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天然活性成分的速溶茶加工工艺及其新产品研发
发布时间:2023-02-20 20:02
速溶茶是一种由成品茶或鲜叶、在制品、茶叶副产品等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工艺制成的茶叶深加工产品。传统的速溶茶提取工艺主要采用单罐、多罐浸提法和逆流浸提等方法,提取效率较低且速溶茶中的天然活性成分流失较多。本研究采用低共熔溶液提取法和亚临界流体提取法加工速溶茶,对比其与常规水浸提法制得的速溶茶在天然活性成分上的差异;系统探索提取过程的单因素条件对速溶茶天然活性成分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优的单因素条件;利用响应面法对筛选出的单因素条件进行优化并得到最优的提取工艺参数;利用电镜扫描(SEM)观测分析茶叶浸出机理,通过比较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富含天然活性成分速溶茶抗氧化活性。以富含天然活性成分的速溶茶为原料,研制出乌龙茶精华、红茶精华含片产品。本研究为富含天然活性成分速溶茶的加工新工艺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成果如下:1.低共熔溶液法提取加工富含天然活性成分速溶乌龙茶通过比较6组不同的低共熔溶液(DES)体系和常规水提取法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的影响,筛选出最优的低共熔溶液体系为乳酸/甜菜碱。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最佳的速溶乌龙茶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速溶茶及其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1.1 速溶茶发展概况
1.1.2 常规提取法加工速溶茶
1.1.3 微波辅助提取法加工速溶茶
1.1.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加工速溶茶
1.2 茶叶中的天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2.1 茶多酚
1.2.2 咖啡碱
1.2.3 游离氨基酸
1.2.4 茶多糖
1.2.5 茶黄素
1.3 茶精华含片加工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和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本研究的意义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4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低共熔溶液法加工速溶乌龙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设计
2.2.1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和速溶乌龙茶的加工
2.2.2 速溶茶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
2.2.3 速溶茶提取工艺参数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2.2.4 速溶乌龙茶抗氧化能力测定
2.3 实验方法
2.3.1 茶多酚含量测定
2.3.2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2.3.3 儿茶素与咖啡碱含量测定
2.3.4 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2.3.5 茶渣表面结构观察
2.3.6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低共熔溶液体系筛选
2.4.2 提取时间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4.3 提取温度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4.4 固液比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4.5 低共熔溶液含水率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4.6 低共熔溶剂摩尔比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4.7 低共熔溶液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2.4.8 茶渣表面结构分析
2.4.9 速溶乌龙茶抗氧化活性
2.5 结论与讨论
2.5.1 结论
2.5.2 讨论
第三章 低共熔溶液法加工速溶红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试验设计
3.2.1 低共熔溶液的制备和速溶红茶的加工
3.2.2 速溶红茶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
3.2.3 速溶红茶提取工艺参数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3.2.4 速溶红茶抗氧化能力测定
3.3 实验方法
3.3.1 茶多酚含量测定
3.3.2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3.3.3 儿茶素与咖啡碱含量测定
3.3.4 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3.3.5 茶渣表面结构观察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低共熔溶液体系筛选
3.4.2 提取时间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4.3 提取温度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4.4 固液比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4.5 低共熔溶液含水率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4.6 低共熔溶剂摩尔比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4.7 低共熔溶液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3.4.8 茶渣表面结构分析
3.4.9 速溶红茶抗氧化活性
3.5 结论与讨论
3.5.1 结论
3.5.2 讨论
第四章 亚临界流体法加工速溶乌龙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设计
4.2.1 亚临界流体法制备速溶乌龙茶
4.2.2 速溶乌龙茶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
4.2.3 速溶乌龙茶提取工艺参数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4.2.4 速溶乌龙茶抗氧化能力测定
4.3 实验方法
4.3.1 茶多酚含量测定
4.3.2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4.3.3 儿茶素与咖啡碱含量测定
4.3.4 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4.3.5 茶渣表面结构观察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种类的亚临界流体对速溶乌龙茶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4.2 提取时间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4.3 提取温度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4.4 固液比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4.5 乙醇浓度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4.6 亚临界流体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4.4.7 茶渣表面结构分析
4.4.8 亚临界流体法对速溶乌龙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第五章 亚临界流体法加工速溶红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试验设计
5.2.1 亚临界流体法制备速溶红茶
5.2.2 速溶红茶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
5.2.3 速溶红茶提取工艺参数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5.2.4 速溶茶抗氧化能力测定
5.3 实验方法
5.3.1 茶多酚含量测定
5.3.2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5.3.3 儿茶素与咖啡碱含量测定
5.3.4 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5.3.5 茶黄素含量的测定
5.3.6 茶渣表面结构观察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种类的亚临界流体对速溶红茶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5.4.2 提取时间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5.4.3 提取温度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5.4.4 固液比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5.4.5 乙醇浓度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5.4.6 亚临界流体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5.4.7 茶渣表面结构分析
