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黄茶感官品质及滋味品质成分研究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272.5
【部分图文】:
结合感官审评,对这批茶样的风味特征分为两类:清鲜风格、甜醇风格。从香气和滋??味感官审评上看,清鲜风格黄茶的香气以清香为主,滋味鲜醇爽口,这与黄茶的产销历史??有一定关系[I(M4];甜醇风格黄茶的香气以甜香和火工香为主,滋味甜醇柔和。见图2.2(a),??甜醇风格茶样占比65%,由]6%的芽型茶、39%的芽叶型茶和10%的多叶型茶组成;清鲜??风格茶样占比35%,由8%的芽型茶、24%的芽叶型茶和3%的多叶型茶样组成。总体来看,??2/3的芽型茶和芽叶型茶为甜醇风格;1/3的芽型茶和芽叶型茶为清鲜风格;90%以上的多??叶型茶为甜醇风格,为三类黄茶中迗标率最高。黄茶风味特征的形成与加工工艺有直接关??系,同时与各地区的产销历史也有一定关联。根据本研究,如图2.2?(b)芽型茶中,接近??50%的四川茶样表现为清鲜风格,推测这一结果与原料嫩度有关,原料嫩度越高,对黄茶??加工工艺把控的难度越大;芽叶型茶中,安徽、湖北和浙江这3个地区的黄茶样品属于清??鲜风格,以安徽和湖北地区的黄茶样品表现为清鲜风格最为典型,浙江地区的黄茶样品表??现为清鲜风格较为普遍;多叶型茶中
类:感官杀青适度,感官杀青不足和感官杀青较足。感官杀青不足的茶样香气表现为“青??气”和滋味表现为“生底”;感官杀青适度的茶样香气表现纯正,无生青味,滋味无青浬??味和生底味;感官杀青较足的茶样香气表现较馥郁,有栗香,滋味无生青味。见见图2-3,??感官杀青适度的茶样占比86%,由13个多叶型、53个芽叶型和18个芽型组成;感官杀??青较足的茶样占比2%,为2个芽型茶;杀青不足的茶样占比12%,为8个芽叶型和4个??芽型茶样。本研究中,多叶型茶样均表现为感宫杀青适度,与原料嫩度密切相关,多吁型??茶的原料通常为对夹叶或叶梗等嫩度等级较低的鲜叶,含水量较低,在杀青过程中通常采??用多闷少抛的杀青方式,能够基本保证杀青程度到位;芽叶型茶表现感官杀青程度不一的??情况,其中感官杀青不足占比13%,感官杀青适度占比87%,可能是由于芽叶型茶样原料??组成较为复杂,如芽长于叶、芽叶齐平、叶长于芽等,含水量差异较大,鲜叶机械组成不??均勻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中国典型黄茶感官风味品质分析??其中感官杀青适度占比75%,感官杀青不足占比16.7%,感官杀青较足占比8.3%,推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芽型茶样的鲜叶原料为全芽头,含水量较其他类型黄茶的鲜??叶原料高,在杀青过程中更难把控杀青工艺,对工人的茶叶加工经验要求更丰富,所以在??生产上容易出现杀青程度不均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鹏;刘威;刘盼盼;王子浩;郭桂义;;黄茶及其茶毫挥发性成分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年02期
2 吴根玲;雷玉萍;李筠清;陈晓珍;梁慧玲;;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黄茶市场分析[J];茶叶通讯;2018年04期
3 杨拥军;刘朝晖;谢德华;程昆仑;刘伟英;;黄茶漫话[J];茶叶通讯;2010年01期
4 王孝宇;杨严鸥;宛晓春;岳鼎鼎;陈路;钟娟;;黄茶对草鱼幼鱼几种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年22期
5 龚永新,蔡烈伟,蔡世文,金华君;闷堆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0年02期
6 杨涵雨;周跃斌;王准;黄秀琼;;闷黄过程中供氧量对黄茶品质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年11期
7 陈玲;周跃斌;王准;;闷黄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J];茶叶通讯;2012年02期
8 周继荣,陈玉琼,孙娅,倪德江;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5年11期
9 刘晓慧;王日为;张丽霞;范方媛;韩晓阳;欧阳石光;;山东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0年02期
10 滑金杰;江用文;袁海波;尹军峰;钟维标;余书平;谢前途;;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力争;黄茶君山银针调节糖脂代谢功效及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贵珍;中国典型黄茶感官品质及滋味品质成分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杨涵雨;黄茶闷黄工序及微生物对黄茶品质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刘晓慧;山东黄茶叶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治会;黄茶闷黄中化学成分变化的动力学模型及滋味接受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5 吴艳艳;黄茶、白茶的化学成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玲;黄茶闷黄工序及适制品种筛选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李瑾;不同黄茶产品香气特征差异性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3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73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