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虫的营养强化培养技术及其在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中的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63.214;S968.22
【图文】:
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活史(图片引自GidonMinkoffandEstherLubzens)
图 1.2 左边为 S 形褶皱臂尾轮虫(B.rotundiformis),右边为 L 形褶虫(B.plicatilis)。(图片引自 Irena Pekarsky.)1.3 轮虫的培养与营养强化自 20 世纪 60 年代褶皱臂尾轮虫被开发为海水育苗的活饵料以来Hirata 与 Mori 首次发现可以用面包酵母替代单胞藻类培养轮虫(Hiray1973);继而当使用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培养轮虫,其轮虫密度从小球的 40~60 个/ml,提高到 400~600 个/m(l成永旭,2005)。70 年代使用含 (高级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海水小球藻与面包酵母大量培养轮虫。其了微囊饲料、光合细菌、淡水小球藻加维生素 B12 以及酵母藻类混合的效果(王金秋等,1999)。80~90 年代以来,轮虫的大规模培养技出来,取得了一定效果(Dhert et al., 2001;Lubzens, 1987;Yoshimura et a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金弟;日本的轮虫培养技术简介[J];水产养殖;2003年02期
2 张美如,万夕和;日本轮虫培养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科学养鱼;2004年08期
3 陈世杰;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J];福建水产;2004年04期
4 马云聪;李全振;黄金臣;段吉旺;;加快发展轮虫养殖[J];河北渔业;2006年06期
5 王延华;王培磊;曹善东;;沂河轮虫多样性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谷坚;刘晃;管崇武;;循环水轮虫培养系统的工艺设计[J];科学养鱼;2009年05期
7 黄进光;;简易小球藻、轮虫生态培养新法[J];国外水产;1988年03期
8 C.R.Arnold;马志珍;;美国得克萨斯州培养轮虫的各种方法[J];国外水产;1993年04期
9 王树林;秋促轮虫养鱼新技术[J];安徽农业;1998年09期
10 鲍亚东;发塘初期轮虫的合理利用[J];中国水产;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小燕;王丽卿;;淀山湖轮虫现状及水质生态分析[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姚久祥;彭敏;;藻类食物对轮虫群体增殖的影响[A];广西水产研究所论文集(2001—2005)[C];2006年
3 王丽卿;郑小燕;;淀山湖轮虫现状及水质生态分析[A];中国工程院第77场工程科技论坛·2008水产科技论坛——渔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8年
4 陈立婧;顾静;彭自然;孔优佳;花少鹏;王武;;n坪煌挥胶殖嫒郝浣峁沟谋冉蟍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丽丽;周小玉;刘其根;王钰博;江敏;刘军;李周永;郝志才;沈建忠;;新疆布伦托海轮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陈立婧;顾静;何培民;张饮江;;上海世博园白莲泾轮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王琼;唐庆蝉;吴惠仙;姚建良;薛俊增;;2006-2009年大宁河库湾轮虫群落时空分布特征[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鲍宝龙;龚小玲;苏锦祥;;饵料密度和大小对真鲷仔鱼早期阶段摄食的影响[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宋晓金;张学成;朱路英;李荻尔;;用富含DHA的裂殖壶菌对轮虫进行营养强化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陈立婧;刘樵;彭自然;孔优佳;花少鹏;王武;;n坪∮味锏淖试雌兰踇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凤发;如何培育轮虫[N];河南科技报;2001年
2 王兴礼;轮虫培育方法[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0年
3 常泰;废旧沟塘利用新法:培育轮虫[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1年
4 曹建亭 张乐涛;投喂轮虫慎防带入病菌[N];中国渔业报;2006年
5 周凯;轮虫虽好 多也无益[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6 李凤发;如何育轮虫[N];山西科技报;2001年
7 戴贤军;轮虫[N];山西科技报;2002年
8 孙惠巧 杨彩红;轮虫培养注意七点[N];中国海洋报;2002年
9 李金锋;轮虫土池培养高产技术[N];中国渔业报;2005年
10 侯传宝;轮虫对成鱼的危害及防控[N];中国渔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金秋;淡水枝角类和轮虫生态及批量培养技术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
2 罗永婷;刚果盆地单巢轮虫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黄园;微藻培养过程中轮虫污染防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4 冯蕾;二种海水轮虫(B. plicatilis & B. urceus)实验种群动态和种间竞争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林秋奇;流溪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时空异质性[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丹丹;淀山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尚国玲;生物饵料(微藻和轮虫)的培养及其对黄颡鱼幼鱼生长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忱;浙江省太湖流域浮游动物主要类群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笑;长江口浮游植物与轮虫群落生态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5 王斌;轮虫的营养强化培养技术及其在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中的应用[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6 茹鹏凌;广州市河段和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孙薇;长江口轮虫群落生态特征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8 刘洪健;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轮虫群落结构分析和水质评价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9 陈勇;三峡库区浮游植物与轮虫的群落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金丽文;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轮虫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4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5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