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ε-聚赖氨酸及溶菌酶抑菌剂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3 11:07
鉴于ε-聚赖氨酸抑菌时效短及溶菌酶非广谱抑菌等问题,本文以合成和复配为手段,制备了改性ε-聚赖氨酸及溶菌酶,对其抑菌和保鲜性能进行了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Ugi反应通过两步合成了一种改性ε-聚赖氨酸(M-?-PL),因为测OD值法与浓度有关,并进行了结构表征。稀释涂布平板实验表明,20 mg/mL的M-?-P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0%和44%,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保鲜实验表明,M-?-PL使大菱鲆货架期延长了6天,比ε-聚赖氨酸盐酸盐多3天。2.将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进行复配,测试紫外吸收、Zeta电位、粒径等证明复合物可稳定存在。抑菌实验表明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10:1)抑菌效果最好。鲜度指标表明,在4 o C贮藏下,空白对照组、溶菌酶组和羧化壳聚糖组对美国红鱼的货架期为6天,而溶菌酶/羧化壳聚糖(10:1)复合组对美国红鱼的货架期可再延长3天。3.利用三(2-羧乙基)膦处理溶菌酶进行结构改变后,测试抑菌效果表明,20 mg/mL的改性溶菌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85%,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91%。测试鲜度指标表明,溶菌...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ε-聚赖氨酸的制备及其保鲜中应用进展
1.3 溶菌酶在抑菌和保鲜的应用进展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内容及意义
2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合成、抑菌性能及其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合成
2.2.4 菱鲆试样处理
2.2.5 p H值的测定
2.2.6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测定
2.2.7 挥发性盐基氮(TVB-N)测定
2.2.8 细菌总数的测定
2.2.9 K值测定
2.2.10 质构测定方法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表征
2.3.2 改性 ε-聚赖氨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2.3.3 改性 ε-聚赖氨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
2.3.4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2.3.5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2.3.6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2.3.7 细菌总数的变化
2.3.8 质构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溶菌酶/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抑菌性能及保鲜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配制
3.2.4 抑菌实验的溶液的配制
3.2.5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透光率
3.2.6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荧光强度
3.2.7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Zeta电位、粒径
3.2.8 检测在不同p H环境时对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影响
3.2.9 显微镜下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
3.2.10 抑菌实验
3.2.11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抑菌实验
3.2.12 溶菌酶/羧化壳聚糖为 10:1 时对美国红鱼试样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透光率
3.3.2 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荧光强度
3.3.3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Zeta电位
3.3.4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粒径
3.3.5 p H对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影响
3.3.6 显微镜下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
3.3.7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能力
3.3.8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
3.3.9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3.3.10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3.3.11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3.3.12 细菌菌落总数的变化
3.3.13 质构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改性溶菌酶的制备、抑菌性能及其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改性溶菌酶的制备
4.2.4 改性溶菌酶的表征
4.2.5 抑菌率的测定
4.2.6 大菱鲆试样处理
4.2.7 p H值的测定
4.2.8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测定
4.2.9 挥发性盐基氮(TVB-N)测定
4.2.10 细菌总数的测定
4.2.11 K值的测定
4.2.1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溶菌酶的抑菌效果和抑菌机理
4.3.2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4.3.3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4.3.4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4.3.5 细菌总数的变化
4.3.6 K值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溶菌酶和改性 ε-聚赖氨酸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1.1 静电纺丝应用于制备抗菌膜
5.1.2 静电纺丝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
5.1.3 静电纺丝法的技术改进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不同浓度溶菌酶纺丝液的制备
5.2.4 不同浓度类聚赖氨酸物纺丝液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5.3.2 扫描电镜(SEM)观察及表征
5.3.3“贴片法”抑菌效果
5.3.4 纺丝液的牛津杯法抑菌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676914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ε-聚赖氨酸的制备及其保鲜中应用进展
1.3 溶菌酶在抑菌和保鲜的应用进展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内容及意义
2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合成、抑菌性能及其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合成
2.2.4 菱鲆试样处理
2.2.5 p H值的测定
2.2.6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测定
2.2.7 挥发性盐基氮(TVB-N)测定
2.2.8 细菌总数的测定
2.2.9 K值测定
2.2.10 质构测定方法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表征
2.3.2 改性 ε-聚赖氨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2.3.3 改性 ε-聚赖氨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
2.3.4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2.3.5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2.3.6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2.3.7 细菌总数的变化
2.3.8 质构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溶菌酶/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抑菌性能及保鲜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配制
3.2.4 抑菌实验的溶液的配制
3.2.5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透光率
3.2.6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荧光强度
3.2.7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Zeta电位、粒径
3.2.8 检测在不同p H环境时对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影响
3.2.9 显微镜下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
3.2.10 抑菌实验
3.2.11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抑菌实验
3.2.12 溶菌酶/羧化壳聚糖为 10:1 时对美国红鱼试样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透光率
3.3.2 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荧光强度
3.3.3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Zeta电位
3.3.4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粒径
3.3.5 p H对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影响
3.3.6 显微镜下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
3.3.7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能力
3.3.8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
3.3.9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3.3.10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3.3.11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3.3.12 细菌菌落总数的变化
3.3.13 质构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改性溶菌酶的制备、抑菌性能及其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改性溶菌酶的制备
4.2.4 改性溶菌酶的表征
4.2.5 抑菌率的测定
4.2.6 大菱鲆试样处理
4.2.7 p H值的测定
4.2.8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测定
4.2.9 挥发性盐基氮(TVB-N)测定
4.2.10 细菌总数的测定
4.2.11 K值的测定
4.2.1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溶菌酶的抑菌效果和抑菌机理
4.3.2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4.3.3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4.3.4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4.3.5 细菌总数的变化
4.3.6 K值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溶菌酶和改性 ε-聚赖氨酸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1.1 静电纺丝应用于制备抗菌膜
5.1.2 静电纺丝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
5.1.3 静电纺丝法的技术改进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不同浓度溶菌酶纺丝液的制备
5.2.4 不同浓度类聚赖氨酸物纺丝液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5.3.2 扫描电镜(SEM)观察及表征
5.3.3“贴片法”抑菌效果
5.3.4 纺丝液的牛津杯法抑菌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3676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67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