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小郁工艺经验性技术的显性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6 09:04
  “小郁”工艺是我国湖南益阳市的传统圆竹手工艺,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小郁”工艺经历了快速发展和衰落,至今手工艺人已经寥寥无几,传承后继乏力,对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探索迫在眉睫。“小郁”工艺是一项实用性工艺,价值核心在于其工艺技术以及背后的造物思维。本文研究将引用知识管理领域的SECI知识创造理论模型,探讨其在工艺知识传播方面的适用性,并根据提出的工艺经验性技术知识显性化的策略,对其工艺知识进行记录、梳理和表出,生成可以指导工艺学习和在设计的移动端工艺手册,提高工艺的传播效率。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田野调研法、映射分析法以及试验分析法。首先,对SECI知识转换模型的四个知识转换的四个步骤及策略(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内在化)进行分析。结合对“小郁”工艺的二手资料分析,找到SECI知识转换模型与目前“小郁”工艺知识创新与传承的呼应之处,由此提出其经验性技术知识显性化的策略。根据策略对“小郁”工艺知识进行显性化。主要包括表出化和联结化两个步骤,而表出化和联结化以共同化为前提。在共同化阶段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对工艺进... 

【文章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小郁工艺经验性技术的显性化设计研究


SECI知识转换过程(作者自制)

弯曲工艺,刚竹,方言,工艺


第二章 SECI 模型的 小郁 工艺经验性技术显性化策略利用圆竹这一优点,开发出以 弯曲 为核心工艺手法的 小郁 工艺。小郁 工艺中 郁 工艺,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在刚竹上开凿凹口(益阳方言称 郁口 ),加热使其弯曲以围合与之垂直的另一根竹子(方言称 围郁 ),是 小郁 家具基本框架结构,也是最典型的 小郁 结构。其二,是将一根完整的刚竹以沙填满,加热使其弯曲成较大的弧度,可见于部分大型 小郁 家具和建筑。其三,加热细竹枝,使其弯曲成各种弧度以作装饰。

刚竹,弯曲工艺,工艺,家具


开发出以 弯曲 为核心工艺手法的 郁 工艺,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口 ),加热使其弯曲以围合与之垂小郁 家具基本框架结构,也是最典刚竹以沙填满,加热使其弯曲成较大筑。其三,加热细竹枝,使其弯曲成图 2- 2 “小郁”的三种弯曲工艺FIG.2- 2 THREE BENDING GRAFTS OF "XIAOY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J]. 孙发成.  民族艺术. 2017(05)
[2]材料·工艺·形态——传统手工艺及其关键词解读[J]. 徐艺乙.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3]手工艺的现代化问题[J]. 徐藝乙.  中华手工. 2017(06)
[4]基于现代生活方式的竹产品创新设计思考[J]. 张宗登,张红颖.  包装工程. 2017(02)
[5]小郁竹器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限制[J]. 李蕾,徐特艺.  现代装饰(理论). 2017(01)
[6]技艺社会史:传统工艺研究的另一种视角[J]. 张学渝.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7]非遗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J]. 章莉莉.  上海艺术评论. 2016(05)
[8]工匠精神衰微的现代性困境与超越[J]. 肖薇薇,陈文海.  职业技术教育. 2016(25)
[9]小郁竹艺工艺及造型原则研究[J]. 袁进东,邓文鑫,张瑶.  林产工业. 2016(06)
[10]基于SECI过程的设计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J]. 刘军,周子钦,郑丹丹.  艺术教育. 2016(02)

博士论文
[1]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 贺超海.北京科技大学 2018
[2]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D]. 许江.江南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师徒传承制[D]. 吴雯婷.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小郁竹器典型结构形式的改良设计研究[D]. 承湘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
[3]具有小郁竹艺特征的灯具设计研究[D]. 曹筠浠.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
[4]小郁竹艺屏风的创新设计研究[D]. 郭蕙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
[5]益阳“小郁竹艺”工艺技术研究[D]. 张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6]基于量产化的圆竹家具设计的可行性研究[D]. 张琛.东华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39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939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0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