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发酵方式山葡萄酒品质及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学位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262.6
【部分图文】:
2.4结果与分析??2.4.1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的分析??如图2-2和2-3所示,总糖变化趋势与可溶性固形物相似,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在发酵过程中采取两次加糖方式进行发酵,在??发酵初期只加入部分糖以保证酵母活性。总糖含量在第0天(加糖之后)到第1??天(发酵第一天)呈上升趋势,主要与加糖工艺有关。而在发酵第9天,CF组总??糖含量同样有所上升,这可能是由于酒精发酵结束后,大量酵母菌死亡释放出??酵母多糖引起。在后发酵阶段,总糖含量几乎不变,小于1.2%,而可溶性固形??物也达到稳定,不低于8%,可见,长白山地区山葡萄酒可溶性无糖固形物约为??6.8%左右,不低于6.5%。??从图中还可以看出,CF组的总糖含量在发酵第1天略高于NF组,但随后??迅速减少
发酵时间(天)??Fementation?time(day)??图2-4山葡萄酒酒精度的变化??Fig.2-4?The?tendency?of?the?alcohol?content?for?Vitis?amurensis?wine??由图2-4可知,两种发酵方式酒精度的变化趋势相似,迟滞期后呈先迅速??增长后缓慢增长,再缓慢增长后迅速增长,最后略有下降的趋势。CF组在发酵??第1天就有酒精度(〇.6%vol),而NF组第1天酒精度为0%vol,说明CF组中的??微生物迅速适应发酵环境,开始了乙醇发酵。而NF组启动乙醇发酵相对较??慢,表现出较低的适应性。但两种发酵方式的微生物在经过了初期的适应阶段??后,都迅速进行发酵,酒精度快速增长。在第2天(CF)和第3天(NF)二次加糖??后,两组酒精度的增长都减缓,但CF组迅速适应环境,继续进行乙醇发酵,??且发酵速率明显快于NF组。结合图2-3可知
发酵时间(天)??Fementation?time(day)??图2-3山葡萄酒总糖的变化??Fig.2-3?The?tendency?of?the?total?sugar?for?Vitis?amurensis?wine??2.4.2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酒精度的分析??r]??<????0?3?6?9?12?15??发酵时间(天)??Fementation?time(day)??图2-4山葡萄酒酒精度的变化??Fig.2-4?The?tendency?of?the?alcohol?content?for?Vitis?amurensis?wine??由图2-4可知,两种发酵方式酒精度的变化趋势相似,迟滞期后呈先迅速??增长后缓慢增长,再缓慢增长后迅速增长,最后略有下降的趋势。CF组在发酵??第1天就有酒精度(〇.6%vol),而NF组第1天酒精度为0%vol,说明CF组中的??微生物迅速适应发酵环境,开始了乙醇发酵。而NF组启动乙醇发酵相对较??慢,表现出较低的适应性。但两种发酵方式的微生物在经过了初期的适应阶段??后,都迅速进行发酵,酒精度快速增长。在第2天(CF)和第3天(NF)二次加糖??后,两组酒精度的增长都减缓,但CF组迅速适应环境,继续进行乙醇发酵,??且发酵速率明显快于NF组。结合图2-3可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霞;徐华凤;马超;;山葡萄酒的研制及发酵优化研究[J];生物化工;2015年01期
2 唐柯;王蓓;马玥;徐岩;李记明;;不同酵母与温度发酵的威代尔冰葡萄酒有机酸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年08期
3 闫媛媛;胡文忠;姜爱丽;穆师洋;;葡萄酒酒精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类、代谢产物的变化及其关键控制工艺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5年23期
4 赵权;王军;杨成君;;不同品种山葡萄果皮和酒中非花色苷酚的成分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5 温雪飞;;山葡萄“双红”干红酒旋转罐酿造工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6 姜文广;李记明;徐岩;范文来;于英;;4种酿酒红葡萄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1年06期
7 王可;刘天明;李记明;刘其耸;姜文广;;不同酵母菌株共发酵对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J];酿酒科技;2010年07期
8 宋润刚;艾军;李晓红;杨义明;沈育杰;;中国山葡萄产业的发展及对策[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9年11期
9 王俊;姚聪;;基于电子舌技术的葡萄酒分类识别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9年08期
10 唐美华;屠春燕;薛亚芳;严励;;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葡萄酒中的有机酸含量[J];食品科学;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剑鸣;葡萄皮渣酚类化合物体外抑制乳腺癌的功效及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2 刘丽媛;山葡萄糖酸积累规律及代谢调控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田秀;粟酒裂殖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黑比诺’干红葡萄酒品质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2 马旭艺;化学协同生物法山葡萄酒降酸工艺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3 李杏华;超声催陈对红葡萄酒色泽及花色苷影响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7年
4 李敏;槲皮素对氧化损伤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5 李蕊蕊;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单宁的变化规律[D];齐鲁工业大学;2016年
6 杨欢;吉林省不同地区主栽山葡萄品种的品质及酿酒特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7 陈学诗;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及反应速率[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8 梁国伟;国产橡木桶贮存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成分变化规律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梓;山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3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73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