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海水养殖源弧菌耐药性调查与致病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

发布时间:2020-11-09 00:55
   由于近些年,盲目的追求高产、超高密度的养殖、技术混乱、药物滥用、病害流行、种苗质量差、环境污染等原因,对对虾的养殖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探究弧菌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流行病学、耐药性以及致病性,本研究针对本实验室保存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海南等地海水养殖中发病对虾、鱼、蟹等的病料分理出的弧菌对这些弧菌进行耐药性的检测,利用PCR的方法检测各个菌株携带整合子的情况,对这些菌株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以及运用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来研究各个地区的弧菌耐药情况,针对耐药基因型和耐药表型对该菌做出正确的判断,对耐药株地区的人工养殖进行临床指导,合理利用抗生素来预防细菌性疾病,为临床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沿海5个省份采集到的患病动物和养殖水体等,这些样品主要采自凡纳滨对虾和青蟹的血淋巴、肝胰腺、肌肉组织等;和分离自鲈鱼、舌鳎、大菱鲆、河豚等的体表溃疡、肠道、腹水和血液样品。1、耐药性分析本文主要进行了194株弧菌对8种抗生素的MIC值和耐药基因的检测,研究了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对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简单的总结了弧菌在各地区的耐药情况。194株菌的MIC值可以看出耐药率最高的为红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分别为60.8%和58.2%;而对于链霉素,则处于中介范围的菌株较多,有156株;耐药率最低的药物为氟苯尼考,仅有7.7%。从不同动物分离到的弧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所不同,从鱼类分离到的弧菌耐药率相对较高,蟹类的最低且对氟苯尼考和土霉素耐药率均为0。还对194株弧菌检测了1、2、3类整合子和4类整合子所包含的整合酶基因。二类和三类整合酶均未检测到,一类整合酶检出率高达95.4%。194株菌中,其中11株菌均含有一类整合子的保守区,检出率为5.67%,但V-69、V-76、V-105这三株菌不但具有完整的整合子,而且还具有可变区基因盒。对可变区阳性PCR进行T-A克隆测序后分别得到了1308bp、1308bp和1315bp,这三株弧菌含有相同的基因盒,为利福平ADP-核糖基转移酶(Rifampin ADP-ribosylating transferase,arr-3)和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dfr A27)两种耐药基因盒,分别介导利福平和甲氧苄啶耐药。2、对虾源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检测本章对试验室保存的74株对虾源副溶血弧菌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和最近报道的副溶血弧菌pir A和pir B基因检测,和弧菌的Ⅲ型分泌系统T3SS1和T3SS2检测;并对几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对虾感染试验,根据24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判断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检测结果tdh和trh对基因均未检测到,而tlh的检出61株,检出率为82.4%,T3SS1的检出率较高,最高的毒力基因VP1670的检出率最高为62.2%;而T3SS2的检出率较低,最低的毒力基因VPA1362检出率为0%。在副溶血弧菌中检测pir A和pir B毒力因子,检出率分别为23.0%和20.3%。3、V-76溶藻弧菌多重耐药和致病性本研究从福建省福清采集的一尾凡纳滨病虾的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得到一株溶藻弧菌,命名为:V-76。通过凡纳滨对虾回感实验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实验来分别研究该菌株的致病性和耐药性。此外,为了探究V-76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本文还通过PCR方法对该菌进行了毒力基因、整合子相关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检测。凡纳滨对虾回感实验结果表明,四组分别注射了3.5×107cfu、3.5×106cfu、3.5×105cfu和3.5×104cfu V-76的对虾均发生了死亡,各组的死亡率依次为100%、100%、80%和65%。除了trh、tox R和Ure R之外,其它的毒力基因均被检出,包括tdh、tlh、tox S、Collagenase、Fla A、omp W、Asp A和fur。药敏实验结果显示,V-76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如氟苯尼考(32μg.m L-1)、多西环素(32μg.m L-1)、环丙沙星(64μg.m L-1)、氯霉素(128μg.m L-1)、链霉素(512μg.m L-1)、红霉素(256μg.m L-1)、磺胺甲噁唑(2048μg.m L-1)、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128/2432μg.m L-1)和利福平(64μg.m L-1)。值得注意的是,V-76对后七种药物呈现出较高的耐药水平,而且其新霉素的MIC值也到达3232μg.m L-1以上。经PCR检测发现,此菌株携带有1类整合子与4类超级整合子SXT,且该1类整合子包含耐药基因盒arr2-dfr A27。此外,在菌株V-76中还检测到1型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1,其下游含有一个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2。另外,该菌还携带有其它耐药基因,如str A、str B、flo R和qnr VC。DNA旋转酶Gyr A和拓扑异构酶par C中的位点突变常可造成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但在上述两种酶中未发现氨基酸位点突变。综上所述,溶藻弧菌V-76能够导致凡纳滨对虾的发病死亡,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且携带多种独立基因和耐药基因。以上结果表明养殖源弧菌的耐药性已非常严重,提示我们应在水产养殖中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以达到控制耐药菌的出现和扩散的目的。
【学位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S941.4
【部分图文】:

