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根瘤菌属五个新种的多相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06:46
【摘要】:根瘤菌是豆科作物、牧草、树种生长最重要的共生伙伴之一,它通过共生固氮作用为豆科植物提供氮素营养,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作物增产。充分利用这种共生固氮体系,对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菜豆是豆科作物中重要的引进作物之一,前期通过对226株菜豆根瘤菌进行多样性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在中国大面积种植后,与菜豆建立起共生固氮关系的根瘤菌类群增多,其中7株菌与已发现的类群不同,属于潜在新种。本研究采用结合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组分析、表型和生理生化研究、化学成分鉴定等的多相分类方法,对这7株菌进行系统研究,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并命名,研究结果如下: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7株菌都属于Rhizobium属。持家基因atpD、glnⅡ、recA以及串联序列(atpD-glnⅡ-recA)系统发育树显示,这7株菌形成5个进化分支,彼此相互独立且明显区别于Rhizobium属各已知种。Rhizobium属相关模式株与这5个类群之间的串联序列相似性为89.7~95.3%,均低于96%,表明这7株菌为潜在的5个Rhizobium属新种,其中菌株C5和C16代表同一个新种,菌株M10和M1代表同一个新种,菌株L9、L18和L43则各自代表一个新种。与持家基因分析结果不同,共生基因nodC和nifH的系统发育树形成的分支与菌株宿主植物具有对应的关系,与其分类地位无关。基于菌株全基因组序列的ANI和dDDH计算发现,5个新种代表菌株与Rhizobium属模式株之间ANI的范围为87.66~94.15%,dDDH的范围为31.8~54.5%,均低于阈值(95%和70%);使用UBCG构建供试菌株与模式菌株92个核心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发现,UBCG树的拓扑结构与串联序列系统发育树中的相似,进一步证实了这些菌株为新种。5个新种基因组的GC含量均在61%左右,在Rhizobium属菌株GC含量范围内(57~66%)。对5个新种菌株进行了包括形态特征与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交叉结瘤测试以及脂肪酸组分等一系列研究,发现它们形态及培养特征相似,但在一些生理生化特征如抗生素耐药性、碳源利用、酶活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交叉结瘤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新种仅能够与原宿主菜豆以及大豆有效共生结瘤,结瘤范围较窄;脂肪酸组成类似于Rhizobium属其他菌株,其中C_(18:0)和Summed Feature 8为共同主要脂肪酸,在其他脂肪酸组成及比例方面,各菌株之间存在差异。综上,本论文确定了Rhizobium属内5个新种,暂命名为:Rhizobium leguminoides,模式菌株为L43~T;Rhizobium phaseoloides,模式菌株为L18~T;Rhizobium etloides,模式菌株为L9~T;Rhizobium mazuyanense,模式菌株为M10~T;Rhizobium chutanense,模式菌株为C5~T(已发表)。研究不仅丰富了根瘤菌资源库,也为豆科植物接种根瘤菌提供更充足的种质资源。
【图文】:

最大似然,16SrRNA基因,自展


17图 2-1 基于 16S rRNA 基因(1,289 bp)构建的最大似然树。粗体表示本研究中的供试菌株,只显示 60%以上的自展值(重复 1,000 次计算)Figure 2-1 Maximum likelihood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1,289 bp)Test strains in this study were labeled in bold. Bootstrap values ≥ 60 % are indicated on the branches.

最大似然,基因,自展


18图 2-2 基于 atpD 基因(408 bp)构建的最大似然树。粗体表示本研究中的供试菌株,,只显示 50%以上的自展值(重复 1,000 次计算)。Figure 2-2 Maximum likelihood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concatenated atpD gene sequences (408bp). Test strains in this study were labeled in bold. Bootstrap values ≥ 50 % are indicated on the branches.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39.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婉嘉;;广东省蓝藻新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2 梁铬球;;新疆蚁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槌角蝗科)[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3 杨集昆,杨定;云南省齿蛉亚科的新种记述(广翅目:齿蛉科)[J];动物学研究;1988年01期

4 王应祥,龚正达,段兴德;高黎贡山鼠兔一新种[J];动物学研究;1988年02期

5 罗科,杨集昆;云南省毛蚊科新种记述(双翅目:毛蚊科)[J];动物学研究;1988年04期

6 魏濂艨;贵州省花蝇科四新种记述(双翅目)[J];动物学研究;1988年04期

7 何铸;四川植物一新种和二新变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8 李惠中;;白柄菌属一新种[J];真菌学报;1988年02期

9 王溪云,周静仪;枝腺科一新亚科、新属及三新种(吸虫纲:枝腺科)[J];动物分类学报;1989年01期

10 陈汉彬;中国库蚊属库状蚊亚属一新种(双翅目:蚊科)[J];动物分类学报;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民;段半锁;;中国梳蓟马属一新种记述(缨翅目:蓟马科)[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2 彭卫红;王勇;张勇;贾定洪;叶小金;甘炳成;杨志荣;孙群;;一种毛木耳病原菌新种[A];海峡两岸第十届菌物学暨第三届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曾涛;;中国巨刺盾蚧属及新种记述 (同翅目:盾蚧科)[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郭守玉;杨敬元;韩留福;;华中屋脊神农架地衣区系[A];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5 邱兆祉;李庆奎;;北部湾海鱼的复殖吸虫(复殖目:吸虫纲)[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金志良;刘月英;;四川椎实螺属一新种(肺螺亚纲:基眼目,椎实螺科)[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7 李庆奎;邱兆祉;赵忠芳;;北部湾海鱼的复殖吸虫—新种(吸虫纲:孔肠科)[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刘巍;李庆奎;施秀惠;邱兆祉;;寄生于巨蜥之复殖吸虫新种前黄分杯吸虫(Meristocotyle provitellaria sp.nov.)记述(复殖目分杯科)[A];中国动物学会第八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9 任昭杰;李林;郭萌萌;赵遵田;;山东省藓类植物研究现状及展望[A];2012年全国苔藓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2年

10 郭建崴;;记北京郊区发现的化石水牛一新种兼论中国化石水牛的系统关系[A];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莉娜;三个动物源性链球菌新种的发现、基因组及毒力基因分析[D];山西大学;2017年

2 郭华;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少足动物调查与系统分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保石;河南省蜘蛛区系分类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王勇;细基格孢属、匍柄霉属及其近似属的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自斌;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两种兰科植物传粉生态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6 李静;中国大蕈甲科部分类群分类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7 胡克兴;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盛茂银;中国西南地区淫羊藿属植物遗传与进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元兵;多头霉新科系统发育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10 何静;甘肃虻科(双翅目)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云云;根瘤菌属五个新种的多相分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张玮;两株新种微生物的多相分类学研究及脱氮微生物的固定化筛选[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3 张苑;大洋31、35航次深海六放海绵新种的分类学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4 徐芳玲;贵州竹节虫目昆虫分类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5 戚慕杰;东北地区龟甲亚科分类学研究(鞘翅目:铁甲科)[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陈杰仪;泰国瓢虫科分类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7 刘萍;中国云南高黎贡山管巢蛛属分类研究(蜘蛛目:管巢蛛科)[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宏伟;内蒙古跳蝽科昆虫的分类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国全;广西石灰岩地区瘿分类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10 袁鑫;漠河地区冻土层岩芯和赤水河水体中新种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24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24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2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