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中国典型黄茶感官品质及滋味品质成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16:39
   黄茶是我国特有茶类,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本研究以中国典型黄茶样品为对象,对其感官品质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对滋味品质成分进行检测及近红外定量模型,同时利用茶叶拼配技术探讨黄茶的风味特征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茶从风味特征上分为清鲜风格和甜醇风格。清鲜风格的黄茶样品占比35%,主要来自于安徽、湖北和四川地区,甜醇风格的黄茶占比65%,主要来自于主要来自浙江、山东和湖南地区。根据感官杀青特征,将黄茶样品分为感官杀青不足、感官杀青适度和感官杀青较老,分别占比为12%、86%和2%,浙江和四川地区存在杀青程度偏轻的问题;根据感官闷黄特征,将黄茶样品分为感官闷黄不足、感官闷黄适度和感官闷黄过度,分别占比31%、63%和6%,安徽、四川和浙江地区存在闷黄程度偏轻的问题。安徽黄茶清甜花香,滋味甘醇特征明显,闷黄程度较轻。浙江黄茶的嫩玉米香突出,滋味甘鲜醇厚。四川黄茶香气普遍表现为火工足,滋味方面存在强烈的收敛感。山东黄茶以老火香为主,滋味平和较粗。湖南黄茶清甜花香,滋味酵厚较甘。湖北黄茶表现为清花香,滋味甘较鲜醇,微有涩感。四川地区以芽型黄茶(黄芽茶)产品为主,浙江、安徽地区以芽叶型黄茶产品(黄小茶)为主。(2)黄茶在滋味组分含量上表现出地域特点。芽型黄茶中,湖北茶样的儿茶素总量较高,为219.12mg/g,湖南茶样的生物碱总量及黄酮总量较高,分别为69.93mg/g和182.78mg/g。芽叶型黄茶中,湖北茶样的儿茶素总量较高,为244.26mg/g,湖南茶样的生物碱总量较高,为69.92mg/g。多叶型黄茶(黄大茶)中,湖北茶样的儿茶素总量较高,为248.04mg/g,湖南茶样的生物碱总量和氨基酸总量较高,分别为55.29mg/g和23.44mg/g。湖南黄茶的咖啡碱含量和生物碱含量始终高于其他地区,湖北黄茶的儿茶素总量始终高于其他地区。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能够在82.26%的程度上区分嫩度情况,GA、非酯型儿茶素等6个成分表现出重要贡献,GA、非酯型儿茶素和氨基酸总量这3个成分的累计贡献度为34.76%。前3个主成分能够在68.51%的程度上区分黄茶产地情况,天门冬氨酸、茶氨酸等13个成分表现出重要贡献,Asp、Glu等5个成分的累计贡献度为23.89%。(3)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对GA、CAF、EGCG、儿茶素总量和氨基酸总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建立定量模型的Rc的范围是0.9045-0.9854,RMSEC范围是0.147-22.3,预测相关系数Rp分别是0.7121、0.8788、0.8731、0.7717和0.7876,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 0.742、4.30、18.5、47.9 和 4.17。(4)根据茶叶拼配原则,利用甘醇略闷与浓醇略涩的浙江黄茶以1:1的比例得到馥郁甘醇较鲜的芽叶型黄茶拼配样品;利用平和微粗的霍山黄大茶与老火香显的齐鲁老干烘以1:1的比例得到火工足、平和尚甘、陈气减弱的多叶型黄茶拼配样品。拼配技术对黄茶香气的影响要强于对滋味的影响。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272.5
【部分图文】:

