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卫星标记的胭脂鱼遗传多样性研究及脂肪酸分析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917.4
【部分图文】:
多态微卫星位点Mas39的扩增STR分型结果
图 2.2 三个胭脂鱼种群的 UPGMA 聚类分析Fig. 2.2 UPGMA tree of Nei's genetic distances in the three populations of M. asiaticus注:pop1 为新干胭脂鱼养殖群体,pop2 为重庆胭脂鱼养殖群体,pop3 为永丰胭脂鱼养殖群体。Notes: pop1 was the populations of M. asiaticus in Xingan, pop2 was the populations of M.asiaticus in Chongqing, pop3 was the populations of M. asiaticus in Yongfeng.2.3.4 微卫星标记在胭脂鱼人工放流中的应用根据实验样本三个胭脂鱼养殖群体和5尾野外采集胭脂鱼在13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信息,利用 Structure 软件的贝叶斯聚类分析方法进行遗传关系聚类分析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各分类簇 K 最大可能值如表 2.12 所示,通过计算△ K发现,当 K = 4 时,△ K 取得最大值(图 2.3),由此可见,所分析的个体根据遗传结构的可分为 4 个簇(图 2.4)。从图 2.4 中看出,新干胭脂鱼养殖群体大部分为 Cluster1 和 Cluster4;重庆胭脂鱼养殖群体 Cluster2 占大部分,永丰胭
表 2.12 胭脂鱼不同养殖群体分类簇值 K 的最大可能值Table 2.12 The maximum possible value of K in M. asiaticus populations运行次数簇值 K (K value)2 3 4 5 6 7 8Run 1 -5880.6 -5582.4 -5271.7 -5144.5 -5055.5 -4938.5 -4914.8Run 2 -5880.6 -5549.4 -5271.7 -5125.3 -5055.5 -4993.8 -4915.9Run 3 -5880.8 -5536.9 -5271.1 -5124.7 -5053.0 -4975.3 -4936.9Run 4 -5880.7 -5537.4 -5271.0 -5125.8 -5053.0 -4994.5 -4933.7Run 5 -5881.0 -5537.3 -5270.5 -5124.6 -5052.4 -4978.5 -4896.6Run 6 -5880.6 -5536.9 -5270.8 -5124.6 -5040.9 -4975.8 -4925.4Run 7 -5880.6 -5537.3 -5270.7 -5126.2 -5053.3 -4990.3 -492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春阳;林少珍;巩建华;邱成功;赵淳;徐善良;;褐菖湁(Sebastiscus marmoratus)受精卵以及仔鱼期氨基酸与脂肪酸变化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6年01期
2 马旭洲;温旭;王武;;野生与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3 沈亚男;张博;姜松;刘宝锁;黄桂菊;喻达辉;;基于脂肪酸标志法的不同海区合浦珠母贝的摄食差异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5年06期
4 高颐雄;张红霞;胡余明;李梓民;尚晓虹;赵云峰;吴永宁;;洞庭湖水域淡水鱼类脂肪酸含量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年01期
5 王川;郭海燕;李秀明;袁建明;蒲德永;金丽;王志坚;张耀光;;延迟首次投喂对胭脂鱼仔鱼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5年01期
6 曹静;张凤枰;宋军;罗彬月;毛艳贞;刘耀敏;刘源;王锡昌;;养殖和野生长吻洜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分析[J];食品科学;2015年02期
7 成为为;汪登强;危起伟;王成友;杜浩;吴金明;李雷;;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J];中国水产科学;2014年03期
8 金煜华;谢中国;楼宝;史会来;;黄姑鱼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变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9 魏广莲;徐钢春;顾若波;徐跑;;刀鲚和湖鲚幼鱼生长代谢及肌肉脂肪酸的差异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崔莹;吴莹;张经;;生物标志物对海南清澜湾水域篮子鱼食物来源的表征[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谢奉军;大黄鱼仔稚鱼氨基酸及脂肪酸营养生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孙玉华;中国胭脂鱼遗传多样性及亚口鱼科分子系统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小艳;基于生物标记法的南设得兰群岛水域南极磷虾摄食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张颂;胭脂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碳脂比、糖源和脂肪源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陈颖涵;北部湾主要鱼类食性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4 江洁妮;常见浮游植物磷脂脂肪酸特征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刘飞;不同油脂、不同磷脂水平对黄颡鱼生长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21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2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