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的评价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3-04-03 22:31
应用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是实现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的关键,综合评价玉米品种耐密性、抗倒性、生育期、成熟期籽粒含水量和产量,筛选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对推进玉米生产方式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1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2个地点,设置2个密度,以产量、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籽粒含水量和脱水特性为指标,对11个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明确早熟耐密宜机收品种的生理特征,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2种密度条件下,生育期表现较短的玉米品种为陕单650、华美1号、银玉137和DK517,而生育期较短且产量表现相对较高的玉米品种为陕单650、华美1号和DK517。2.在2种密度条件下,不同品种产量水平在杨凌夏播条件下差异显著,高密度下增产的玉米品种有先玉335、华美1号、DK517、陕单650、陕单620,而华美1号和陕单650在两种密度下都高于所有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在榆林未达到显著水平,郑单958、九圣禾692、GF308和DK517在两种密度下都高于所有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而耐密系数相对较大的品种为陕单650和瑞普909,表现出较好的耐密性。3.在2种...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生产的重要性与地位
1.2 国内外相应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评价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重要性
1.4 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的评价指标
1.4.1 生育期、抗倒伏
1.4.2 耐密性
1.5 玉米品种相应的生理特性
1.5.1 叶面积变化
1.5.2 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
1.5.3 籽粒的脱水特性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设计
2.4 调查项目与方法
2.4.1 生育期
2.4.2 干物质积累量
2.4.3 单株绿叶面积
2.4.4 籽粒含水量与脱水
2.4.5 空杆率、倒伏倒折率
2.4.6 产量及产量的相关性状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玉米品种生育期变化
3.2 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变化
3.3 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性分析
3.4 不同玉米品种空秆率、倒伏和倒折率分析
3.5 不同玉米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
3.6 不同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变化
3.7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含水量分析
3.8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含水量、生育期和产量分析
3.9 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量、脱水速率分析
3.10 示范与应用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玉米品种的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
4.1.2 不同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4.1.3 不同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量
4.1.4 不同玉米品种的空杆、倒伏和倒折率的关系
4.1.5 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量与产量、生育期
4.1.6 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脱水速率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81265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生产的重要性与地位
1.2 国内外相应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评价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重要性
1.4 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的评价指标
1.4.1 生育期、抗倒伏
1.4.2 耐密性
1.5 玉米品种相应的生理特性
1.5.1 叶面积变化
1.5.2 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
1.5.3 籽粒的脱水特性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设计
2.4 调查项目与方法
2.4.1 生育期
2.4.2 干物质积累量
2.4.3 单株绿叶面积
2.4.4 籽粒含水量与脱水
2.4.5 空杆率、倒伏倒折率
2.4.6 产量及产量的相关性状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玉米品种生育期变化
3.2 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变化
3.3 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性分析
3.4 不同玉米品种空秆率、倒伏和倒折率分析
3.5 不同玉米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
3.6 不同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变化
3.7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含水量分析
3.8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含水量、生育期和产量分析
3.9 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量、脱水速率分析
3.10 示范与应用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玉米品种的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
4.1.2 不同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4.1.3 不同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量
4.1.4 不同玉米品种的空杆、倒伏和倒折率的关系
4.1.5 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量与产量、生育期
4.1.6 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脱水速率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81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78126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