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十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的生态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13:19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还限制了经济发展。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是植被恢复,植被更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种子能否萌发及幼苗能否顺利出土并建植,这一过程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温度、水分和沙埋深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干早荒漠区10种主要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杨柴(Hedysarum fruticosum)、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和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的种子为材料,在室内研究了供试植物种子萌发的温度与水分阈值及温度时间值,在田间探讨了灌溉次数与埋深对出苗及建植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不同荒漠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的生态学特性,为这些物种在荒漠化地区成功建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5~40℃范围设置的8个恒温处理条件下,根据Garcia-Huidobrod(1982)提出的积温模型计算10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温度阈值结果表明:不同物种萌发的温度阈值不同。在参试种中,最适萌发温度(To)以无芒隐子草最高为33.7℃,其次是沙冬青为28.3℃,其他物种在17.4~24.9℃之间;最低萌发温度(Tb)以沙打旺最低为0.3℃,其次是梭梭为1.9℃,其他物种萌发最低温度介于6.7~15℃之间;最高萌发温度(Tc)以梭梭最高为45.3℃,其次是无芒隐子草为43.9℃,其余物种在25.0~43.3℃。萌发温度范围以梭梭最大为1.9~45.3℃,而霸王最小为15.0~30.0℃。2、根据Cheng and Bradford(1990)的方法对供试植物在亚适温条件下,种子萌发进程预测结果表明:种子萌发率达到最大值,种子萌发进程的温度时间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沙冬青(79℃·d)、梭梭(94℃·d)、白沙蒿(114℃·d)、杨柴(127℃·d)、霸王(132℃·d)、花棒(177℃·d)、沙打旺(184℃·d)、中间锦鸡儿(217℃·d)、柠条锦鸡儿(302℃·d)、无芒隐子草(334℃·d)。3、在设置的0~-1.2 Mpa水势条件下,根据Bradford(1990)提出的水势模型计算10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水势阈值,结果表明:萌发率与渗透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物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程度不同,萌发的水势阈值在所有参试种中以梭梭、柠条锦鸡儿最低为-2.19 MPa;其次为中间锦鸡儿与沙冬青为-1.55 MPa,霸王最高为-1.05 MPa;其余物种萌发的水势阈值在-1.17~-1.54 MPa之间;沙冬青与白沙蒿种子在-0.4 MPa时,较对照的发芽率分别提高了13%和5%。4、在设置的6个灌水次数(0、1、2、3、4、5)和3个沙埋深度(0、1、4cm)的组合对供试植物的田间出苗率测定,结果表明:灌水次数与沙埋深度对出苗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参试10种植物的出苗率都以沙埋1cm最高,但适宜灌水次数因物种而异。其中梭梭、花棒、无芒隐子草出苗较为抗旱,出苗率以灌水2次时最高;沙冬青、白沙蒿、沙打旺以灌水3次最高;霸王、杨柴灌水4次最高;而柠条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的出苗需水最多,以灌水5次出苗率最高。5、在设置的灌水和沙埋深度的组合处理下,供试植物的建植率测定结果表明:沙冬青、中间锦鸡的建植率适宜条件与出苗率一致,其它物种不完全一致,其中白沙蒿、无芒隐子草以无灌溉、0 cm埋深最高,梭梭以灌水1次、沙埋1 cm最高,柠条锦鸡儿以灌水3次、沙埋4 cm最高,沙打旺、花棒、霸王以灌水4次、沙埋1 cm最高,而杨柴以灌水5次、沙埋1cm最高。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万华;;乌兰以西[J];鸭绿江(上半月版);2017年05期

2 ;我国克隆荒漠植物抗旱基因取得重要进展[J];北京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3 王玮;;谈谈荒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J];生物学通报;1988年05期

4 蒲锦春,刘家琼,刘新民,贾惠兰;我国荒漠植物的水分饱和亏[J];中国沙漠;1989年03期

5 张小鱼;;荒漠植物的神奇种子[J];思维与智慧;2017年20期

6 蒋菊芳;梁从虎;杨华;张宇林;丁文魁;杨永龙;;近十年气温和降水对荒漠植物梭梭、刺蓬物候期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2期

