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超重穗型中籼杂交稻的产量形成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2-09-17 12:58
  通过提高穗重以提高产量是现代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以长江上游稻作区新近审定的典型超重穗型(ET)(宜香优1108、乐优918、千香优677)、重穗型(HT)(内6优138、宜香优2905、西大5优727)及中穗型(MT)(深两优5814、宜香2115、内6优1116)中籼迟熟杂交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长江上游稻作区——重庆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测定了三类品种的生育期、分蘖动态、花后功能叶的叶型、花后生物产量及器官生物产量的积累动态,以及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从光合产物的库、源、流角度阐明了ET穗重显著高于HT、MT的原因。主要结果如下:1、从光合产物的库容特性来讲,与HT、MT相比,ET产量、穗重的显著提高得益于其穗颖花量的显著提高;ET产量积累的优势体现在乳熟期后。2、从光合产物的积累特性来讲,ET的生物产量显著高于HT、MT,是ET产量显著高于HT、MT的关键因素。ET的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其花后最大光合产量积累速率出现在抽穗后15~16 d左右。ET在缓增期(抽穗后25~39 d)具备显著高于HT、MT的光合产物积累速率,从而使得ET...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提高水稻产量的途径
        1.1.1 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
        1.1.2 水稻的高产途径
    1.2 重穗型水稻品种的研究
        1.2.1 大穗型水稻品种的培育
        1.2.2 重穗型水稻品种的培育
    1.3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的研究
        1.3.1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的培育
        1.3.2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的限制因素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
    2.2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3.1.1 供试水稻品种
        3.1.2 试验区组设计
        3.1.3 试验地点及田间管理
        3.1.4 试验试剂与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与数据计算
        3.2.1 分蘖动态记录
        3.2.2 生育时期记录
        3.2.3 功能叶形态、姿态的测定
        3.2.4 功能叶光合指标的测定
        3.2.5 功能叶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3.2.6 茎部节间形态的测定
        3.2.7 器官物质积累及再转运指标的测定
        3.2.8 单茎生物产量积累指标的测定
        3.2.9 理论产量的测定
        3.2.10 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4 试验地气象条件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生育时期及其持续时长
    4.2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4.2.1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4.2.2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
    4.3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光合产物的库容特性
        4.3.1 穗重构成因素及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
        4.3.2 分蘖动态及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
        4.3.3 籽粒产量增量动态及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
    4.4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光合产物的积累特性
        4.4.1 花后生物产量积累动态
        4.4.2 花后生物产量积累量及其与穗重的相关性
        4.4.3 花后生物产量积累模型的构建
        4.4.4 花后生物产量积累模型的检验
        4.4.5 花后生物产量积累模型的应用
    4.5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光合产物的源供特性
        4.5.1 花后功能叶叶长与叶宽
        4.5.2 花后功能叶叶面积与长宽比
        4.5.3 花后功能叶叶重与比叶重
        4.5.4 花后功能叶叶开角与叶垂角
        4.5.5 花后功能叶净光合速率与光合能力
        4.5.6 花后功能叶光合色素含量
        4.5.7 花后光合产物生产因子
        4.5.8 花后光合产物生产因子与生物产量的相关性
        4.5.9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叶型模式的构建
    4.6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的光合产物转运特性
        4.6.1 花后营养器官的光合产物积累动态
        4.6.2 花后营养器官光合产物的输出量、输出率及转化率
        4.6.3 花后营养器官光合产物输出量、输出率及转化率与收获指数的相关性
        4.6.4 花后茎秆的形态特性
        4.6.5 花后茎秆的形态日积及其与收获指数的相关性
第5章 讨论
    5.1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光合产物的库容特性
    5.2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光合产物的积累特性
    5.3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光合产物的生产特性
    5.4 超重穗型水稻品种光合产物的转运特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679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679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b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