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9 03:44
“饮食”对于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更为特殊的地位。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研究,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身心健康和分析性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采用以心理分析为主线的综合性研究方法,涉及解释学方法、现象学方法以及复杂性系统理论的方法论,同时充分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和中医学等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综合性的心理分析研究,探索其中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文化意象等心理内涵。主要的研究数据和资料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古发现和有关饮食文化的考古研究资料;2,“经典文献”中的历史记载;3,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字源、意象和本义分析;4,中医的理论与临床实践;5,现实生活及其有关的心理学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个部分:1,“民以食为天”中的原型意象及其心理分析;2,“食色性也”中的心性原型和心理动力;3,“始诸饮食”中的礼仪心理原型与行为规范;4,“五味调和”中的“中和”思想与和谐内涵;5,“医食同源”中的“食疗”思想与心理分析。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为以下六个方面: 1,中国...
【文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北京人洞穴遗址出土的侥骨和朴树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饮食文化的民族性与涵摄性[J]. 朱基富. 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2]宋元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J]. 陈文华.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4)
[3]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J]. 张少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4]《红楼梦》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J]. 孔润常.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5(12)
[5]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J]. 徐新建,王明珂,王秋桂,徐杰舜,彭兆荣,邓启耀.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6]《齐民要术》与北朝胡汉饮食文化的融合[J]. 王玲. 中国农史. 2005(04)
[7]透视汉语中的饮食文化[J]. 董莉.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8]中国饮食人类学初论[J]. 陈运飘,孙箫韵. 广西民族研究. 2005(03)
[9]“夸富宴”与《诗经》中的宴饮诗[J]. 曹建国.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10]中国的和谐理念起始于烹饪与饮食[J]. 朱希祥. 食品与生活. 2005(07)
本文编号:3006212
【文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北京人洞穴遗址出土的侥骨和朴树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饮食文化的民族性与涵摄性[J]. 朱基富. 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2]宋元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J]. 陈文华.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4)
[3]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J]. 张少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4]《红楼梦》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J]. 孔润常.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5(12)
[5]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J]. 徐新建,王明珂,王秋桂,徐杰舜,彭兆荣,邓启耀.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6]《齐民要术》与北朝胡汉饮食文化的融合[J]. 王玲. 中国农史. 2005(04)
[7]透视汉语中的饮食文化[J]. 董莉.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8]中国饮食人类学初论[J]. 陈运飘,孙箫韵. 广西民族研究. 2005(03)
[9]“夸富宴”与《诗经》中的宴饮诗[J]. 曹建国.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10]中国的和谐理念起始于烹饪与饮食[J]. 朱希祥. 食品与生活. 2005(07)
本文编号:3006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00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