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基于GA-SVM的黑木耳多糖品质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18:49
【摘要】:黑木耳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食用菌,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近年来,随着对黑木耳有效成分的进一步分析,围绕黑木耳多糖(APP)的研究倍受科研人员的关注。作为黑木耳中的高纯度多糖提取物,黑木耳多糖具有抗老化、抗致癌因子(以及肿瘤)、抗凝血,降低血脂、血糖等功效,具有深厚的药用开发潜力。传统的黑木耳多糖检测多采用化学提取的方法,但化学试剂总会腐蚀样品,无法准确反映成分信息,并且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为了适应高效率的工业生产,就需要一种快速、准确,安全的黑木耳多糖品质分类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metry,NIR)作为一种不需复杂前期处理、等待时间短、无污染的分析检测技术,正在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产品及食品品质检测的领域中。对于不同种类黑木耳的近红外光谱来说,在相同的波形频率下的吸收频率不尽相同,通过比较近红外光谱相同频率下的波值大小,可以得到对应样本的多糖含量多少,进而实现快速、无损检测的目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作为一种优秀的仿真建模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泛化能力强等优点,已被人们应用于文字识别、图像分类、生物化学成分分析等。但其中SVM的关键参数对分类和识别的效果影响较大,且由于参数选择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导致模型的识别和分类经常出现准确度不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寻优并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首先对不同季节、不同栽培方式的东北黑木耳样本进行多糖成分无损检测,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Tranformation,SNV)+S-G 平滑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消除光谱漂移、表面散射和噪声的影响;然后通过连续投影(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对特征波长进行提取,可以降低不相关变量对分类效果的影响,并提取的光谱特征构建支持向量机模型;最后通过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核函数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基于GA优化的SVM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为97.5%,精确率为95.6%,召回率为100%,F1-score为0.974,AUC为0.941。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目标,说明GA-SVM模型对黑木耳多糖含量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分类测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19;TP18
【图文】:

黑木耳,人工栽培,方法


以是桦木、山核桃树、樱桃树、枫香树、猕猴桃树,再将原木锯成长一米左右的段木,逡逑将木耳菌丝直接接种到段木上进行栽培[2];袋料栽培则是用锯末、豆秸、棉籽壳、甘蔗逡逑渣、苞谷芯和稻糠等做成袋料进行木耳栽培[3],图1-1分别为两种黑木耳的两种栽培方逡逑mm逡逑(a)段木栽培逦(b)袋料栽培逡逑图1-1人工栽培黑木耳方法逡逑黑木耳多糖作为黑木耳中重要的功能性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血凝、抗肿瘤和降逡逑血脂、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4]。目前,我国常见的对黑木耳多糖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有逡逑热浸提法、碱液浸提法等化学手段,通过对样品的离析,判断黑木耳所含多糖的品质逡逑6]。但各种化学提取方法总是改变样品,样品中所含成分的化学信息无法准确反映,操逡逑作复杂,检测速度慢。作为一种无前处理、无需等待,无污染的分析检测技术,近红外逡逑光谱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应用于农产品及食品品质的检测中[74]。在近红外光谱逡逑-1-逡逑

近红外,检测技术,牛奶样品,在线检测装置


好的效果[17“8];在饮料工业中,研宄人员通过鉴定饮料中杂质的含量,实现饮料的实逡逑时把关监测[19]。在乳制品领域,日本研宄人员创新地开发了实时的牛奶品质近红外检测逡逑系统如图1-2所示在酒精检测领域中,郭海霞等人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并利用主逡逑成分分析和神经网络实现了邋100%对葡萄酒种类的鉴定[21]。除此之外,近红外检测技术逡逑还在食用油类别鉴定,土壤所含成分分析,调料所含成分的含量,以及农药中有效成分逡逑含量的检测等方面有所建树[22]。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广泛应用,各行业己研宄出许多逡逑相应的工业仪器和检测系统,如牛奶品质近红外检测装置。逡逑-2-逡逑

振动模式,亚甲基,振动形式


频吸收甚至合频吸收,其吸收强度则由振动的非简谐性度决定。逡逑通过理解各种振动形式,有利于掌握各种典型的红外光谱图,对准确快速解析近红逡逑外光谱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亚甲基(CH2)为例进行振动形式的分析,图2-1为亚逡逑甲基的六种振动模式。逡逑对称伸缩振动逦不对称伸缩振动逡逑亚甲基的伸缩振动逡逑/邋\邋/邋\邋/邋\邋,逡逑剪式振动逦面内摇摆逦面外摇摆逦扭曲变形逡逑面内弯曲振动逦面外弯曲振动逡逑图2-1亚甲基的六种振动模式逡逑-8-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翟硕莉;梁魁景;王茜;刘言;;黑木耳多糖药理学效应研究进展[J];生物学教学;2017年05期

2 于海洋;王延锋;史磊;王金贺;潘春磊;盛春鸽;刘姿彤;董雪梅;张鹏;;黑木耳多糖提取方法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林副特产;2017年01期

3 王佰灵;谢勇;赵永恒;金尧;戈振凯;邱婧然;胡鑫;朱海涛;;黑木耳多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6年26期

4 于颖;徐桂花;;黑木耳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年02期

5 曹雷;陈红君;;黑木耳多糖的研究进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张容鹄;冯建成;窦志浩;;黑木耳多糖抗凝活性及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09年12期

7 熊艳;车振明;;黑木耳多糖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年01期

8 郑炯;黄明发;张坤;;黑木耳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6年10期

9 熊艳;车振明;;黑木耳多糖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年10期

10 熊艳;车振明;;黑木耳多糖的研究进展[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郑婧;张贵君;;黑木耳多糖的制备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药鉴定学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韩春然;徐丽萍;;黑木耳多糖的提取、纯化及降血脂作用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曦月;苑丽艳;吴丹;张丝甜;林松毅;;基于复凝聚法研究黑木耳多糖-鱼皮明胶营养递送系统基材的制备技术[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4 张文婷;贾宁;王琦;;黑木耳多糖抗炎镇痛实验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5 范秀芝;殷朝敏;史德芳;高虹;;黑木耳多糖发酵优化及合成调控机制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6 杨春瑜;刘海玲;彭梦如;;二次回归正交确定乙酰化黑木耳多糖的最优条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沈正军;黑木耳多糖提取法与保健功能[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年

2 贾哲宇 林建明;“层层剥笋”出方案[N];医药经济报;2004年

3 金海龙;签约16亿 收获6项目[N];牡丹江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京蔚;等离子体与H_2O_2协同降解黑木耳多糖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2 李公斌;黑木耳多糖分子修饰及功能与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樊黎生;黑木耳多糖AAP-Ⅱa级分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4 宋广磊;黑木耳多糖的分离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白海娜;黑木耳多糖AAP-4与原花青素对辐射诱导氧化损伤协同防护作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阮世良;硫酸化黑木耳多糖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及其与其他九种硫酸化多糖的比较[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希萌;基于GA-SVM的黑木耳多糖品质分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2 甘霓;黑木耳多糖抗黑色素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初步探讨[D];广东药科大学;2018年

3 顾嘉林;黑木耳多糖协同抗凝血作用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4 刘继超;地木耳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评价[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5 张文婷;黑木耳多糖药理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6 李冠楠;黑木耳多糖的提取及工业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国华;黑木耳多糖抗衰老及降血脂生物功效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8 邓启;黑木耳多糖分离纯化及其对大豆分离蛋白糖基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刘海玲;黑木耳多糖乙酰化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6年

10 朱磊;黑木耳多糖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抗疲劳功能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98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98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0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