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栽培措施对春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发布时间:2022-02-15 21:41
【目的】研究春玉米密植群体优化栽培模式下冠层结构特征,并探索其对冠层生产的调控机制及对产量提高的贡献。【方法】以耐密高产品种"中单909"为试验材料,设置105 000株/hm2种植密度,采用深松(S)、宽窄行(W)及化控(C)的组合,形成4种根-冠优化栽培模式:(1)传统模式(旋耕20 cm,60 cm等行距,RU),(2)耕层优化模式(深松耕作35 cm,60 cm等行距,SU),(3)冠层优化模式(传统旋耕20 cm,80 cm+40 cm宽窄行,叶面喷施磷酸胆碱合剂ECK,RWC),(4)综合优化模式(深松耕作35 cm,80 cm+40 cm宽窄行,叶面喷施磷酸胆碱合剂ECK,SWC)。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冠层大田切片(垂直)、群体光分布、光合性能、蔗糖合成酶活性及籽粒灌浆的差异。【结果】相较于常规栽培模式(RU),耕层优化模式(SU)的玉米冠层叶片干物质增加,冠层优化模式(RWC,SWC)下密植群体株高和穗位高降低30 cm以上,但群体整齐度下降明显;RWC和SWC处理,叶片垂直分布似"纺锤型"更为均匀,垂直高度180—240 cm的光能截获相比传统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2020,53(1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14年不同栽培模式春玉米群体冠层生物量垂直分布
蔗糖合成运转过程中蔗糖磷酸合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起到关键性调节作用,其活性可进一步用作衡量叶片蔗糖合成代谢能力。灌浆期功能叶片中SPS和SS活性,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峰值出现在开花后30 d左右。与对照相比,不同优化栽培模式均能显著提高穗位叶SPS和SS活性,且SWC处理最高,SU和RWC处理相近,RU处理最低(图4)。2.3 春玉米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
作物籽粒灌浆可分为缓慢增长、线性增长和粒重维持3个阶段,其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描述,灌浆中后期百粒重综合优化模式(SWC)>耕层优化模式(SU)≥冠层优化模式(RWC)>传统种植模式(RU)。由于2014年灌浆期出现干旱胁迫,生育期降雨量降低导致百粒日增量明显低于2013年。优化栽培模式百粒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日期均早于传统模式(2013年提早较多),灌浆活跃期显著延长(2014年延长相对较长),耕层优化模式(SU)延长较少,但冠层优化模式(RWC)和综合优化模式(SWC)的活跃灌浆期最多可延长7—12 d(图6)。图4 不同栽培模式下穗位叶蔗糖磷酸合酶(SPS)及蔗糖合成酶(SS)活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种植方式对华北春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的调控效应[J]. 吴霞,陈源泉,隋鹏,高旺盛,闫鹏,陶志强. 生态学杂志. 2015(01)
[2]种植方式对华北春玉米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 吴霞,隋鹏,高旺盛,闫鹏,袁淑芬,孔德超,陶志强,陈源泉. 玉米科学. 2014(06)
[3]双重化控对春玉米不同密度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J]. 焦浏,董志强,高娇,陈传晓,卢霖,董学瑞,李光彦,许艳丽. 玉米科学. 2014(06)
[4]Effect of subsoil tillage depth on nutrient accumulation, root distribution, and grain yield in spring maize[J]. Hongguang Cai,Wei Ma,Xiuzhi Zhang,Jieqing Ping,Xiaogong Yan,Jianzhao Liu,Jingchao Yuan,Lichun Wang,Jun Ren. The Crop Journal. 2014(05)
[5]不同春玉米品种花后光合物质生产特点及碳氮含量变化[J]. 孙雪芳,丁在松,侯海鹏,葛均筑,唐丽媛,赵明. 作物学报. 2013(07)
[6]东北不同生态区春玉米的产量性能比较[J]. 李琦,侯立白,董志强,李向岭,赵明. 作物杂志. 2011(05)
[7]玉米生产限制因素评估与技术优先序[J]. 王崇桃,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6)
[8]不同抗倒能力玉米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及产量性状研究[J]. 黄建军,赵明,刘娟,勾玲. 玉米科学. 2009(04)
[9]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 陈立军,唐启源. 作物研究. 2008(S1)
本文编号:3627317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2020,53(1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14年不同栽培模式春玉米群体冠层生物量垂直分布
蔗糖合成运转过程中蔗糖磷酸合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起到关键性调节作用,其活性可进一步用作衡量叶片蔗糖合成代谢能力。灌浆期功能叶片中SPS和SS活性,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峰值出现在开花后30 d左右。与对照相比,不同优化栽培模式均能显著提高穗位叶SPS和SS活性,且SWC处理最高,SU和RWC处理相近,RU处理最低(图4)。2.3 春玉米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
作物籽粒灌浆可分为缓慢增长、线性增长和粒重维持3个阶段,其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描述,灌浆中后期百粒重综合优化模式(SWC)>耕层优化模式(SU)≥冠层优化模式(RWC)>传统种植模式(RU)。由于2014年灌浆期出现干旱胁迫,生育期降雨量降低导致百粒日增量明显低于2013年。优化栽培模式百粒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日期均早于传统模式(2013年提早较多),灌浆活跃期显著延长(2014年延长相对较长),耕层优化模式(SU)延长较少,但冠层优化模式(RWC)和综合优化模式(SWC)的活跃灌浆期最多可延长7—12 d(图6)。图4 不同栽培模式下穗位叶蔗糖磷酸合酶(SPS)及蔗糖合成酶(SS)活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种植方式对华北春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的调控效应[J]. 吴霞,陈源泉,隋鹏,高旺盛,闫鹏,陶志强. 生态学杂志. 2015(01)
[2]种植方式对华北春玉米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 吴霞,隋鹏,高旺盛,闫鹏,袁淑芬,孔德超,陶志强,陈源泉. 玉米科学. 2014(06)
[3]双重化控对春玉米不同密度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J]. 焦浏,董志强,高娇,陈传晓,卢霖,董学瑞,李光彦,许艳丽. 玉米科学. 2014(06)
[4]Effect of subsoil tillage depth on nutrient accumulation, root distribution, and grain yield in spring maize[J]. Hongguang Cai,Wei Ma,Xiuzhi Zhang,Jieqing Ping,Xiaogong Yan,Jianzhao Liu,Jingchao Yuan,Lichun Wang,Jun Ren. The Crop Journal. 2014(05)
[5]不同春玉米品种花后光合物质生产特点及碳氮含量变化[J]. 孙雪芳,丁在松,侯海鹏,葛均筑,唐丽媛,赵明. 作物学报. 2013(07)
[6]东北不同生态区春玉米的产量性能比较[J]. 李琦,侯立白,董志强,李向岭,赵明. 作物杂志. 2011(05)
[7]玉米生产限制因素评估与技术优先序[J]. 王崇桃,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6)
[8]不同抗倒能力玉米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及产量性状研究[J]. 黄建军,赵明,刘娟,勾玲. 玉米科学. 2009(04)
[9]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 陈立军,唐启源. 作物研究. 2008(S1)
本文编号:3627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273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