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反棕榈油酸对人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26 23:37
【摘要】:反棕榈油酸是一种反刍动物代表性反式脂肪酸,它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脂肪和乳制品当中,在人体内不能重头合成,但可以由反异油酸内源性生成。对于反棕榈油酸的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流行病学报道反式棕榈油酸具有降低血脂的功能,还有报道反棕榈油酸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成反比。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反棕榈油酸是否会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作用,这些现在都不清楚。只通过流行病学分析还不能确定其作用好坏。因此,通过具体实验研究反棕榈油酸与脂质的关系很有研究意义。本实验以肝细胞LO2细胞为实验对象,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反棕榈油酸进行作用,研究它对细胞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反棕榈油酸对油酸作用引起的高脂LO2细胞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并观察它对细胞脂质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另外使用脂质组学技术研究反棕榈油酸对高脂LO2细胞脂质组的影响,找到差异脂质;通过对AMPK通路上相关脂质代谢蛋白测定进一步阐明了反棕榈油酸作用脂质的机理。本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细胞内脂肪酸组成、脂质含量变化以及细胞氧化情况来反应反棕榈油酸对脂质代谢的作用。结果表明,反棕榈油酸浓度在100μM以下无显著毒性。100μM的9t16:1作用肝细胞后饱和脂肪酸降低了34.89%,单不饱和脂肪酸升高了16.44%,多不饱和脂肪酸升高了30.50%;9t16:1在肝细胞内部分生物转化为11t18:1和CLA,其转化率分别为17.50%和16.42%;9t16:1显著降低脂肪变性肝细胞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降低率分别为61.76%和37.80%;此外9t16:1显著升高肝细胞MDA水平(升高率为45.36%)和降低SOD活性(降低74.42%)。2、通过提取细胞内总脂质并用高效液质对总脂质进行分离鉴定,然后比较组间差异得到油酸组与对照组,油酸、反棕榈油酸混合组与油酸组的脂质代谢产物有显著差异,通过PCA总得分图和偏最小二乘法PLS-DA进行多远统计分析发现加入油酸和反棕榈油酸后作用效果显著。根据离子峰强度筛选出差异代谢脂质,两组总共筛选出100种有显著性差异脂质,其中甘油磷脂占多数。通过火山图和层次聚类分析可以清楚看出上调或下调脂质。例如与对照组相比,OA组中上调的脂质有二元醇磷脂酰乙醇胺、1,2-二醇基-sn-甘油-3-磷酸-N,N-二甲基乙醇胺、1,2-二醇基-sn-甘油-3-磷酸-l-丝氨酸、1,2-二醇基-sn-甘油等,而OA组中下调的脂质有神经酰胺(d18:1/16:0)、1-(1Z六烯基)-2-(4Z,7Z,10Z,13Z,16Z,19Z二十二碳六烯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1-棕榈酰-2-棕榈酰-sn-甘油、1-硬脂酰-2-棕榈酰-sn-甘油等。与油酸组比,反棕榈油酸与油酸混合组中上调的脂质有1-十六酰-2-(9Z,12Z十八二烯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2R)-3-[(2-氨基乙氧基)(羟基)磷酸]氧基-2-[(9Z)-9-六癸氧基]丙基(9Z)-9-六癸酸盐、(19R)-25-氨基-22-羟基-22-氧代-16-氧代-17,21,23-三氧杂-22λ~5~-磷五碳-19-基(9Z,12Z,15Z)-9,12,15-十八碳三酸酯、1-棕榈酰-2-油酰-sn-甘油-3-磷酸乙醇胺等,而下调的脂质有1-硬脂酰-2-油酰-sn-甘油-3-磷酸乙醇胺、正十六烷酰亚胺、1,2-二棕榈酰-sn-甘油-3-磷酸乙醇胺、(2R)-3-[(2-氨基乙氧基)(羟基)磷酸]氧基-2-(十四酰氧基)棕榈酸丙酯等。并且将差异脂质通过KEGG网站进行分析得出了可能的相关代谢通路AMPK信号通路。3、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研究反棕榈油酸对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棕榈油酸会引起AMPKα表达升高,从而激活AMPKα下游各种与脂质代谢有关蛋白。其中,脂质合成相关蛋白ACC、FAS活性受到抑制,而PGC1、CPT1A和PPARα活性增加。说明反棕榈油酸可激活高脂LO2细胞内AMPK通路,进行脂质代谢调节。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01.4
【图文】:

