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1 08:50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饮茶史,历经数代传承流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等古代商道的拓展,中国茶在海外广泛流布与传播,各国茶饮风俗亦多发端于中国,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中国文化失势,茶叶出口贸易一落千丈。建国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逐步恢复,但发展缓慢,基本维持在卖原料的低级阶段,出口结构极不合理。学界围绕中国茶叶出口的研究不少,如何突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分三个时期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世界茶叶贸易中各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案例,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期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与特点的紧密关联。1.早期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存在地理与时空上的相关耦合性,陆地是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路径,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成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2.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都经历过历史的辉煌,中国茶文化与接受国文化融合,新的茶文化形态引导和改变着世界的茶叶消费结构和贸易格局。然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缺乏主动权,当国运衰退之时,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双双陷入低谷。3.现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交流往往成“失语”状态;茶文化对外传播与出口贸易结合不紧密,茶文化对外传播未形成文化产业,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推动有限。从世界各国的茶叶贸易和的茶文化传播来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向来不为国人所重视的茶文化和茶叶的宣传普及在各国茶叶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对茶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1.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不惜花费巨资在欧美大陆宣传本国茶叶,茶叶宣传促销和茶文化普及成为公认的促销手段,这对英国及殖民地附属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殖民地区中国台湾等地的茶叶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各国早期开展的一系列茶叶宣传活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引导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与贸易格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主体,低价竞销引导下的袋泡茶和速溶茶风靡一时。3.全球化时代商业并购现象普遍,非价格竞争成为世界知名茶叶品牌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世界茶叶贸易中茶文化的先导性和前瞻性愈加明显,这可以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美国茶文化复兴”中窥见一斑。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模式”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要素,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传播策略。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诸要素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传播运行机制。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既需要政府引领、组织主导,同时需要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和强化个人广泛参与。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让多元主体有效协同与配合,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成功,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总之,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许多方面大有可为。而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也将极大促进茶叶出口贸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学位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F323.7;F752.62;TS971
【部分图文】:
发展中国家进口廉价茶叶原料之后,通过本国的拼配商、包装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间环节,加以高附加值,将茶叶销往世界各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成为茶叶贸易中最大利益获得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国公司通过各种商业并购,打造世界级的茶叶品牌,并凭借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营销网络和品牌效应,使自己的茶叶品牌深入各主要茶叶消费国家和地区。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归纳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各派提出的观点,“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被认为是对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综合和发展,其较为全面和综合地阐述了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和国家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国家财富主要受生产要素相关与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竞争环境。除此之外,政府的作用和机会等因素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六个要素构成了著名的“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生产格局生产和茶叶贸易格局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结束后,茶叶生产复苏发展,茶园面积逐年扩大,随的不断进步,世界茶叶生产国从 10 多个增长到 50 多,亚洲的茶叶生产总量约占 82.5%,非洲占 12.6%, 4-1)七十年代以后,亚非洲国家的产茶优势愈加凸 85.5%(4,670,585 吨),非洲占 12.5%(680,933 吨洋洲占 0.1%(8,600 吨),欧洲独联体国家占 0.1
World Tea Production亚洲 Asia 4,670,585非洲 Africa 680,933独联体 CIS 8,800南美洲 SouthAmerica 93,800大洋洲 Oceania 8,600总产量 Grand Total 5,462,718*数据来源于 ITC。*Source from 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世界十大产茶国中,印度、中国和斯里兰卡一直都名列前茅,中国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产量不断攀升,2005 年之后开始超过印度,并一直遥遥领先,成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见图 4-2)七十年代开始,肯尼亚茶叶发展迅速,逐渐跻身四强。土耳其、越南茶业近些年发展迅速,老牌茶叶生产国印度尼西亚产量有所下降。
本文编号:2823308
【学位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F323.7;F752.62;TS971
【部分图文】:
发展中国家进口廉价茶叶原料之后,通过本国的拼配商、包装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间环节,加以高附加值,将茶叶销往世界各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成为茶叶贸易中最大利益获得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跨国公司通过各种商业并购,打造世界级的茶叶品牌,并凭借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营销网络和品牌效应,使自己的茶叶品牌深入各主要茶叶消费国家和地区。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试图归纳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各派提出的观点,“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被认为是对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综合和发展,其较为全面和综合地阐述了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和国家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国家财富主要受生产要素相关与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竞争环境。除此之外,政府的作用和机会等因素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六个要素构成了著名的“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生产格局生产和茶叶贸易格局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结束后,茶叶生产复苏发展,茶园面积逐年扩大,随的不断进步,世界茶叶生产国从 10 多个增长到 50 多,亚洲的茶叶生产总量约占 82.5%,非洲占 12.6%, 4-1)七十年代以后,亚非洲国家的产茶优势愈加凸 85.5%(4,670,585 吨),非洲占 12.5%(680,933 吨洋洲占 0.1%(8,600 吨),欧洲独联体国家占 0.1
World Tea Production亚洲 Asia 4,670,585非洲 Africa 680,933独联体 CIS 8,800南美洲 SouthAmerica 93,800大洋洲 Oceania 8,600总产量 Grand Total 5,462,718*数据来源于 ITC。*Source from International Tea Committee.世界十大产茶国中,印度、中国和斯里兰卡一直都名列前茅,中国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产量不断攀升,2005 年之后开始超过印度,并一直遥遥领先,成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见图 4-2)七十年代开始,肯尼亚茶叶发展迅速,逐渐跻身四强。土耳其、越南茶业近些年发展迅速,老牌茶叶生产国印度尼西亚产量有所下降。
本文编号:2823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2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