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栽培措施对北方春玉米产量贡献的定量评估
发布时间:2022-08-13 17:33
【目的】定量化解析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探索北方春玉米缩差增产增效技术途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春玉米在品种耐密性、种植密度、耕作方式、养分管理、病害防治等114篇论文数据,同时结合大田栽培措施因子替换试验,定量解析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及其优先序。【结果】文献统计分析结果与大田栽培因子替换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当前生产主要应用的5项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贡献的优先序为种植密度、养分管理、品种耐密性、防病(兼化控)、耕作方式,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2.6%、9.2%、6.7%、6.3%和5.5%,对氮肥偏生产力(PFPN)的贡献分别为16.7%、4.1%、3.4%、3.8%和3.3%。各措施因子对玉米产量差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和群体库容量实现,当群体LAI饱和后,如何优化群体同化性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单位叶面积籽粒生产效率是缩差增产的关键。【结论】产量和资源效率协同提高15%—20%的高产高效目标,通过密度和养分管理这2项措施的优化即可实现,若要使产量和资源效率均增加30%—50%,则需要综合优化至少4个因子甚...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分析数据来源
1.2 田间试验
1.3 参数计算公式
1.3.1 文献分析相关参数
1.3.2 因子替换试验相关参数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基于文献分析的主要栽培措施对产量的贡献
2.1.1 品种耐密性与种植密度对产量的贡献
2.1.2 耕作措施和耕作深度对产量的贡献
2.1.3养分管理和病害防治对产量的贡献
2.2 基于大田管理因子替换的主要栽培措施对产量的贡献
2.3 基于产量性能的春玉米产量差形成原因解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北方春玉米产量及耐密性的调控作用[J]. 朴琳,任红,展茗,曹凑贵,齐华,赵明,李从锋.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2]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J]. 明博,谢瑞芝,侯鹏,李璐璐,王克如,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3]不同杀菌剂防治玉米大斑病田间药效试验[J]. 张晓翔,刘微,范文忠. 吉林农业. 2016(21)
[4]基于密度联网试验和Hybrid-Maize模型的内蒙古玉米产量差和生产潜力评估[J]. 李雅剑,王志刚,高聚林,孙继颖,于晓芳,胡树平,余少波,梁红伟,裴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7)
[5]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侯云鹏,孔丽丽,李前,尹彩侠,秦裕波,杨建,于雷,张磊,谢佳贵. 玉米科学. 2015(03)
[6]凯润对不同密度下夏玉米根叶衰老及子粒灌浆的影响[J]. 周楠,周祥利,任伟,谢倩,陶洪斌,王璞. 玉米科学. 2015(02)
[7]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张瑞富,杨恒山,高聚林,张玉芹,王志刚,范秀艳,毕文波.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5)
[8]三大粮食作物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研究进展[J]. 刘保花,陈新平,崔振岭,孟庆锋,赵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5)
[9]几种杀菌剂对黑龙江高寒地区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J]. 关成宏,董爱书,胡新,杨芳. 农药. 2015(02)
[10]两种杀菌剂在玉米不同品种间防病及增产效果比较[J]. 刘树艳. 农业科技通讯. 2014(11)
硕士论文
[1]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方法的研究应用[D]. 王金金.华中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77458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分析数据来源
1.2 田间试验
1.3 参数计算公式
1.3.1 文献分析相关参数
1.3.2 因子替换试验相关参数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基于文献分析的主要栽培措施对产量的贡献
2.1.1 品种耐密性与种植密度对产量的贡献
2.1.2 耕作措施和耕作深度对产量的贡献
2.1.3养分管理和病害防治对产量的贡献
2.2 基于大田管理因子替换的主要栽培措施对产量的贡献
2.3 基于产量性能的春玉米产量差形成原因解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北方春玉米产量及耐密性的调控作用[J]. 朴琳,任红,展茗,曹凑贵,齐华,赵明,李从锋.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2]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J]. 明博,谢瑞芝,侯鹏,李璐璐,王克如,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3]不同杀菌剂防治玉米大斑病田间药效试验[J]. 张晓翔,刘微,范文忠. 吉林农业. 2016(21)
[4]基于密度联网试验和Hybrid-Maize模型的内蒙古玉米产量差和生产潜力评估[J]. 李雅剑,王志刚,高聚林,孙继颖,于晓芳,胡树平,余少波,梁红伟,裴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7)
[5]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侯云鹏,孔丽丽,李前,尹彩侠,秦裕波,杨建,于雷,张磊,谢佳贵. 玉米科学. 2015(03)
[6]凯润对不同密度下夏玉米根叶衰老及子粒灌浆的影响[J]. 周楠,周祥利,任伟,谢倩,陶洪斌,王璞. 玉米科学. 2015(02)
[7]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张瑞富,杨恒山,高聚林,张玉芹,王志刚,范秀艳,毕文波.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5)
[8]三大粮食作物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研究进展[J]. 刘保花,陈新平,崔振岭,孟庆锋,赵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5)
[9]几种杀菌剂对黑龙江高寒地区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J]. 关成宏,董爱书,胡新,杨芳. 农药. 2015(02)
[10]两种杀菌剂在玉米不同品种间防病及增产效果比较[J]. 刘树艳. 农业科技通讯. 2014(11)
硕士论文
[1]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方法的研究应用[D]. 王金金.华中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77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774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