棕榈油酸,细胞存活率,棕榈,细胞活力


加入 200 μL PBS 于 488 nm 激发波长、525 n 相对含量(%)=实验组 OD/对照组[63]。理以±s 表示,采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不同(ANOVA),所有实验至少有三个平行,P<0.酸对 LO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的是不同浓度反棕榈油酸对 LO2 细胞活力的影响一定浓度范围内(5、25、50、100 μM)反棕榈但是当反棕榈油酸浓度提高到 200 μM 时,细胞)。说明反棕榈油酸浓度在 100 μM 以内对 LO2度大于 200 μM 后会对细胞造成损伤。

甘油三酯,油酸,脂肪变性,脂滴


14油酸对脂肪变性 LO2 细胞脂质含量的影响红O 染色观察反棕榈油酸对脂肪变性 LO2 细胞脂质油酸造模组红色脂滴数量多且明显,对照组无红色组红色脂滴明显,但 25、50、100 μM 组脂滴较油酸酸对脂肪变性LO2细胞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的酸后细胞内甘油三酯显著上升,但与单独油酸作用合组随着反棕榈油酸的加入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下图 2.2B 不同浓度油酸对 LO2 细胞甘油三酯的影响Fig 2.2B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OleicAcid on Triglycerides in LO2 Cell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林;邓泽元;范亚苇;李静;;反棕榈油酸对人肝细胞脂质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9年12期

2 汪辉;周文俊;刘天中;;利用微藻生产单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J];生物产业技术;2016年02期

3 高原;;常食全脂奶制品可少患糖尿病[J];老同志之友;2011年07期

4 高山;王晶;刘暄;张泽生;;沙棘果油中棕榈油酸分离方法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年02期

5 罗玉萍,杨荣英,李思光,徐旭士;合成棕榈油酸的酵母菌的筛选和鉴定[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4年05期

6 牛玉莲;邢宝妹;陆杨;李在均;刘俊康;黄路;;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棕榈油酸多元醇酯[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最新发现[J];中国保健营养;2011年02期

8 李思光;罗玉萍;吴兰;;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棕榈油酸高产酵母菌株[J];菌物学报;2006年03期

9 ;食用奶制品或可降低糖尿病风险[J];中国食品;2011年23期

10 赵侠;袁佐云;;铁离子及温度对棕榈油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宝玲;孙岩;薛金爱;毛雪;贾小云;李润植;;棉籽中富集棕榈油酸的代谢工程研究[A];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2 贾俊涛;赵丽青;张雪琰;姜英辉;徐琴;李正义;;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福氏志贺氏菌的全细胞脂肪酸[A];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刊[C];2012年

3 森川利哉;山本义昭;野野村美宗;;棕榈油酸钙的调制与生理活性[A];第十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唐俊;棕榈油酸与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薛金爱;大豆与烟草棕榈油酸代谢工程[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3 Joyce Wanjiru Ngure;黄瓜及甜瓜属野生种种子油含量和脂肪酸的测定及油脂生物合成相关的关联作图[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陶林;反棕榈油酸对人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9年

2 王皖婧;反式棕榈油酸对肥胖小鼠的作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3 孟冬梅;棕榈油酸Estolides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4 陆杨;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在酯化/转酯反应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1年

5 李芳;转运肽引导酵母酰基-Δ9脱氢酶质体定位促进烟叶组织合成积累棕榈油酸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6 迟晓元;小麦脂肪及其与加工品质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东;海洋溶藻弧菌BS02及其活性物质作用机理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8 魏聪;天府肉羊SCD1基因在肌肉中的表达与棕榈油酸和油酸含量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31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31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9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