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低温胁迫诱导罗非鱼和斑马鱼鱼鳃差异凋亡的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20-06-06 15:30
【摘要】:当鱼类被暴露在一个较低的温度下却无法适应时,就会产生冷应激反应。而这种冷应激会对鱼类所有的组织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水温超过了鱼类的冷耐受范围的极限,可能会导致生物体死亡。但是,不同的鱼类对于冷胁迫耐受的能力却有极大地不同。迄今为止,鱼类的单个组织在已确立的冷耐受条件情况下到底发挥一个怎样的作用以及其相应的分子机制却少有研究报道。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斑马鱼(Danio rerio)同属于热带鱼类,且在我们实验室通常饲养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但是它们对于低温的冷耐受能力的极限却有所不同。斑马鱼能在低于9°C的水温下存活,而罗非鱼在10°C以下的水温中却难以生存;另一方面,相对于斑马鱼和罗非鱼,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一种广温性的鱼类,能够在0°C-38°C大的温度波动范围内生存。在本研究中,我们分别对这三种鱼类进行一个梯度降温的处理,从28°C降到18°C直到8°C(罗非鱼致死温度的下限)。我们通过TUNEL染色法对组织中凋亡细胞进行量化和分析,进而比较低温下组织的受损情况。我们发现:当这些鱼类被暴露在8°C低温时,凋亡事件主要发生在罗非鱼和斑马鱼的鳃组织中,而其他组织却未发现明显的凋亡信号,这暗示在鳃组织中发生的凋亡可以看作是鱼类通过冷胁迫诱导产生的致死损伤的一个标记。在罗非鱼鳃组织中,无论在mRNA水平上还是蛋白水平上,我们都观察到涉及到Mdm2-p53通路的相关基因发生上调;同时我们也在该组织中发现MAPK通路上的相关基因(dusp1,p38和erk)都受到低温的调控并发生上调。然后我们又进一步探讨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这三种鱼的鳃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罗非鱼中,低温抑制了p-PTEN蛋白的表达;却诱导了AKT、p-AKT(Ser 473)以及p-GSK-3β(Ser 9)蛋白的表达。不同的是,在斑马鱼和草鱼的鳃组织中,AKT和p-AKT(Ser 473)蛋白的表达水平在8°C低温下都被抑制;而p-GSK-3β(Ser 9)蛋白的表达水平在8°C低温下却被诱导。另外,罗非鱼中p-GSK-3β蛋白在8°C低温下的上升倍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鱼。这些数据表明这三种鱼的鳃组织在响应严重的低温胁迫时具有不同的分子机制,并且这种差异性的调节方式可能是导致这三种鱼在响应低温胁迫时产生差异凋亡的原因。总之,我们发现了鱼类的鳃组织在响应冷胁迫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且我们确定了在具有不同冷耐受能力的鱼的鳃组织中存在着差异性的调控通路,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探索鱼类在低温致死极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图文】:

三级生,冷应激,鱼类,反应图


图 1.1 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低温压力和鱼类响应冷应激产生的初级,,次级和三级生理反应图Figure 1.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of cold shand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tress responses to cold shock1.2.1 初级-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皮质激素类响应的释放当鱼类处于低温情况下,鱼类能够通过皮肤和鳃来感知低温的刺激。生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先接收这种信号,接着传递信号至下丘脑,使促肾质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会先经过垂体产生反应,然后在经过传感神经步传送到肾间组织,肾间组织可以产生皮质类固醇和儿茶酚胺激素,这些激素最终分泌到血液中去[27]。鱼类的应激反应中的激素系统进行信号的传种主要的形式[28]: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轴会使嗜铬细胞中的一些激素循环茶酚胺激素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交感-嗜铬组织系统通过级联的激素起血液中皮质醇[29]含量显著地增高(级联激素主要是由垂体促肾上腺皮质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肾间组织皮质类固醇激素组成)。[30]

罗非鱼,斑马鱼,行为表现,策略


降温的策略和行为表现如图3.1 所示。图 3.1 罗非鱼和斑马鱼的降温的策略和行为表现Fig 3.1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cooling time course and thebehaviors between tilapia and zebrafish当水温降低到 8°C 的时候,罗非鱼不能维持身体平衡;斑马鱼能维持身体平衡,但是具有较少的游动。我们也采用同样的降温策略对草鱼进行该实验,发现草鱼在低温下仍然能继续保持活跃游动。运动能力比较如下:草鱼 > 斑马鱼 > 罗非鱼。3.2 冷处理和恢复实验为了研究低温情况下罗非鱼由于冷胁迫诱导产生不可逆损伤时的状态及时间点,我们按照相同的降温的策略对罗非鱼和斑马鱼进行低温处理,当罗非鱼在 8°C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疯狂白梨;陆书亮;;玲珑多姿的骏马——斑马鱼[J];水族世界;2008年03期

