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继代培养蛹虫草菌株退化机制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3-02-11 10:10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蛹虫草含有虫草素、腺苷、多糖、虫草酸、麦角甾醇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并因其具有相似的活性成分而成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的良好替代品。蛹虫草已经实现了规模化人工栽培,以解决冬虫夏草产品的市场供应不足问题。但蛹虫草菌株在继代培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严重的菌株退化现象,影响了子实体的发育,造成蛹虫草的规模化生产的损失。本研究以生产用蛹虫草菌株YCCZ为母株,接种于大米培养基继代培养蛹虫草菌株六代(命名:YCCZ1-6),观察各世代蛹虫草子实体的发育,研究其交配型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判定菌株退化时期,比较研究退化前后蛹虫草菌株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这六代蛹虫草菌株间可变剪接、差异表达基因以及GO(Gene ontology)通路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的变化,以期探讨蛹虫草菌株的退化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一、蛹虫草菌株的继代培养和退化分析通过继代培养得到的6代蛹虫草菌株,子实体发育情况表明,第1代和第2代菌株子实体长势一致,色泽橙黄,生长状况良...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蛹虫草简介
        1.1.1 蛹虫草的分类学地位
        1.1.2 蛹虫草的活性物质和功能
        1.1.3 蛹虫草人工培养技术
    1.2 蛹虫草菌种的退化
        1.2.1 蛹虫草退化后表型的变化
        1.2.2 蛹虫草退化的机制
        1.2.3 蛹虫草退化的检测和防治方法
    1.3 二代测序技术
        1.3.1 转录组测序概述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真菌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蛹虫草继代培养及结实能力和交配型分析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2.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方法
        2.3.1 蛹虫草菌丝体的继代培养和收集
        2.3.2 蛹虫草基因组的提取
        2.3.3 蛹虫草不同传代次数菌株交配型的判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蛹虫草不同传代次数菌株子实体发育情况的分析
        2.4.2 蛹虫草不同传代次数菌株子实体交配型的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世代蛹虫草菌丝体中活性成分比较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3.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方法
        3.3.1 蛹虫草菌丝体的继代培养和收集
        3.3.2 蛹虫草多糖的测定
        3.3.3 麦角甾醇的测定
        3.3.4 虫草素和腺苷的测定
        3.3.5 虫草酸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世代蛹虫草中多糖含量的变化
        3.4.2 不同世代蛹虫草麦角甾醇含量的变化
        3.4.3 不同世代蛹虫草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变化
        3.4.4 不同传代次数蛹虫草中虫草酸含量的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蛹虫草继代培养菌株的转录组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4.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方法
        4.3.1 RNA的提取与检测
        4.3.2 cDNA合成
        4.3.3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与处理
        4.3.4 转录组拼接与注释
        4.3.5 GO分析与KEGG分析
        4.3.6 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样品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4.4.2 测序读取质量检测
        4.4.3 基因识别与评估
        4.4.4 表达量统计
        4.4.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DEGs)
        4.4.6 GO和KEGG注释和分析
        4.4.7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40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740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5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