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2-22 23:56
为明确水稻不同品种在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互作条件下的表现差异,以9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秸秆全量还田下设置4种灌溉方式,测定水稻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而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种灌溉方式下,9个水稻品种的8个性状指标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瘪粒数,其次是有效穗数、产量、结实率和穗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8个相关性状可简化为3个彼此不相关主成分因子,其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2.81%。基于主成分的综合评价表明:龙稻14、龙稻17、龙香稻2在传统灌溉方式下表现最好,其次是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I;中龙粳2、龙稻27、中龙粳3、龙稻7、龙稻26、龙稻22在间歇灌溉方式下表现最好,其次是传统灌溉和控制灌溉I。
【文章来源】:农机化研究. 2020,42(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灌溉水量测定
1.3.2 田间水层测定
1.3.3 降雨量
1.3.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
2.2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2.3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2.4 基于主成分的综合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冷凉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光合、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隋阳辉,高继平,刘彩虹,徐正进,王延波,赵海岩. 作物杂志. 2018(05)
[2]节水灌溉与常规灌溉对水稻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 刘江彪,潘国君,郑桂萍,赫臣.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09)
[3]基于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不同春玉米品种耐密性评价[J]. 杨锦越,宋碧,罗英舰,张军,刘婕,杨翠,卢慧. 中国种业. 2018(08)
[4]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水稻生长的影响[J]. 王晓航,耿艳秋,金峰,郭丽颖,党昆,邵玺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5)
[5]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成臣,杨秀霞,汪建军,程慧煌,罗亢,曾勇军,石庆华,商庆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01)
[6]鲜食型糯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主成分分析[J]. 陈冰洁,吕莹莹,张恩盈,张保望. 山东农业科学. 2017(07)
[7]不同的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胡诚,刘东海,乔艳,刘友梅,李双来,陈云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0)
[8]膜下滴灌栽培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J]. 赵双玲,陈林,胡成成,刘小武,王永强,李丽,苏天潮.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03)
[9]杂交水稻两优2111产量与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英文)[J]. 吕宏斌,钱敏,李朝华,徐加万,丁明亮,刘宏珺,梅新彪,王海德,陈良,黄洁,杨林仙,李政芳.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03)
[10]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粳稻品质评价及聚类分析[J]. 张梅霞,陈荣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博士论文
[1]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 王麒.沈阳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秸秆全量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机插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D]. 李晓峰.扬州大学 2017
[2]秸秆还田与灌溉模式对超级粳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 周龙艳.扬州大学 2016
[3]秸秆还田与灌溉模式对超级粳稻产量形成、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江峰.扬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40441
【文章来源】:农机化研究. 2020,42(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灌溉水量测定
1.3.2 田间水层测定
1.3.3 降雨量
1.3.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
2.2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2.3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2.4 基于主成分的综合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冷凉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光合、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隋阳辉,高继平,刘彩虹,徐正进,王延波,赵海岩. 作物杂志. 2018(05)
[2]节水灌溉与常规灌溉对水稻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 刘江彪,潘国君,郑桂萍,赫臣.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09)
[3]基于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不同春玉米品种耐密性评价[J]. 杨锦越,宋碧,罗英舰,张军,刘婕,杨翠,卢慧. 中国种业. 2018(08)
[4]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和水稻生长的影响[J]. 王晓航,耿艳秋,金峰,郭丽颖,党昆,邵玺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5)
[5]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成臣,杨秀霞,汪建军,程慧煌,罗亢,曾勇军,石庆华,商庆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01)
[6]鲜食型糯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主成分分析[J]. 陈冰洁,吕莹莹,张恩盈,张保望. 山东农业科学. 2017(07)
[7]不同的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胡诚,刘东海,乔艳,刘友梅,李双来,陈云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0)
[8]膜下滴灌栽培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J]. 赵双玲,陈林,胡成成,刘小武,王永强,李丽,苏天潮.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03)
[9]杂交水稻两优2111产量与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英文)[J]. 吕宏斌,钱敏,李朝华,徐加万,丁明亮,刘宏珺,梅新彪,王海德,陈良,黄洁,杨林仙,李政芳.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03)
[10]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粳稻品质评价及聚类分析[J]. 张梅霞,陈荣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博士论文
[1]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 王麒.沈阳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秸秆全量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机插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D]. 李晓峰.扬州大学 2017
[2]秸秆还田与灌溉模式对超级粳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 周龙艳.扬州大学 2016
[3]秸秆还田与灌溉模式对超级粳稻产量形成、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江峰.扬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40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404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