黄茶,类别,风格,产区


结合感官审评,对这批茶样的风味特征分为两类:清鲜风格、甜醇风格。从香气和滋??味感官审评上看,清鲜风格黄茶的香气以清香为主,滋味鲜醇爽口,这与黄茶的产销历史??有一定关系[I(M4];甜醇风格黄茶的香气以甜香和火工香为主,滋味甜醇柔和。见图2.2(a),??甜醇风格茶样占比65%,由]6%的芽型茶、39%的芽叶型茶和10%的多叶型茶组成;清鲜??风格茶样占比35%,由8%的芽型茶、24%的芽叶型茶和3%的多叶型茶样组成。总体来看,??2/3的芽型茶和芽叶型茶为甜醇风格;1/3的芽型茶和芽叶型茶为清鲜风格;90%以上的多??叶型茶为甜醇风格,为三类黄茶中迗标率最高。黄茶风味特征的形成与加工工艺有直接关??系,同时与各地区的产销历史也有一定关联。根据本研究,如图2.2?(b)芽型茶中,接近??50%的四川茶样表现为清鲜风格,推测这一结果与原料嫩度有关,原料嫩度越高,对黄茶??加工工艺把控的难度越大;芽叶型茶中,安徽、湖北和浙江这3个地区的黄茶样品属于清??鲜风格,以安徽和湖北地区的黄茶样品表现为清鲜风格最为典型,浙江地区的黄茶样品表??现为清鲜风格较为普遍;多叶型茶中

黄茶,风味,感官,产区


类:感官杀青适度,感官杀青不足和感官杀青较足。感官杀青不足的茶样香气表现为“青??气”和滋味表现为“生底”;感官杀青适度的茶样香气表现纯正,无生青味,滋味无青浬??味和生底味;感官杀青较足的茶样香气表现较馥郁,有栗香,滋味无生青味。见见图2-3,??感官杀青适度的茶样占比86%,由13个多叶型、53个芽叶型和18个芽型组成;感官杀??青较足的茶样占比2%,为2个芽型茶;杀青不足的茶样占比12%,为8个芽叶型和4个??芽型茶样。本研究中,多叶型茶样均表现为感宫杀青适度,与原料嫩度密切相关,多吁型??茶的原料通常为对夹叶或叶梗等嫩度等级较低的鲜叶,含水量较低,在杀青过程中通常采??用多闷少抛的杀青方式,能够基本保证杀青程度到位;芽叶型茶表现感官杀青程度不一的??情况,其中感官杀青不足占比13%,感官杀青适度占比87%,可能是由于芽叶型茶样原料??组成较为复杂,如芽长于叶、芽叶齐平、叶长于芽等,含水量差异较大,鲜叶机械组成不??均勻

黄茶,感官,程度,占比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中国典型黄茶感官风味品质分析??其中感官杀青适度占比75%,感官杀青不足占比16.7%,感官杀青较足占比8.3%,推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芽型茶样的鲜叶原料为全芽头,含水量较其他类型黄茶的鲜??叶原料高,在杀青过程中更难把控杀青工艺,对工人的茶叶加工经验要求更丰富,所以在??生产上容易出现杀青程度不均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鹏;刘威;刘盼盼;王子浩;郭桂义;;黄茶及其茶毫挥发性成分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年02期

2 吴根玲;雷玉萍;李筠清;陈晓珍;梁慧玲;;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黄茶市场分析[J];茶叶通讯;2018年04期

3 杨拥军;刘朝晖;谢德华;程昆仑;刘伟英;;黄茶漫话[J];茶叶通讯;2010年01期

4 王孝宇;杨严鸥;宛晓春;岳鼎鼎;陈路;钟娟;;黄茶对草鱼幼鱼几种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年22期

5 龚永新,蔡烈伟,蔡世文,金华君;闷堆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0年02期

6 杨涵雨;周跃斌;王准;黄秀琼;;闷黄过程中供氧量对黄茶品质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年11期

7 陈玲;周跃斌;王准;;闷黄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J];茶叶通讯;2012年02期

8 周继荣,陈玉琼,孙娅,倪德江;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5年11期

9 刘晓慧;王日为;张丽霞;范方媛;韩晓阳;欧阳石光;;山东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0年02期

10 滑金杰;江用文;袁海波;尹军峰;钟维标;余书平;谢前途;;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力争;黄茶君山银针调节糖脂代谢功效及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贵珍;中国典型黄茶感官品质及滋味品质成分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杨涵雨;黄茶闷黄工序及微生物对黄茶品质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刘晓慧;山东黄茶叶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治会;黄茶闷黄中化学成分变化的动力学模型及滋味接受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5 吴艳艳;黄茶、白茶的化学成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玲;黄茶闷黄工序及适制品种筛选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李瑾;不同黄茶产品香气特征差异性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3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73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2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