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基于解构主义风格下的褶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04:59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此理论所强调的“摆脱常规、挑战传统,打破程式化的秩序和空间结构,重新探索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当时处于快速发展且日益呈现多元化面貌的服装设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并且极大地拓展了服装设计师的思维灵感,甚至成为了一种自由的艺术表达手段和创新工具,创造出服装界的解构主义风格。而褶皱作为一种服装工艺技法,被许多解构风格服装设计师用在自己的设计中来加强服装的外部轮廓,是解构风格服装设计造型的常用手段之一。我们要结合解构风格的概念和褶皱的造型手法,揭开解构风格神秘的面纱,掌握褶皱的设计运用方法,同时将二者的精髓发挥到极致。研究分析褶皱在解构风格服装中的设计应用,有助于人们更加了解服装褶皱对于服装立体造型的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服装的表现手法和视觉效果。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图像研究法对褶皱的概述、褶皱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概述,然后搜集了以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和约翰·加利亚诺为代表的现代解构主义风格服装设计大师历年来近万张秀场发布会作品,分别梳理归纳了不同形态褶皱在每个品牌的设计中的表现形式、运用方法... 

【文章来源】: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解构主义风格下的褶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


爱奥尼亚式希顿

基于解构主义风格下的褶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


托加的穿法

马面,褶裥,褶皱,雕镂


而在古代中国,褶皱大多以衣褶飘逸的写意柔美形式来表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代的"留仙裙",相传赵飞燕在汉宫太液池中一高榭上表演歌舞《归风》、《送远》,由乐官冯无方吹笙伴奏。正当歌舞酣畅时,大风骤起,赵飞燕凭借风势扬袖举袂尽情欢舞,成帝恐其被风吹走,急命冯无方拉住。冯氏于情急之下,一把拉住赵飞燕的裙角,只听得"吱啦"一声,薄如蝉翼的裙幅已被扯下一片。赵飞燕趁势对汉成帝娇嗔道:"要不是你命人拉住我,我岂不成了仙女了!"自此以后,宫中佳丽都将裙后留一缺口以为时髦,名为"留仙裙"[14](如图2.3)。后来成帝命人修筑了"七宝避风台",又雕镂了一只大水晶盘,命宫人托举盘子让飞燕做舞于盘上,"能做掌上舞"的说法可能与此故事有关。所谓"掌上舞",实际上可能是某种双人(或数人)配合表演的,类似中国杂技、武术或芭蕾等舞蹈里面托举式的技艺,而不是真的说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极言如此,意味赵氏身轻如燕。留仙裙,除了上文的这种说法外,《赵飞燕外传》还有另外一种提法:"(赵飞燕)衣南越所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他日,宫姝幸者,或襞裙为绉,号曰留仙裙。"其实留仙裙就是最早的百褶裙样式,长及脚踝的长裙款式,在腰部打有细腻的褶裥,缕缕褶皱会随着女性轻盈的脚步和柔美的身姿而显得韵律灵动。元明清十分流行的"马面裙"也是褶皱元素在古代中国服饰中运用的又一例证。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叠,在侧面打有褶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很像古代城墙马面体系中的防御结构,所以被称为"马面裙"到了清代,马面裙的结构逐渐繁复,褶子细密,至多可以达到百褶,且都为死褶,清代马面裙重视马面的装饰,多用刺绣等方式装饰马面,有些马面裙门都有重工的刺绣(如图2.4)。


本文编号:3490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490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