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冠突散囊菌发酵刺五加茶的制备及品质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09 15:19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是我国北方特有的一种传统中草药,本论文采用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的方式将刺五加鲜叶制成发酵茶,以期为刺五加发酵茶的实际生产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将实验室前期提取纯化的冠突散囊菌进行菌种检测,确定为纯种冠突散囊菌后开始进行发酵试验,以刺五加鲜叶为原料,冠突散囊菌作为发酵剂对刺五加茶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三种发酵因素的三个水平,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了冠突散囊菌发酵制备刺五加茶工艺。通过感官试验,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8 d,菌液接种量35%,此条件下发酵茶感官评分最高达到91.10。本阶段实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方法得到发酵刺五加茶的最佳发酵条件,提高了刺五加发酵茶的感官品质,为继续测定刺五加的主要活性成分及风味变化提供试验基础。2.以优化后的发酵茶为原料,研究发酵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和相应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总色差含量分别由16.36%、4.33%、1.96%、25.39%、22.67减少至5.42%、1.34%、0.88%、21.96%、12.63,茶黄素、茶红素先增加再减少,而茶褐素含量由14.00%逐渐增加至16.61%;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均作为内源酶存在于茶叶中,多酚氧化酶是来源于微生物的外源酶。结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冠突散囊菌发酵的方式有效地改善了刺五加茶的品质。3.对不同发酵阶段刺五加茶进行风味差异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的风味在不同发酵阶段的变化较为明显,由电子鼻传感器雷达图分析表明,电子鼻对茶叶的香气成分反应灵敏,可以快速、无损地检测茶叶香气成分,PCA和LDA能够很好地对茶叶风味进行区分。烯烃类化合物是刺五加茶挥发性香气物质中的主要成分,含量由发酵前的19.37增长至44.59;发酵后的刺五加茶滋味明显区别于发酵前,苦味和涩味分别从4.92和7.72下降至2.26和6.49,变化显著,有效地改善了刺五加茶的品质和风味。
【学位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2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彦;石瑞;苏二正;;冠突散囊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生物加工过程;2017年01期

2 刘婷;李颂;张赓;刘洋;彭超;熊强;王春玲;;冠突散囊菌和茯砖茶的健康功效[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年05期

3 吕嘉枥;郑欣欣;李文娟;张彪燕;;影响冠突散囊菌孢子产生的因素[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4 阮林浩;卢秦华;谭吉慧;吴丹;朱旗;;茯砖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的变化及差异性初报[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年04期

5 郑欣欣;吕嘉枥;张彪燕;;不同因素对冠突散囊菌色素的影响[J];食品工业;2015年04期

6 叶聿程;;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4年09期

7 刘子音;许爱清;李宗军;王远亮;;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2010年01期

8 曹聪;刘素纯;达海韬;石月;;不同原料及生长因子对冠突散囊菌固体培养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9 龚淑俐;邓放明;周向荣;;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年04期

10 沈宗起;国人下颌骨对称性的观察与测量[J];解剖学杂志;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传博;刘作易;;冠突散囊菌对茶叶成分的转化作用及机理研究初报[A];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2 张世民;王欣;马俊峰;叶鸿风;杜守超;张凯;;尺骨冠突软组织附丽点的解剖学观测及其对冠突骨折的临床意义[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3 杨彬;秦力铮;;同期下颌骨冠突切除预防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后颞下颌关节外强直张口受限[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8年

4 黄栋;何冬梅;杨驰;陆川;白果;;颞下颌关节强直游离冠突移植关节重建远期疗效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8年

5 王磊;潘清灵;谭国慧;彭晓峗;章卫民;;黑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王亚萍;谭玉梅;葛永怡;王玉臣;任秀秀;任春光;刘永翔;刘作易;;冠突曲霉P53-like转录因子AcndtA的功能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8年

7 刘作易;谭玉梅;王海;;冠突散囊菌有性产孢相关的基因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黄栋;何冬梅;杨驰;;游离冠突与肋骨移植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疗效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8年

9 黄富国;陈硕;;尺骨冠突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致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张世民;马俊峰;叶鸿风;杜守超;张凯;;尺骨冠突软组织附丽点的解剖学观测及其对冠突骨折的临床意义[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翔;喝出来的健康[N];中华合作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放明;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分离培养及其发酵液胞外多糖与应用酶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2 黄浩;“散茶发花”的微生物与化学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许爱清;茯砖茶的真菌菌群特性及其整肠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凯为;冠突散囊菌发酵刺五加茶的制备及品质分析[D];渤海大学;2019年

2 秦彤非;白茶“金花”菌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3 吴志超;黑茶发酵优势菌株的胞外酶检测及蛋白组学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4 严蒸蒸;冠突曲霉FZ-2对干燥环境的适应及代谢[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5 吕洋;两种纳米颗粒对纤毛虫冠突伪尾柱虫的细胞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6 刘逸梅;冠突曲霉钙信号调控基因Fig的功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9年

7 吴雪飞;茯茶原料与加工工艺对其品质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周国庆;冠突曲霉LaeA基因功能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9 方洪枫;冠突曲霉和黑曲霉产胞外水解酶及酯型儿茶素水解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10 任志红;腹毛类纤毛虫冠突伪尾柱虫的超微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15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15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c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