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竹片翻卷反拉脱层成纤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22:15
【摘要】:竹纤维制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蒸煮碾压法、梳解法等为主体的天然长竹纤维生产格局。这些制备方法虽各具特色,但加工方法普遍存在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下,竹材利用率偏低,纤维生产质量不稳定,加工过程不清洁,能耗较大,环境污染问题较突出等诸多问题,生产出的竹纤维分离度较低,纤维粗、短、硬,其均匀度、长度、细度、强度等指标不仅达不到纺织用纤维的要求,甚至还不能满足制备复合材料、非织造材料的要求。基于以上原因,姚文斌等人提出了一种竹材脱层成纤的制作装置及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竹材沿壁厚方向纤维分布不均等特性,迫使竹片受到弯曲、挤压和拉伸的组合变形破坏,导致竹片产生几何非线性大变形作用以实现竹材中纤维与基体组织中产生裂纹并随着裂纹的不断扩展,纤维与基体脱层剥离,竹纤维束得以提取,该制作过程简单易行,且生产过程环保无污染,而且竹材结构能受到均匀的挤压弯曲组合变形,使获得的竹纤维(束)具有弹性好、韧性佳,纤维细度、均匀性好突出的特点。本文在前述开纤装置及方法的基础上,研制出竹片翻卷脱层成纤试验机,基于竹材非均匀生物结构,使经过软化的竹片通过弯曲翻卷反拉脱层成纤方法直接分离出物理性能较好的天然长竹纤维。论文通过竹材的横纹径向抗弯实验并结合纤维体积分数,建立竹材宏观力学性能与纤维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为建立开纤力学模型提供依据,通过建立层间脱粘破坏应变模型、界面脱粘和基体破坏力学模型获得竹片翻卷反拉脱层成纤的条件,并通过试验确定了最佳的软化工艺、开纤参数和竹材材料性能,揭示竹材开纤的规律。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竹龄、部位和层次的毛竹横纹抗弯试验,并辅以显微和图像自动识别处理技术,通过混合定律计算得到纤维与基体的力学性能,其纤维与基体的力学性能相差较大。确定了竹子具有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的特性,为竹材的损伤破坏机理论分析提供依据。(2)将竹材视为天然的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竹材的破坏损伤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根据竹材层和结构建立层间脱粘破坏力学模型,并运用应变能释放率解析法和剪切滞后法,构建纤维与基体界面脱粘、基体破坏模型。三种模型较为系统的揭示了竹片翻卷反拉脱层成纤的机理,为竹片翻卷反拉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3)通过实验探究竹片翻卷脱层成纤的影响因素,分析软化条件、翻卷半径和不同竹种、部位对竹材分离成纤的影响。实验表明:3%的碱浓度和4mm的翻卷半径有利于提取物理性能较好的竹纤维,提取得到的竹纤维分离度、细度、细度标准差、拉伸强度分别为84%、144.3μm、43.5μm、32.1MPa。纤维含量较高的竹梢部有利于减少纤维表面的基体组织,从而提高纤维物理指标,竹梢部提取纤维的平均分离度、细度、拉伸强度分别比竹根部提高了30.7%、34.1%、21.1%。三种竹材中,毛竹纤维平均分离度78.3%高于慈竹和黄竹的62.7%、56.6%;而慈竹和黄竹的平均纤维细度为143.7μm、137.1μm,优于毛竹纤维的158.7μm;竹种间的生物差异性造成单纤维排列方式不同,从而影响竹纤维束的拉伸强度,毛竹、慈竹和黄竹纤维平均拉伸强度分别为27.3、23.7、23.0MPa。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781.9
【图文】:

竹产业,竹产品,竹材,天然林禁伐


图 1.1 竹地板Figure1.1 bamboo flooring 21 世纪后,中国的新竹产品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竹产品加了巨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竹材加工设备领域,加工的机械化程度进一步的提升;在竹材加工技术领域,化学改性技术更加环保;方面,竹产品逐渐取代了木制产品,推动了竹产业的发展,实现竹材代替一些生长周期较长的木材,这有利于天然林禁伐和退耕竹产业已成为我国一项重大的新兴的产业,为我国竹林山区经济工技术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18]。为薄壁中空的类圆柱体形态,单位面积实际运输量少,造成运输距离运输。且竹子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成分,长时间存放易霉变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的山区,一方面,崎岖的山机械式砍伐,采用人工砍伐作业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增加方面,山区不便利的道路,不利于竹材和竹产品对外运输,限制]。尽管竹产业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但是我国竹产业整体水平还是