2 豆长明;王晓辉;谢贤政;周鸣鸣;张洁;;铅对斑马鱼生殖系统毒性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9期

3 邵潘柱;林金杏;胡建华;;斑马鱼实验室繁育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4期

4 徐振华,赵慕钧,李载平;斑马鱼与人类疾病模型的研究[J];生命的化学;2002年04期

5 ;印度完成斑马鱼的全基因组测序[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年02期

6 吴迪;单正军;韩志华;丁科;;林丹短期暴露对斑马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年01期

7 陈建明;何月平;张珏锋;陈列忠;;夹竹桃叶乙醇提取物对斑马鱼的毒性评价[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5期

8 孙杰;陈再忠;;利用鱼类在线预警系统对重金属暴露下斑马鱼行为的分析和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9 白云霄;孙巍;张学福;;2003-2012年斑马鱼基因遗传领域主题演化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3年10期

10 王英彦;马玉琴;张月敬;李心愿;;斑马鱼超弱光特性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廷析;;利用斑马鱼模式生物研究红细胞发育和疾病[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包晓东;黄琳;黄河清;;在甲胺磷胁迫下牙鲆、斑马鱼脑组织差异蛋白质组的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第一届斑马鱼学术研讨会日程表[A];2010·第一届斑马鱼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李志斐;龚望宝;谢骏;王广军;余德光;郁二蒙;王海英;;三甲基氯化锡对斑马鱼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林金杏;向丹丹;章琳俐;姚一琳;胡建华;高诚;陈秋生;;斑马鱼肠道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和外形结构的三维重建[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6 郭秋平;杨威;肖百全;欧慧瑜;雷夏凌;黄远铿;;斑马鱼肝毒性早期筛选体系[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7 张勇;贺剑辉;刘洪翠;劳乔聪;李春启;;斑马鱼在药物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及现状[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8 孟祥;孙祖越;;利用斑马鱼开展生殖毒性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9 朱晓宇;朱桃桃;宋如顺;张勇;李春启;;斑马鱼在药物临床前心血管毒性评价中的应用现状[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10 陈斌;徐又佳;;高铁环境对斑马鱼骨发育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中青年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智;斑马鱼——药物研究的重要模型动物[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刘宗晓;中国学者首创斑马鱼癫痫病模型获国际赞誉[N];中国渔业报;2010年

3 记者 张奇锋 通讯员 张淼;斑马鱼可代替小白鼠试新药[N];广东科技报;2011年

4 埃里克·冯·霍夫;为人类筛药物 斑马鱼担重任[N];南方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有佳;刘廷析:不舍离别斑马鱼[N];人民日报;2012年

6 记者 文俊 新闻研修班学员 周燕琼 通讯员 孙慧;我科学家破解斑马鱼基因[N];湖北日报;2014年

7 记者 刘志伟 实习生 向定杰;斑马鱼一号染色体全基因成功敲除[N];科技日报;2014年

8 胡淼;斑马鱼1号染色体全基因首次敲除[N];中国渔业报;2014年

9 林静;斑马鱼可再生心脏组织[N];光明日报;2003年

10 郜婕;研究发现:鱼儿也会“赖床”也会失眠[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燕峰;斑马鱼非定常游动和群游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王军;斑马鱼卵黄原蛋白单/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环境雌激素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戴文聪;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模型的建立及依替米贝、辛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徐小刚;斑马鱼TIM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适应性体液免疫应答中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黄毅;基于斑马鱼行为变化的水质预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鹏;斑马鱼缺氧诱导因子-3α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赵海峰;呋喃丹和百菌清对斑马鱼酪氨酸转氨酶表达调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邵金平;斑马鱼尾鳍再生及小鼠大脑、心脏与棕色脂肪组织的节律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9 郭一清;斑马鱼Dmrt1和Dmrt5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10 朱金涛;血红细胞和斑马鱼的生物物理特性及检测方法[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沙门菌毒力基因spvB抑制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及对斑马鱼感染模型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2 杜宝宝;斑马鱼视神经再生早期相关microRNAs的鉴定与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郭琳琳;氨基脲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抗雌激素效应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岳晴晴;呋喃丹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生殖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杜娟娟;苯酚对斑马鱼行为学影响及毒理学效应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6 陈领;斑马鱼肌内注射海分枝杆菌致结核性创面及皮下窦道形成机制的初步探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7 郑莉娇;纳米二氧化钛和1,2,4-三氯苯联合染毒对斑马鱼遗传毒性与抗氧化酶的影响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8 姚亚运;双酚A对雄性斑马鱼(Danio rerio)脂肪代谢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9 张雯;鱼类肠道外源乳酸杆菌定量方法优化及代谢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陈飒;STAT3在斑马鱼侧线毛细胞顺铂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99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99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2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