渐增期,持续约15 d,千粒质量增加较为缓慢,占成熟期籽粒质量的25.78%~30.20%;(2)快增期,持续约15 d,千粒质量增加质量占成熟期籽粒质量的54.52%~64.62%;(3)缓增期,花后30 d至成熟期,千粒质量增加质量占成熟期籽粒质量的5.18%~19.70%。可见,对籽粒质量占比最大的是快增期,达54.52%~64.62%。2.2.2 籽粒灌浆的Logistic方程参数

曲面图,磷肥,蛋白质,产量


式(1)、式(2)、式(3)的决定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能较好地反映籽粒产量、蛋白质量、蛋白质产量与底墒和磷肥的关系。式(1)和式(3)是开口向下的二元二次函数,其对称轴的点可以产量最大值,式(2)则是开口向上的二元二次函数,此方程不存在最大值,为得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量最大值,建立式(3)函数图像(图3),并求解。式(3)二次项系数小于0,开口向下,即随底墒的增加,蛋白质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相同底墒下,随磷肥增加,蛋白质产量逐渐增加。故蛋白质产量理论最大值在对称轴(250.57 mm)处取得,将底墒250.57 mm代入式(1)、式(2),得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亏缺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马守臣,张伟强,段爱旺.  灌溉排水学报. 2019(08)
[2]豫北砂质壤土地区不同尺度农田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研究[J]. 秦京涛,吕谋超,邓忠,谷少委,高剑民.  灌溉排水学报. 2019(07)
[3]旱地麦田夏覆盖和磷肥调控对小麦籽粒碳氮积累的影响[J]. 原亚琦,孙敏,林文,高志强,张锦朝,高艳梅,王帅.  华北农学报. 2019(01)
[4]粮食作物生产系统定量调控理论与技术模式[J]. 赵明,周宝元,马玮,李从锋,丁在松,孙雪芳.  作物学报. 2019(04)
[5]不同灌水量对滴灌猕猴桃光合、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张效星,樊毅,崔宁博,李晨,胡笑涛,龚道枝.  灌溉排水学报. 2019(01)
[6]阶段干旱及复水对小麦生长发育、光合和产量的影响[J]. 李彦彬,朱亚南,李道西,高阳.  灌溉排水学报. 2018(08)
[7]旱地麦田深松蓄水和覆盖播种土壤水分变化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J]. 张慧芋,孙敏,高志强,梁艳妃,杨清山,张娟,李念念.  中国农业科学. 2018(15)
[8]不同底墒条件下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林祥,王东.  作物学报. 2017(09)
[9]肥水调控对冬小麦产量及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J]. 刘孝成,赵广才,石书兵,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王美,郭明明,亓振,王雨.  核农学报. 2017(07)
[10]小麦灌浆期子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对不同水氮条件的响应[J]. 李孟洁,李红兵,张丽娟,陈晓丽,李雨霖,邓西平.  作物杂志. 2015(05)

硕士论文
[1]氮肥基追比对不同成熟型小麦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品质的影响[D]. 张倩.河南农业大学 2015
[2]耕作方式和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D]. 崔世明.山东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14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14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f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