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黄姑鱼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及性别决定候选基因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7 11:51
【摘要】: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是我国传统的海水捕捞鱼类之一,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与海水养殖产量最大的大黄鱼相比,黄姑鱼生长快、耐应激能力较强且不容易被刺激隐核虫感染引发体表白点病和变形假单胞菌感染引发内脏白点病,其养殖产量逐年攀升,是目前极具潜力的海水养殖品种。本文首先利用二代测序技术绘制出基因组草图,随后又综合应用PacBio、Illumina、10X Genomics和Hi-C等技术,组装出覆盖度为98.2%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并完成了基因组注释,开展了种群和进化特征分析以及性别决定基因定位等研究,为在基因组水平上解析黄姑鱼经济性状遗传控制基础,以及开展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黄姑鱼混合转录组测序分析。首先,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完成了黄姑鱼从鱼苗到成鱼11种不同器官/组织的混合样品的转录组测序,经拼接获得98.3Mb完整的黄姑鱼转录组。每个基因只保留一条最长转录本,共得到31,183条Unigene,其中,26,728(85.7%)条Unigene获得功能注释。转录组序列用于辅助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注释。基于注释信息筛选出15个生长相关和22个免疫相关的基因,为今后相关性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2)黄姑鱼基因组草图绘制及种群和进化特征分析。从连续两代人工雌核发育群体中筛选出纯合度最高的个体,借助Illumina HiSeq X10测序平台进行基因组从头测序,经组装获得565.3Mb的黄姑鱼基因组草图。注释得到22,448个基因,其中21,614(96.3%)个基因获得功能注释。核苷酸多样性分析表明,养殖黄姑鱼相比于雌核发育黄姑鱼和其它野生鱼仍存在较高的多态性;但由于受到选育的影响,其多态性低于野生黄姑鱼。进化分析结果证明黄姑鱼与大黄鱼亲缘关系较近,分化时间约为19.7百万年前(MYA)。此外,基因家族扩张收缩分析结果发现,与大黄鱼的基因家族相比,黄姑鱼中肌动蛋白(Myosin)和钠离子神经递质(SNF)家族发生基因扩张,可能是导致黄姑鱼比大黄鱼游泳能力更强、捕食更凶猛的原因。3)黄姑鱼染色体精细图谱绘制。利用Illumina测序数据组装了黄姑鱼的基因组草图,草图中部分Contig存在片段化的问题。为了拼装更完整的Contig,利用PacBio、Illumina、10X Genomics以及Hi-C四种测序技术重新对黄姑鱼雄鱼个体进行测序,测序总深度达511.4?。经过组装获得578.8Mb的Contig(N50:19.17Mb),利用Hi-C测序数据将103条Contig挂载到24条染色体上,获得了556.8Mb的染色体水平的黄姑鱼参考基因组(N50:24.59Mb)。相比黄姑鱼基因组草图,该参考基因组Contig和Scaffold片段的连续性有了较大的提升。序列一致性评估结果显示该基因组组装的准确性较高,BUSCO评估结果显示其同样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从新组装的基因组中注释到21,269个基因,共20,386(95.8%)个基因可以比对到各蛋白数据库,表明绝大部分基因都获得功能注释。4)黄姑鱼性别决定候选基因定位。利用新组装的参考基因组精细图谱对371个GBS测序黄姑鱼样本进行SNP挖掘,经条件过滤后剩余34,082个SNP标记,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定位了18个与性别显著相关的SNP标记,确定了性别决定候选区间。并根据黄姑鱼性腺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功能注释结果,鉴定了Fbxl17和Dmrt1为黄姑鱼性别决定候选基因。本文并初步探究了黄姑鱼性别决定调控机制,可为黄姑鱼和其它硬骨鱼类的性别决定研究提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917.4
【图文】:

条纹,黄姑鱼,闽东,福建省


黄姑鱼体色偏黄,体侧有许多灰黑色波状条纹,斜向前下方,在侧线上下方不连续,腹面银白色(图1-1)。其肉质细腻、口味鲜美、营养丰富,鳔有强身健体和滋补功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黄姑鱼历来是我国传统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野生黄姑鱼的渔获量已显著下降,在2006年我国海洋捕捞黄姑鱼产量达到10.2万吨,2017年捕捞产量仅为6.2万吨[4](图1-2)。近几年黄姑鱼养殖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其野生资源紧张的状况。黄姑鱼养殖相比于海水养殖产量最大的大黄鱼而言,黄姑鱼不易受到刺激隐核虫和变形假单胞菌的感染,不会出现由于白点病的爆发导致养殖鱼类大规模死亡的状况。因此