竹浆纤维,原纤维,竹纤维


图 1.2 竹浆纤维与竹原纤维Figure 1.2 Bamboo pulp fiber and Bamboo fiber对竹纤维的提取,台湾省和日本起步较早,因当时提取水平较低,较粗且均匀性较差,主要被用作于简单的垫芯材料[25]。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与制备方法上取得许多突破和进展,其推动了竹纤维产业的快速发天然竹纤维被广泛应用于家具、纺织、建筑建材等领域[26-32]。

竹纤维,垫芯,竹浆纤维,台湾省


图 1.2 竹浆纤维与竹原纤维Figure 1.2 Bamboo pulp fiber and Bamboo fiber维的提取,台湾省和日本起步较早,因当时提取水平较低,制备性较差,主要被用作于简单的垫芯材料[25]。近年来,国内外对竹方法上取得许多突破和进展,其推动了竹纤维产业的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家具、纺织、建筑建材等领域[26-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力鸣;;快乐的一天[J];小星星(低年级版);2018年10期

2 陈珍珍;;就在那里[J];初中生世界;2016年46期

3 德永直;;马[J];初中生;2017年17期

4 起金花;;大姐[J];金沙江文艺;2017年09期

5 李良旭;;有一种健身能把郁闷和烦恼统统放飞[J];中国老年;2017年16期

6 王国富;刘一山;;降低竹片损耗的措施[J];纸和造纸;2013年11期

7 曹涌泉;自制竹片集胶器[J];中国养蜂;2003年04期

8 范仔,许若璇,杨爱和;碎单板-竹片平行胶合材的研究[J];木材工业;1995年01期

9 罗德春;;矿用单轴筛筛选竹片效果好[J];纸和造纸;1990年01期

10 洪中立;芦晓宁;;竹片水泥板工艺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曾竟成;肖加余;王春齐;王兴业;刘凤荣;;竹片仿形编织物增强不饱和聚酯船体研制[A];’2000中国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玲;江泽慧;黄晓东;任海青;;风电叶片复合材料炭化竹片树脂浸渍量的研究[A];林木机械装备与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蔡衡;王丹;孟强;马韧;;竹片格栅在湖南长湘高速公路生态防护的应用[A];第六届中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董丽华;刘文君;蒋仁甫;王占生;;基于水蒸气活化法的竹屑活性炭与竹片活性炭性能对比研究[A];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刘玉雯;许贯中;黄金城;;轻质竹材水泥板握裹与抗弯强度之研究[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少俊;;造纸术的虚拟现实方案[A];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鸿 陈启芳;木屑为金 竹片为银[N];福建日报;2005年

2 杨明生;“竹片充钢筋”是市场主体集体失范[N];中国建设报;2014年

3 康乾 赵鹏;“竹片”代替钢筋:这个玩笑有点“冷”[N];石家庄日报;2014年

4 童克震;竹片替钢筋是“玩笑”还是“阴谋”?[N];中山日报;2014年

5 温国鹏;竹片钢筋:人性泯灭的黑色幽默[N];法制周报;2014年

6 记者 王旭东;绍兴“竹片”铺到德国地铁上[N];绍兴日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杨丰源;金竹片区城市设计通过评审[N];贵阳日报;2015年

8 特约记者  陶世银;竹片加工企业入驻古佛[N];自贡日报;2006年

9 ;傣族棉纸经 竹筒、竹片档案[N];中国档案报;2009年

10 周杰 卓炳玉;强化管理 有效利用竹资源[N];泸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建波;竹材弧形原态重组胶合性能研究及弧形竹片精铣机研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茂阳;竹片翻卷反拉脱层成纤机理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

2 陈张言;基于机器视觉的竹片缺陷检测系统研究及应用[D];湖北工业大学;2018年

3 郝睿敏;楠竹竹片高温高湿弯曲加工工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冬旭;竹片检测系统的设计与正反面识别算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黄凯;预提取对竹片理化性质及半纤维素糖组分降解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4年

6 华于生;基于嵌入式的竹片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7 李武;弧形竹片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殷寿柏;室外结构用竹集成材的胶合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董丽君;弧状竹片展平中相关的热学及力学特性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孙彦欣;弧状竹片双向预应力展平机PLC控制系统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98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98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5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