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六种石首鱼核型特征比较和染色体进化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6 12:20
【摘要】:石首鱼科鱼类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类群之一,该科系统发生在形态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较多,但染色体水平的研究资料匮乏。因此,本文利用多种染色方法以及FISH比较分析了黄姑鱼、双棘原黄姑鱼、厦门白姑鱼(又名浉状黄姑鱼)、眼斑拟石首鱼、棘头梅童鱼和大黄鱼等六种石首鱼科鱼类的核型特征,并结合前期报道数据探讨染色体重排在石首鱼进化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黄姑鱼、双棘原黄姑鱼、厦门白姑鱼和眼斑拟石首鱼等4个物种的核型为2n=48t。大黄鱼的核型为2n=2sm+4st+42t,具有3对双臂染色体。棘头梅童鱼雌雄性核型有明显分化,雌性核型为2n=48t,NF=48,雄性核型为2n=46t+1sm,NF=48,有一个雄性特异的染色体融合,可能存在一个多性染色体系统(雌性:X1X1X2X2;雄性X1X2Y)。2、六种石首鱼18S rDNA均为1对信号,但在染色体上分布位置有3种形式:(1)分别位于厦门白姑鱼、双棘原黄姑鱼和眼斑拟石首鱼的3号、1号、1号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近着丝粒部位1/3处。(2)黄姑鱼和棘头梅童鱼的1号染色体臂间;(3)大黄鱼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端部。3、六种石首鱼科鱼类的5S rDNA的信号数量和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厦门白姑鱼、双棘原黄姑鱼和棘头梅童鱼均为单对5S rDNA位点。其中,厦门白姑鱼和双棘原黄姑鱼5S rDNA与18S rDNA分布在不同染色体上,而棘头梅童鱼5S rDNA与18S r DNA共线分布于1号染色体。黄姑鱼和眼斑拟石首鱼均有2对强度不同的5S rDNA信号。黄姑鱼中,强信号位点与18S rDNA共线分布于1号染色体,弱信号位点位于4号染色体。眼斑拟石首鱼的2对5S rDNA均不在18S rDNA位点所在染色体上。大黄鱼共有10对5S rDNA信号,3对强阳信号,7对弱信号。除1对弱信号位点位于臂间外,其余9对信号均位于t染色体的着丝粒端部或st染色体整条短臂。该臂间5S rDNA位点与一对着丝粒端5S rDNA位点共线分布。4、棘头梅童鱼臂间端粒信号分布于雌性特有的1号染色体(X1)18S rDNA位点相邻位置,其余5种鱼均未发现臂间端粒信号。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17.4
【图文】:

元鼎,石首鱼类,系统发育,亚科


且认为牙 与石首鱼科(狭义)间存在一些过渡的种属,如 Seriphus 和 Nebris[7]。Fow(1933)又将菲律宾及其近海 8 属 53 种石首鱼类分为四个亚科,分别为牙 亚科,梅鱼亚科,叫姑鱼亚科和石首鱼牙科[2]。Weber(1936)将印度群岛的石首鱼分为两亚科 6 84 种,分别为牙 亚科石首鱼牙科[2]。随着国内外石首鱼科鱼类分类的发展,渐渐发展出以耳石、鳔、吻孔和核孔等形态标记为依据的分类模式。朱元鼎[2]等在上世纪 60 年代对中国沿海岸的石首鱼类做了较大模的采集,并根据这些形态学标记做了比较全面的系统分类,将石首鱼科鱼类分为 7 个科 13 个属。其中发现了 4 新亚种 2 新属 4 新种,如图 1-1。同时根据这些形态特征推测国石首鱼可能起源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区域,最初迁入的种类是地理上分布最广泛的石首属和叫姑鱼属。成庆泰(1987)对朱元鼎(1963)的石首鱼科鱼类 7 亚科进行部分增补其中包括黄唇鱼亚科(Bahabinae)中新增的大棘鱼属(Macrospinosa)和潘纳鱼属(Panna黄姑鱼亚科(Argyrosominae)中的副黄姑鱼属(Paranidae)。2007 年陈泉梅[8]根据成庆(1987)[9]和孟庆闻(1989, 1995)[10, 11]的三本检索表总结了石首鱼科鱼类形态分类树,图 1-2。

石首鱼类,形态分类,检索表,叫姑鱼


根据三本检索表总结的石首鱼类形态分类树(成庆泰,1987;孟庆闻,1989,1995)陈泉梅,2007)[8]。 Schematical morphological taxonomy of Sciaenoid deduced from worked grom (Cheng, 19et al., 1989, 1995 )[8].年来,随着国外鱼类学家对世界石首鱼类的分类研究,石首鱼科鱼类有所创我国所用的分类资料比较陈旧,为了不影响与国外鱼类学家之间的交流,伍2 年结合国内外最新资料,对我国石首鱼科鱼类分类的种属名及其分类进行分为 7 亚科 15 属 32 种,见表 1-1。表 1-1 中国石首鱼科鱼类分类Tab. 1-1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Sciaenidaemily) 属(Genus) 种(Species)亚科iinae叫姑鱼属Johnius团头叫姑鱼(Johnius amblycephalus)、皮氏叫姑鱼(J.beleng罗叫姑鱼(J. Borneensis)、卡氏叫姑鱼(J. Carouna, Cuvier)、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延缓衰老话黄鱼[J];饮食科学;2017年06期

2 邓思明;;(鱼免)鱼[J];水产科技情报;1973年12期

3 张永;马春艳;马凌波;倪勇;沈盎绿;;基于16SrRNA部分序列探讨中国近海十三种石首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J];海洋渔业;2010年03期

4 星宇;美殖新品种——美国红鱼[J];渔业致富指南;1998年04期

5 王真良;冯志权;林凤翱;卢兴旺;;河北沿岸硬骨鱼类鱼卵和仔雅鱼分布[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6 陈莹莹;苗亮;李明云;张晓丽;郭晓飞;潘娜;陈炯;;基于18S rRNA、COⅡ基因的?鱼(Miichthys miiuy)系统发育分析[J];生物学杂志;2015年02期

7 赵根;吴从清;王文辉;;爆破水中冲击波对鱼类损伤研究[J];工程爆破;2011年04期

8 耿梅梅;王文策;石常友;张建社;吴信;褚武英;;美国红鱼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及其遗传进化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8年03期

9 吴靖娜;许永安;刘智禹;;养殖大黄鱼鱼肉营养成分的分析及评价[J];营养学报;2013年06期

10 胡隐昌,邬国民,陈q慈,李恒颂,李大疆,邓国成;美国红姑鱼的生物学及养殖特性[J];广东科技;199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宁;;中国石首鱼科的分类及分布现况[A];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郑娇;曹款;张寿康;蔡明夷;;大黄鱼与黄姑鱼核仁组织区域的位置比较[A];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范瑞青;姜明;汝少国;谢嘉琳;;不同渗透压环境下美国红鱼外周血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初步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全国显微与亚显微形态科学分会第十次形态科学与显微注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何方中;刀箸下的疑惧[N];中国经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林林;两种海洋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石首鱼科系统发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郭昶畅;中国沿海石首鱼科鱼类的鉴定、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2 郑娇;六种石首鱼核型特征比较和染色体进化的初步研究[D];集美大学;2016年

3 陈泉梅;中国石首鱼科鱼类分子系统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吕金磊;中国近海石首鱼科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7年

5 孙典巧;四种石首鱼科鱼类SSR标记的筛选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浙江海洋学院;2012年

6 徐明;流沙湾勒氏枝鳔石首鱼和皮氏叫姑鱼的生物学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16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16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6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