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吕泗渔场小黄鱼之开发

发布时间:2020-10-31 01:26
   海洋水产资源也是一种生物资源,它具有一般生物共有的特性和其特有的个性。如果其能够维持一个固有的资源数量,并且能够长期在繁殖和捕捞之上做到平衡,那么水产资源将是“取之不尽”的;当捕捞量连年超过繁殖能力之时,就会造成“过度捕捞”,长期以往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吕泗渔场鱼类资源特别是小黄鱼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回顾以往,发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小黄鱼资源产生了重大影响。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至北徒期间,大量泥沙带入吕泗渔场,经过长时期的海底运动,逐渐形成大小不一的沙脊和沙槽。在这影响下,直至乾隆初年才出现通州渔民在此开发小黄鱼渔场。然而在历史时期内由于黄河北徒、海堤的修建,泥沙大量减少使得沙脊进入一个稳定时期,特别是1950年代以后,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小黄鱼的影响并不显著,影响小黄鱼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多来自人为方面。就人为因素而言,1950年代初期与传统时代相比,渔具、渔船、捕捞技术及捕捞区域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但是由于传统地理界线的突破、国家在渔业贷款及政策的支持下,大肆兴修渔船和网具,随着船、网的增多,小黄鱼资源遭到疯狂掠夺。进入50年代末期,由于资源的减少,产卵场内资源不足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在此之下必须对船只、网具及捕捞方式进行必要的变革以便前往外场进行捕捞。由于技术的变革,渔业捕捞效率极高,最终整个吕泗渔场小黄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最终走向枯竭,在剩下的伶仃鱼种中,小黄鱼被渔民转为兼捕对象。
【学位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K27;S937.3
【部分图文】:

对比图,暗沙,苏北,对比图


年观察上表,不难发现从 1581 年到 1703 年间,虽然整个泥沙量骤然大增,但是此沙脊形成初始阶段,大量泥沙进入海底,经过海底运动的冲散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直至乾隆初年,经过长期大量泥沙的汇聚,形成了吕泗渔场海底地貌的一个初步吕四渔场处于黄海暖流、长江径流和苏中、苏北沿岸水团三个不同水系交汇处,、海水温度等自然条件又得天独厚,并且废黄河三角洲以及长江,灌河、新洋河等淡水河带来大量浮游生物与沉积的泥沙,适合鱼类生长,而小黄鱼属暖水性、性鱼类,喜栖息于泥沙底质海区,可以说,在大量泥沙注入之后吕泗渔场逐渐成的完美栖息地。由于小黄鱼资源的增长,小黄鱼的开发也越发得到重视。1938 年海图和 1960 年实测水深资料对比(图 1.1),发现岸外水深 5 米至 20 米底,普遍有冲蚀刷深趋势,暗沙向岸移动。在废黄河口外,表现为近岸冲刷、海海滩侵蚀物质向深海运移。4射阳河口外,海岸处于冲、淤平衡。在暗沙密布区()的琼港一带,海底普遍刷深,物质有向岸移动的趋势。小洋口至川腰港一带岸水下暗沙近于冲淤平衡。吕四港以南至苏北嘴一带岸蚀、滩亦蚀。由此可见,苏沙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5

海门县,产量单位,小黄鱼,渔场


其开发也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1950 年代之前,由于战争和捕捞技术的落后,渔业资源未遭严重破坏,进入 1950 年在国家的支持以及渔民的高涨热情之下,渔业恢复迅速,小黄鱼资源遭到了疯狂的捕小黄鱼捕捞主要表现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53 年-1957 年的资源旺盛时期;第二 1958 年-1961 年的资源下降期;第三时期,1962 年后的资源枯竭期。然而发现,在这时期内,伴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捕捞方法的更新,吕泗渔场的小黄鱼捕捞经历了从轻到从重到极端的一个变化过程。经过整理水产档案发现,1952-1963 年间,吕泗渔场附近海门县、启东县海洋捕捞产船只、鱼类产量等发生了明显变化。值得留意的是,在这些变化之中,经济鱼类的产化也较为明显,其在渔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也逐年波动。另外从表 2.1 可以看出,吕泗渔场外省船只前来捕捞现象比较严重;在吕泗渔场小黄捞中除江苏外,以浙江和福建为主,他们均在 1958 年达到捕捞峰值。在 1958 年之前县以小黄鱼捕捞为主,之后小黄鱼资源严重不足,其他经济鱼类超过小黄鱼的产量,县则在 59 年出现这一情况,详情见图 1.2 和 1.3。

小黄鱼,不完全资料,产量单位,渔场


图 1.3:启东县主要经济水产鱼类产量 单位:市担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吕泗渔场总产量(1957)达 137 万担,其中小黄鱼即占 125 万,占 91%之多,在 1958 年之前小黄鱼一直为大宗。1958 年之后,启东、海门等地小黄大量减产,而大黄鱼、带鱼等经济鱼类产量大幅上升。1963 年海门县大黄鱼捕捞首次小黄鱼捕捞量,启东县更是 1961 年就远超小黄鱼捕捞量。《江苏省志·水产志》1大事记中有记载:“春汛江苏省由捕捞小黄鱼为主,开始转向捕大黄鱼为主”。8在资源遭到破坏之后,学者往往将之称为“过度捕捞”,然而何谓“过度捕捞”?的研究多为通史性论著,对此概念均为简要提及,仅限于说明小黄鱼资源减少的原因为过度捕捞,但是没有系统说明过度捕捞的背后因素是什么。9在这些论著中观点多为性,然而笔者并不认为 1950、60 年代吕泗渔场小黄鱼过度的开发如此简单。那么究竟“过度捕捞”?1950 年代小黄鱼的“过度捕捞”是哪些因素促使的?从历史进程的角看,小黄鱼资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本研究试图回述问题。第二节 现有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玉尚;;乾嘉以来小黄鱼渔业的开发与市场体系[J];中国农史;2013年05期

2 曹谨玲;陈剑杰;王俊东;李宏全;赵凤岐;;建国60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回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李成治,李本川;苏北沿海暗沙成因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亮;国家、技术与市场:闽台沿海海洋鱼类种群结构变迁原因研究(1492-1966)[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李勇;近代苏南渔业发展与渔民生活[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慧荣;中国渔民收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3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63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e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