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南京地区团头鲂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18:29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属于气单胞菌科,气单胞菌属,是人类-畜类以及水生动物类共同患病的条件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短杆形状,无芽孢,也无荚膜,在0~41℃都可以生长,该菌在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平板上极易生长。大多研究者普遍认为嗜水气单胞菌分泌的毒素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细菌性的出血病症状。最近几年,我国水环境被严重破坏,随着集约化养殖技术发展、养殖密度增加,嗜水气单胞菌造成的团头鲂等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性的病害频频发生,加重经济损失。目前,水产上主要用抗生素治疗由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疾病,喹诺酮类药物疗效最好,但大量抗生素也导致很多耐药菌株的产生。本论文开展了对南京地区团头鲂出血性病鱼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病原分离及人工回感试验证明,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该疾病暴发的主要病原菌,之后开展了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等实验,并对其菌株的耐药性进行了研究,为基层水产养殖业中的科学用药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以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1、团头鲂出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南京地区暴发的团头鲂大多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但危害程度有所不同。江宁、浦口等重点养殖区域发病比较严重,具有来势凶猛、涉及范围广、流行速度特别快等特点。根据调查数据发现,嗜水气单胞菌全年均有检出,由嗜水气单胞菌病引起的疾病一般从6月份出现,疾病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呈加重趋势,7、8月份为疾病流行的高峰季。在浅水河口、高密度塘和单养池中,多数病例为急性,发病迅速,发病后2-3d内死亡加重,10d左右则出现死亡的高峰期。在面积较大,养殖密度低的池塘或混养池塘团头鲂发病较为缓慢,每天的死亡数量并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发病过程较长,经常会持续到10月份左右。发病初期鱼的摄食没有什么影响,发病后期出现不摄食、乱游、乱窜等现象。发病鱼体体表充血,腹部、腹鳍基部充血明显,有的头部充血严重,眼球外凸,肛门肿大,体内多脏器发炎充血,消化道炎症明显,腹腔内有腹水。发病鱼体有严重贫血症状,鳃丝发白,鳍条末梢、肝脏、肾脏有贫血症状。由于发病过程长短不一、年龄大小不一、疾病的发展程度不同,病鱼的症状表现为多种多样性。2、团头鲂出血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人工回感实验在无菌环境下,从病鱼肾脏取材,用LB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细菌。培养基上的菌落呈淡黄色、圆形、中部凸起、不透明、光滑。结果表明,N03、TRP、Glu、ADH、ESC、GEL、PNPG、GLU、ARA、MNE、NAG、MAL、GNT、CAP、MLT均为阳性,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实验结果表明,在LB固体培养基上提取的菌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记为JNYK1702。菌液密度高低直接影响试验组鱼的存活率,当密度为1×106cfu/尾时试验组鱼死亡率最高,当菌液密度为1×103cfu/尾时试验组的鱼只有一部分死亡。人工感染团头鲂的鱼体症状与自然发病鱼体病症相同,因此得出结论经细菌学分离鉴定得到的菌株JNYK1702-1与供试菌株JNYK1702一致,为同一种菌。3、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药敏实验及耐药性试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进行,在无菌环境下用已经灭菌过的棉签蘸取密度调整为1×107~1×108cfu/尾的菌悬液,在LB培养基上均匀涂布。将测试的药敏试纸贴在LB培养基表面,然后将平板置于28℃培养箱中24h,观察各药物敏感纸抑菌圈的直径。从测试结果可知,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阿莫西林、苯唑西林表现出耐药性。对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链霉素、诺氟沙星、罗红霉素、氟苯尼考、头孢曲松药物敏感。根据日本化学治疗学会(1975)的方法,测定硫酸链霉素、氨苄西林、土霉素、盐酸金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确定致病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制备液体,经膜过滤器过滤,然后灭菌后用BHI培养基稀释,最后将试管制成双稀释抗菌剂。结果表明:盐酸金霉素、氟苯尼考、硫酸链霉素恩诺沙星的抑菌效果最佳,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4、4、5 μg/mL,其次效果为土霉素和诺氟沙星2种药物,最小抑菌浓度均为15 μg/mL;7种药物中,氨苄西林的效果最差,最小抑菌浓度高于40 μg/mL。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943
【部分图文】:

地域分布,百度,南京市,嗜水气单胞菌病


图2.1南京市地域分布(百度百科)??Fig.?2.1?The?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Nanjing??表??表2.1嗜水气单胞菌病原普查情况表??Table2.1?Case?study?of?A.?hydrophila?disease??9??

出血症,体表,团头鲂


2017年7月底,南京市江宁区某水产养殖场的团头鲂出现大量死亡情况。??检查的团头鲂体长约26?32cm,高度约12?15cm,体重约260g。病鱼表面有明??显出血症状(见图3.1)。??I?,?■??图3.1体表出血症状??Fig.?3.1?Signs?of?bleeding?in?the?body??13??

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培养基,不透明


3.3.1菌落形态特征??从团头鲂的肾脏组织中分离出细菌,在培养基上发现大量的优势菌落,光滑、??中央凸起、不透明、浅黄色或白色的菌(图3.2)。LB培养基上菌落呈淡黄色或??白色,圆形,不透明,中央凸起,光滑。血平板上的菌落是灰色的并且具有溶血??圈(图3.3)。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呈阴性,具有短状和特定形状(见图3.4)。??_??图3.2在LB培养基上的个体形态特征??Fig.?3.2?The?individual?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LB?medium??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毅;张培培;徐晔;曹洁;孟学平;段宏安;;金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水产科学;2014年06期

2 杨宁;黄海;张希;姜芳燕;;尼罗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J];水产科学;2014年05期

3 靳晓敏;葛慕湘;张艳英;房海;陈翠珍;;不同来源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基因检测及序列分析[J];淡水渔业;2014年01期

4 丁瑞;;中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21期

5 陶健;李绍戊;刘红柏;;21种中草药及复方制剂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水生态学杂志;2013年03期

6 郑世雄;祖国掌;;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水产养殖;2013年01期

7 王静波;徐立蒲;王小亮;曹欢;周增超;王姝;;北京地区养殖鱼类来源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研究[J];北京农业;2012年30期

8 夏飞;梁利国;谢骏;;团头鲂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水产科学;2012年10期

9 夏飞;梁利国;谢骏;;异育银鲫病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淡水渔业;2012年05期

10 董忠典;周芬娜;袁颜颜;冯艳艳;王慧;;尼罗罗非鱼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大玲;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及基因工程疫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婷婷;团头鲂源嗜水气单胞菌流行病调查及致病性、耐药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2 温华成;黄颡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对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和氟苯尼考的耐药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3 蒋启欢;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控制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4 田甜;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学敏;嗜水气单胞菌主要粘附素基因序列及其重组基因表达产物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2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62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d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