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和养殖潜力的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菲牛蛭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以及消化系统内消化酶与碱性磷酸酶的分布、理化性质,并测定了不同养殖水温对菲牛蛭幼蛭生长的影响,从而为菲牛蛭自然资源的保护、人工养殖的推广、人工饵料的配置提供一些理论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加深对菲牛蛭基础生物学知识和消化生理的认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菲牛蛭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单细胞唾液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嗉囊、肠、直肠和肛门。(1)口开孔于前吸盘腹中部,口腔内有3片呈三角形排列的颚片,颚片由辐射肌和横纹肌构成,其脊上具单列细齿,可切开寄主皮肤。单细胞唾液腺开口于颚片两侧的乳突上,可分泌蛭素;(2)咽呈短球形,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肌层发达;(3)食道短而窄,黏膜层见少量杯状细胞和大量嗜酸性颗粒;(4)嗉囊两侧有10对侧盲囊,最后一对侧盲囊最长且延伸至肛门两侧;(5)肠部尚无明显分化,可细分为肠和直肠。肠前段腔内有多个盲囊状的细管,形成“肠内盲囊”,黏膜层具较多腺细胞,黏膜下层发达,具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细胞;(6)直肠肠腔明显大于肠的肠腔,褶皱高度明显比肠的低,上皮细胞间可见少量杯状细胞。2、AB-PAS染色结果显示菲牛蛭消化管黏液细胞有4种类型:Ⅰ型被染成红色,Ⅱ型被染成蓝色,Ⅲ型染成紫红色,Ⅳ型染成蓝紫色。口腔部黏液细胞分布以Ⅳ型和Ⅲ型为主,少量Ⅱ型与Ⅰ型黏液细胞,咽部以Ⅲ型为主,食道、嗉囊、肠前部以及直肠壁均无酸性和中性黏液细胞存在,肠中后部以Ⅰ型为主,肛门壁存在大量的Ⅱ型黏液细胞。3、菲牛蛭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分布与活性具体结果:(1)无论在饱食或饥饿状态,菲牛蛭食道内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肠嗉囊直肠。(2)饱食状态下,三种消化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肠直肠嗉囊,其中肠中蛋白酶活性是直肠的3.98倍,是嗉囊的23.29倍。(3)饥饿状态下,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肠直肠嗉囊,淀粉酶则为嗉囊肠直肠,肠与嗉囊中脂肪酶活性蛋白酶。(4)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强,在32℃时达最大值。淀粉酶和脂肪酶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淀粉酶最适温度为26℃左右,脂肪酶为29℃左右。菲牛蛭各消化酶活性总体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5)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AKP最适pH值分别为7.5,6.5~7.0,7.5~8.0和8.5~9.0。(6)酶组织化学显示,嗉囊和肠上皮细胞中存在较强的AKP活性。4、养殖水温在29℃组和32℃组时,两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大于其他组(17℃、20℃、23℃、26℃、35℃)(P0.05)。养殖水温在26~32℃时,菲牛蛭存活率均达86%以上。将特定生长率与养殖温度拟合回归表明,两者存在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P0.05),回归方程:y=-0.0142x2+0.8464x-8.7751(R2=0.9328)。由特定生长率的线性回归方程可得,其最适养殖温度为30.4℃。5、运用Grimelius银染法对菲牛蛭消化管内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学进行观察,并根据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统计其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消化管除食道外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细胞染棕黑色或黑色;嗜银细胞基本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和上皮细胞基部,主要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长条形等多种形态;部分细胞胞突明显,细胞内可见黑色分泌颗粒。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为颚片最高,嗉囊次之,直肠最低,食道内未检测出嗜银细胞。消化管各段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与其食性和消化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振旭;楚德昌;;3种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学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6年05期
2 吕晓慧;李淑兰;;黄雀(Carduelis spin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2期
3 沈元新,童莲芳;绍兴麻鸭十二指肠和直肠嗜银细胞的发育[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4 沈元新,蒋兆江;绍兴家鸭腺胃嗜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J];动物学报;1989年01期
5 李淑兰,王茜;鹌鹑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6期
6 陈霞;金琳姊;李淑兰;;枕纹锦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年23期
7 冷超,张彦华,李淑兰;家兔(Oryctolagus cunieulus Rabbit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学观察[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8 王冰莹;任媛;刘超;李淑兰;;红耳龟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学观察[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9 李沛;何敏;郭红瑞;廖琼;潘燕;邓天怀;;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胚后发育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J];动物学杂志;2012年05期
10 楚德昌,邓振旭;中华蟾蜍、黑斑蛙冬眠期与非冬眠期消化管嗜银细胞的比较[J];动物学杂志;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银雪;温乐;葛晓红;黄海波;侯勇;彭克美;刘华珍;;嗜银细胞在鸡小肠内的增龄性变化规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张艳晓;陈静;张静;俎忆南;刘忠虎;;乌鸡(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肠道组织结构及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的观察研究[A];中国家禽业——机遇与挑战——第十三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婷婷;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CZ-SPF鸡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 高胜涛;菲牛蛭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乔云琪;不同发育阶段的BX-SPF鸡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银雪;TLR4在鸡小肠内的分布规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
本文编号:
2696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9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