7 唐进年;彭金凤;徐先英;张盹明;金红喜;;一年生荒漠植物的生态功能及在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J];甘肃科技;2006年10期

8 顾志民;荒漠植物对改善干旱区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J];新疆林业;2002年01期

9 蒋霞,倪健;西北干旱区10种荒漠植物地理分布与大气候的关系及其可能潜在分布区的估测[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1期

10 ;我国找到荒漠植物抗旱基因[J];农药市场信息;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学礼;赵丽莉;赵金莉;李宝库;李英鹏;;荒漠植物共生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A];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苏培玺;周紫鹃;张海娜;李善家;解婷婷;;荒漠植物生理需水量及耗水规律研究[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3 杨维康;乔建芳;;沙鼠掘洞对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的小尺度影响[A];第二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马剑英;陈发虎;段争虎;夏敦胜;张慧文;;荒漠植物红砂叶片元素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Hengxia Yin;XiaYan;Yong Shi;马小飞;;荒漠植物遗传结构与种群动态与亚洲中部干旱区时空演化的关系(英文)[A];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前沿暨第三届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4年

6 陈辉;;基于稳定性碳同位素的柴达木盆地荒漠植物优势种光合途径及干旱适应状况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马剑英;陈发虎;江小雷;夏敦胜;张慧文;孙惠玲;;干旱区荒漠植物与表土碳同位素组成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贺学礼;李宝库;陈严严;解琳琳;王少杰;;荒漠植物DSE真菌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异质性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9 尹林克;;荒漠植物在干旱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生态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10 王姣姣;强薇;薛子可;刘海跃;李欣玫;贺学礼;;极旱荒漠植物对AM真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A];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丽妃;添加氮素可提高荒漠植物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修美玲;荒漠植物“大本营”(上)[N];中国花卉报;2019年

3 修美玲;荒漠植物“大本营”(下)[N];中国花卉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王瑟;荒漠植物 吃它还是保护它[N];光明日报;2018年

5 王建兰;《中国荒漠植物图鉴》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6 特约记者 王宁;教授发现荒漠植物生存奥秘[N];阿克苏日报;2008年

7 杨先碧;种植荒漠植物 收割塑料[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8 记者 方云静 实习生 薛小明;我区建成中亚最大荒漠植物物种资源库[N];新疆日报(汉);2010年

9 辛华;荒漠植物抗旱机制揭密[N];农民日报;2001年

10 记者 张丽;荒漠植物依赖自身调节应对生存环境变化[N];新疆科技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龙;典型荒漠植物叶片养分回收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机制[D];兰州大学;2018年

2 牛纪苹;典型荒漠植物生长对沙漠表层人工固结层的响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3 单立山;西北典型荒漠植物根系形态结构和功能及抗旱生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4 张雪妮;荒漠植物群落演替及其营养元素驱动研究[D];新疆大学;2014年

5 何季;荒漠植物白刺对模拟增雨的生理生态响应及适应策略[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伍国强;Na~+转运蛋白基因在荒漠植物霸王响应盐和干旱中的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涛;荒漠植物异速生长指数及其空间格局适应降雨梯度变化的规律与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种培芳;荒漠植物红砂、白刺和沙拐枣抗旱指标及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种培芳;荒漠植物红砂、白刺和沙拐枣抗旱指标及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10 徐莉;新疆阜康地区重要荒漠植物自然种群生态遗传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梦杰;十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的生态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李晓辰;中国温带主要荒漠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年

3 张琳琳;安西极旱荒漠植物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耐旱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4 王姣姣;安西极旱荒漠植物AM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5 葛佳丽;安西极旱荒漠植物DSE真菌生态异质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6 牛慧慧;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植物生态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7 王坤;三种荒漠植物AM真菌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8 何明珠;荒漠植物枝系构件及其持水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9 刘庭亮;荒漠植物专用有机肥在凉州区梭梭大田育苗和沙漠移栽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贺慧;阿拉善主要荒漠植物种子(果实)形态结构和萌发特性的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0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10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6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