5.4.8 亚临界流体法对速溶红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5.5 结论与讨论
5.5.1 结论
5.5.2 讨论
第六章 茶精华含片研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乌龙茶精华含片研制
6.2.2 红茶精华含片研制
6.3 结论与讨论
6.3.1 结论
6.3.2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47225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速溶茶及其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1.1 速溶茶发展概况
1.1.2 常规提取法加工速溶茶
1.1.3 微波辅助提取法加工速溶茶
1.1.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加工速溶茶
1.2 茶叶中的天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2.1 茶多酚
1.2.2 咖啡碱
1.2.3 游离氨基酸
1.2.4 茶多糖
1.2.5 茶黄素
1.3 茶精华含片加工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和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本研究的意义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4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低共熔溶液法加工速溶乌龙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设计
2.2.1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和速溶乌龙茶的加工
2.2.2 速溶茶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
2.2.3 速溶茶提取工艺参数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2.2.4 速溶乌龙茶抗氧化能力测定
2.3 实验方法
2.3.1 茶多酚含量测定
2.3.2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2.3.3 儿茶素与咖啡碱含量测定
2.3.4 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2.3.5 茶渣表面结构观察
2.3.6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低共熔溶液体系筛选
2.4.2 提取时间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4.3 提取温度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4.4 固液比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4.5 低共熔溶液含水率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4.6 低共熔溶剂摩尔比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4.7 低共熔溶液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2.4.8 茶渣表面结构分析
2.4.9 速溶乌龙茶抗氧化活性
2.5 结论与讨论
2.5.1 结论
2.5.2 讨论
第三章 低共熔溶液法加工速溶红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试验设计
3.2.1 低共熔溶液的制备和速溶红茶的加工
3.2.2 速溶红茶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
3.2.3 速溶红茶提取工艺参数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3.2.4 速溶红茶抗氧化能力测定
3.3 实验方法
3.3.1 茶多酚含量测定
3.3.2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3.3.3 儿茶素与咖啡碱含量测定
3.3.4 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3.3.5 茶渣表面结构观察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低共熔溶液体系筛选
3.4.2 提取时间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4.3 提取温度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4.4 固液比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4.5 低共熔溶液含水率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4.6 低共熔溶剂摩尔比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4.7 低共熔溶液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3.4.8 茶渣表面结构分析
3.4.9 速溶红茶抗氧化活性
3.5 结论与讨论
3.5.1 结论
3.5.2 讨论
第四章 亚临界流体法加工速溶乌龙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设计
4.2.1 亚临界流体法制备速溶乌龙茶
4.2.2 速溶乌龙茶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
4.2.3 速溶乌龙茶提取工艺参数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4.2.4 速溶乌龙茶抗氧化能力测定
4.3 实验方法
4.3.1 茶多酚含量测定
4.3.2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4.3.3 儿茶素与咖啡碱含量测定
4.3.4 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4.3.5 茶渣表面结构观察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种类的亚临界流体对速溶乌龙茶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4.2 提取时间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4.3 提取温度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4.4 固液比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4.5 乙醇浓度对速溶乌龙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4.6 亚临界流体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4.4.7 茶渣表面结构分析
4.4.8 亚临界流体法对速溶乌龙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第五章 亚临界流体法加工速溶红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试验设计
5.2.1 亚临界流体法制备速溶红茶
5.2.2 速溶红茶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
5.2.3 速溶红茶提取工艺参数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5.2.4 速溶茶抗氧化能力测定
5.3 实验方法
5.3.1 茶多酚含量测定
5.3.2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5.3.3 儿茶素与咖啡碱含量测定
5.3.4 茶多糖含量的测定
5.3.5 茶黄素含量的测定
5.3.6 茶渣表面结构观察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种类的亚临界流体对速溶红茶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5.4.2 提取时间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5.4.3 提取温度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5.4.4 固液比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5.4.5 乙醇浓度对速溶红茶中天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5.4.6 亚临界流体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5.4.7 茶渣表面结构分析
5.4.8 亚临界流体法对速溶红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5.5 结论与讨论
5.5.1 结论
5.5.2 讨论
第六章 茶精华含片研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乌龙茶精华含片研制
6.2.2 红茶精华含片研制
6.3 结论与讨论
6.3.1 结论
6.3.2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47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747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