黄姑鱼,产量统计,渔获


捕捞产量仅为6.2万吨[4](图1-2)。近几年黄姑鱼养殖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其野生资源紧张的状况。黄姑鱼养殖相比于海水养殖产量最大的大黄鱼而言,黄姑鱼不易受到刺激隐核虫和变形假单胞菌的感染,不会出现由于白点病的爆发导致养殖鱼类大规模死亡的状况。因此,黄姑鱼是海水养殖经济鱼类中极具潜力的品种,而且组学的发展也为黄姑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图 1-1 黄姑鱼(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谢书秋摄)Fig. 1-1 The yellow drum (Nibea albiflora). The picture of the yellow drum was provided by Shuqiu Xie

流程图,黄姑鱼,基因组分析,流程图


黄姑鱼基因组分析流程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跃斌;胡则辉;朱云海;柴学军;;盐度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2 李朝纪;王骥腾;韩涛;丁建;;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VC需要量的研究[J];饲料工业;2014年08期

3 ;浙江舟山普陀区:成功试养黄姑鱼[J];水产养殖;2014年08期

4 孙鹏;柴学军;尹飞;胡则辉;朱云海;王跃斌;;运输胁迫下日本黄姑鱼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响应[J];海洋渔业;2014年05期

5 毛小伟;兰时乐;肖调义;黄云;金红春;郇志利;李金龙;;日本黄姑鱼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2年04期

6 徐开达;梁君;虞宝存;王伟定;;丁香酚对日本黄姑鱼麻醉效果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2年05期

7 张彩明;陈应华;吴常文;;铜离子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8 许源剑;;日本黄姑鱼的研究进展[J];现代渔业信息;2010年05期

9 柴学军;李鹏飞;吴祖杰;;日本黄姑鱼和浉状黄姑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J];现代渔业信息;2009年04期

10 章小英;;日本黄姑鱼食品加工工艺的初探[J];现代渔业信息;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睿毅;楼宝;徐冬冬;詹炜;刘峰;谢庆平;;黄姑鱼全雌苗种选育技术研究[A];第十二届浙江渔业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7年

2 姚建平;单秀娟;陈云龙;魏秀锦;;海洋酸化和暖化对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A];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3 朱文;叶坤;王志勇;;黄姑鱼“金鳞1号”各脏器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A];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4 朱云海;;日本黄姑鱼人工繁育与增养殖研究进展[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胡则辉;王跃斌;朱云海;柴学军;;日本黄姑鱼微卫星DNA筛选与鉴定[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王小龙;王志勇;韩芳;;黄姑鱼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克隆及其对氨氮和亚硝酸氮胁迫的表达分析[A];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7 孙敏;柴学军;胡则辉;吴祖杰;;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胚胎发育及温度对其过程的影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赵文秀;潘迎捷;王锡昌;王霞;赵勇;;基于黄姑鱼物种特异性引物的PCR技术对鱼糜制品中黄姑鱼成分的鉴定和追溯[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王立改;鲁琼;陈东星;楼宝;詹炜;陈睿毅;;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黄姑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A];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胡则辉;柴学军;王跃斌;朱云海;孙敏;;基于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序列比较分析日本黄姑鱼与浉状黄姑鱼群体遗传多样性[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杨威;黄姑鱼海水网箱养殖技术[N];中国海洋报;2004年

2 ;怎样识别黄花鱼和黄姑鱼[N];中国海洋报;2003年

3 贺军 朱启明;三门农民为“种养经”申请专利[N];台州日报;2008年

4 记者 文军 通讯员 刘生国;我市破解不耐寒鱼类“越冬”难题[N];舟山日报;2015年

5 市运;慎防食品“扮靓术”[N];国际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兆方;黄姑鱼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及性别决定候选基因定位研究[D];集美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沈玉;黄姑鱼IGF家族相关基因克隆及在不同赖氨酸水平下表达[D];浙江海洋大学;2018年

2 曾文繁;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黄姑鱼幼鱼的影响及血清代谢组学初步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8年

3 柴学军;日本黄姑鱼全人工繁养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方芳;日本黄姑鱼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鲁琼;黄姑鱼幼鱼配合饲料蛋白质、脂肪需求量及适宜蛋脂比的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6年

6 张彩明;几种常见重金属对日本黄姑鱼和脊尾白虾的毒性效应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年

7 罗胜玉;低温胁迫对黄姑鱼生理生化指标和Hsp70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D];浙江海洋大学;2016年

8 李朝纪;日本黄姑鱼对Vc、VE和胆碱需要量的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4年

9 王晓艳;东海区常见养殖鱼类染色体核型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2年

10 韩冰;黄姑鱼和浉鱼的形态学特征及黄姑鱼群体的遗传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5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95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0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