电泳图,菌株,可变区,电泳图


中 V-69、V-76 和 V-105 等一类整合子可变区显示阳性,在 185 株具有一类整酶的菌株中,可变区的阳性率为 1.6%,对阳性 PCR 进行 T-A 克隆测序后分别到了 1308bp、1308bp 和 1315bp,与 NCBI 上面的序列进行比对,详细结果见图 2-1 至 2-3.

电泳图,菌株,电泳图


图2-2 V-76菌株基因盒扩增电泳图及比对结果(节选)Fig.2-2 The results of V-76 gene cassette PCR amplified product and sequence alignment ( part

电泳图,菌株,电泳图


图2-2 V-76菌株基因盒扩增电泳图及比对结果(节选)Fig.2-2 The results of V-76 gene cassette PCR amplified product and sequence alignment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春民;宋青春;李岳;;海水育苗中“发光弧菌病”的防治技术[J];科学养鱼;2006年05期

2 谢珍玉;周永灿;冯永勤;;对虾弧菌病的研究进展——回顾对虾弧菌病的病原种类、致病机制与条件、症状与组织病变及对虾的防御机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对虾弧菌病病原病理及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6年02期

4 鄢庆枇,苏永全,王军,池信才,王德祥;网箱养殖青石斑鱼河流弧菌病研究[J];海洋科学;2001年10期

5 何义进;对虾弧菌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水产;2002年02期

6 鄢庆枇;邹文政;纪荣兴;庄峙厦;王小如;;应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牙鲆体内的河流弧菌[J];海洋科学;2006年04期

7 潘晓艺;沈锦玉;尹文林;曹铮;;水生动物的弧菌病及其致病机理[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赵敏慧;邹文政;鄢庆枇;陈强;庄峙厦;王小如;;河流弧菌对石斑鱼体表黏液的黏附作用[J];中国水产科学;2008年02期

9 曾鹏;;对虾育苗弧菌病的防治[J];河南水产;2011年01期

10 李伟;徐伯亥;葛蕊芳;朱秉仁;;山西省虹鳟鱼弧菌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鲑鳟渔业;199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鲲;哈氏弧菌种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发现及其在哈氏弧菌快速诊断和免疫防治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2 李研东;食品中弧菌免疫学筛检方法建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敏慧;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的粘附定植作用研究[D];集美大学;2009年

2 邹文政;河流弧菌对牙鲆粘液的趋化、粘附作用及牙鲆血清抗菌蛋白研究[D];集美大学;2008年

3 刘国勇;大黄鱼弧菌病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4 胡梦华;海水养殖源弧菌耐药性调查与致病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5 李岩;三种弧菌共同抗原的筛选和鉴定[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6 闫丽;海水鱼类主要弧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7 孙秀娟;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快速检测灿烂弧菌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8 姚小娟;海水养殖源弧菌耐药性检测与整合子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9 李轩;牙鲆肠弧菌密度感应系统的研究及其信号分子降解菌株的筛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亮;灿烂弧菌的鉴定及溶血素检测[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5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75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9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