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黄鳝标准化投喂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6 14:02
【摘要】:黄鳝不仅肉嫩味鲜,为席上佳肴,还可以补脑健身,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长江中下游名优鱼类之一,现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对象。目前黄鳝养殖方兴未艾,但各地的发展参差不齐,养殖技术相对保密,缺乏完善配套的养殖技术体系和客观存在的较大市场风险,严重制约了黄鳝养殖产业的发展。当前,黄鳝网箱养殖技术迅速推广,成为该产业的主体。一些学者从饵料投喂、水质调节和病害防控等方面对黄鳝养殖进行研究,但鲜有规范化养殖总结的报道。为了探究黄鳝的标准化养殖模式,本试验从黄鳝投喂技术入手,研究黄鳝的标准化投喂模式。本试验以黄鳝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投喂量和周期性间隔投喂3个方面,研究其对黄鳝生长、摄食、成活率和营养性疾病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为了确定饵料中配合饲料最佳的添加量,以体重(23.68±1.66)g,体长(28.67±0.56)cm的黄鳝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依次为4:1、3:1、2:1、1:1、1:2、1:3和1:4共7个试验组投喂黄鳝,对照组投喂纯蚯蚓,每天投喂一次,养殖周期56d,测量黄鳝的生长、摄食和成活率.等指标。结果显示,蚯蚓与配合饲料为4:1和3:1的两组黄鳝体重分别达到65.79g和65.30g,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各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1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1组增重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但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各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过56d的饲养,黄鳝肝体指数显著性增加,其中蚯蚓与配合饲料4:1、3:1、2:1、1:1和1: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1:3和1:4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1和1:2两组显著大于1:1组,与4:1和2:1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1:1组与4:1和2:1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成活率的总体趋势为先升高,在蚯蚓与配合饲料比例2:1时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2:1组成活率达到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试验组。经济效益分析显示2:1组最高,达到94.2元/箱。结果表明,蚯蚓与配合饲料的最适比例为2:1,4:1组次之。(2)投喂量:为了筛选出黄鳝最适的投饲率,本试验分别以黄鳝体重的5%、8%、10%、12%、15%和20%每天投喂,试验周期56d,检测黄鳝的摄食、生长及肝体指数等指标。结果显示,随着投饲率的增加,黄鳝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当投饲率低于10%时,各组间体重差异不显著,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当投喂饵料超过黄鳝体重10%后,增重率显著升高,而特定生长率在投饲率达到15%后趋于稳定,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投饲率为8%组成活率最高,达到92.22%,除与投饲率5%组差异不显著外,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投喂20%组成活率仅57.22%,显著低于其他各试验组,投喂10%、12%和15%间无显著性差异。经过56d的饲养,黄鳝肝体指数均显著性增加。其中,投喂量最少的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投喂量最大的两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投喂8%~12%的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经济效益分析显示,12%组利润最高。结论:黄鳝的最适投饲率为12%,10%组次之。(3)周期性间隔投喂:为了探究黄鳝的补偿生长,本试验分别采用每天投喂(S0)、饥饿1d投喂6d(S1F6)、饥饿2d投喂5d(S2F5)、饥饿3d投喂4d(S3F4)、饥饿1d投喂2d(S1F2)和饥饿1d投喂1d(S1F1)六种不同的循环投喂模式,养殖黄鳝56d。结果显示,除S1F6组体重与S0组差异不显著;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体重均显著低于S0组,仅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S0组增重率最大,达到146.78%;S1F6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S1F1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试验组。S1F6和S1F1组成活率分别为82.22%和86.11%,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S1F2组成活最低,仅48.33%,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S0组肝体指数高达7.09%,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其次,S1F6和S2F5组肝体指数次之,但2组间差异不显著。经济效益分析显示,S1F6组收获2580.06g,分别比S2F5、S3F4和S1F2组的2倍还多,利润高达63.0元/箱。S1F1组的产量次之,为2169.97g,每箱利润41.9元。SO组居第三位。结论:饥饿1d投喂6d的循环投喂方式养殖黄鳝效果最佳,达到了完全补偿生长,而且成活率高,收益最大;S1F1组特定生长率最高,有开发利用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6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雷思佳;肖迪烽;符丽影;范小凤;林玉鑫;;饵料组成对七彩神仙鱼最大摄食率、生长和消化吸收的影响[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侯建军;赖红艳;雷红灵;黄邦钦;;Takayama pulchellum原位增长率测定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8年02期

3 崔奕波;刘建康;华俐;;摄食水平和食物种类对金鱼生长及氮、磷排泄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1991年03期

4 崔慎坤;常亚青;宋坚;程龙;;环境和基因型对刺参幼参表型变异和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年07期

5 彭士明;施兆鸿;孙鹏;尹飞;王建钢;;饲料组成对银鲳幼鱼生长率及肌肉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海洋渔业;2012年01期

6 刘广斌;杨红生;刘石林;;温度选择对刺参群体在不同温度下生长及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J];海洋科学;2010年07期

7 李敏;张汉华;朱长波;吴进锋;陈利雄;;不同饵料及其组合对黑鲍幼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J];南方水产;2007年06期

8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阚来;饲料中添加高量维生素C可防治鱼病[N];农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燕;鲈鱼和大黄鱼支链氨基酸与组氨酸营养生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明华;黄鳝标准化投喂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16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16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b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