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纳米通道单分子技术对DNA和RNA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9 02:49
【摘要】:纳米通道单分子技术是一种高度创新的技术,它广泛应用于DNA测序、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环境监测等领域。作为一种具有实时、灵敏、优异选择性和稳定性等优点的技术,其受到广泛关注。该项技术的原理是在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分析物被驱动到纳米孔中,从而产生电流信号,通过分析特征电流信号的持续时间、频率、振幅等信息可以揭示检测物的特性。DNA和RNA是生命遗传物质,科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关于DNA和RNA的研究。通过深入了解遗传物质,对生命科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包括两部分实验内容,首先是研究单链DNA(ssDNA)在聚乙二醇(PEG)模拟的拥挤环境中穿过α-HL纳米孔的动态过程,其次是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前体RNA-21(pre-microRNA-21)和多肽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文献综述简要综述了纳米孔单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发展,检测原理以及该项技术的应用。2拥挤剂诱导DNA穿过纳米孔的研究拥挤的细胞环境与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然而,分子拥挤效应对DNA穿孔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我们使用纳米孔单分子分析技术来量化PEG存在时ssDNA迁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ssDNA事件的频率表现出对拥挤剂尺寸大小的非单调依赖性,而ssDNA事件的频率和滞留时间随着拥挤剂浓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在存在PEG的情况下,ssDNA在纳米孔中的迁移速率降低(从20μs/碱基至120μs/碱基),捕获率提高了118.27倍。有趣的是,20%(w/v)PEG 4k对DNA-α-HL纳米孔相互作用的影响最为显着,此时ssDNA的吉布斯自由能和未加PEG环境中的ssDNA相差了16.27 kJ mol~(-1)。PEG 4k浓度为40%(w/v)时,ssDNA-α-HL纳米孔的平衡结合常数增加了764.5倍。该研究为拥挤条件下探索单分子动力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而且纳米孔分子拥挤效应将在纳米孔生物传感和迫切需要捕获分析物和控制迁移的纳米孔DNA测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3基于α-HL蛋白纳米通道对pre-microRNA-21和多肽相互作用的研究Pre-microRNA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对调控microRNA的水平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α-HL作为纳米通道,通过对比多肽-pre-microRNA-21复合物和单独的pre-microRNA-21产生的电流响应信号,可以成功观察到多肽-pre-microRNA-21复合物的滞留时间比pre-microRNA-21的滞留时间增加了大概2倍,从419.50±33.29 ms到828.8±61.61 ms,因此结果表明pre-microRNA-21和多肽小分子发生了相互作用,导致pre-microRNA-21的结构更加稳定,解链时间增加。随后将不同摩尔比的多肽和pre-microRNA-21反应产生的复合物加到纳米孔的cis端中,发现随着参加反应的多肽和pre-microRNA-21的摩尔比越大,反应得到的pre-microRNA-21-多肽复合物越多,其在纳米孔中的长滞留时间的事件越多,平均滞留时间越大,当两种反应物固定在某一个摩尔比后,复合物事件的平均滞留时间不再增加,此时多肽和pre-microRNA-21的反应已经达到了饱和。该实验为药物筛选提供了一种新的平台。
【图文】:

示意图,纳米孔,检测原理,示意图


图 1.1 纳米孔单分子技术检测原理示意图。.1.3 纳米孔的分类以及 α-HL 纳米孔的结构纳米孔大致可分为三类:生物纳米孔[9-11]、固态纳米孔[12-14]和复杂纳米孔[15, 16]。纳米孔各有优缺点:生物纳米孔具有合适的内径以及可重现的自组装能力,但是它易遭受破坏;固态纳米孔的制备一般是人工合成的,所以是可控的,但是它有强烈音;复杂纳米孔是固态纳米孔和生物纳米孔的结合,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类纳米孔的。生物纳米孔主要包括 α-溶血素(α-HL)、耻垢分枝杆菌孔蛋白 A(MspA)、phiNA 分子马达等, 其通常嵌入脂质体、脂质膜或者聚合物膜中[11, 17]。固态纳米孔包墨烯、三氧化二铝、碳纳米管等。第一个被构建的纳米孔是 α-HL 纳米孔[18]。α-HL 是从葡萄球菌中分离得到的一肽毒素[19, 20],可以自组装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膜中。α-HL 纳米孔有不对称的蘑菇外形

纳米通道单分子技术对DNA和RNA的研究


α-HL的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52;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庆峰;李敬;汪尔康;;基于高分子聚合物及毛细玻璃管的固态单纳米孔通道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8年06期

2 李志;刘丽萍;房真;郗冬梅;;固体纳米孔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8年06期

3 卓丽霞;王莹;张春萍;段静;张亚妮;;α-溶血素的表达及其纳米孔的制备[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7年01期

4 张献;;纳米孔技术检测蛋白质的研究新突破[J];世界复合医学;2016年01期

5 孙鑫;冯敏;王斌;曹学伟;王玉芳;;非对称领结型纳米孔阵列的光透射特性(英文)[J];光散射学报;2016年03期

6 刘雪;;纳米孔生物技术的新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年23期

7 林星星;吴纲;杨武;;硅纳米孔结构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阴笑弘;朱新宇;顾菁;张欣;朱志伟;邵元华;;纳米孔分析化学[J];分析化学;2013年05期

9 王瑜玉;;Xe离子导向穿过PC纳米孔箱(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08年00期

10 程筱军;徐军明;;纳米孔模板的透射电镜观察[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璐;Osamu Terasaki;车顺爱;;纳米孔材料的电子晶体学结构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电子晶体学分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2 牛延慧;于文彬;覃宗华;万泉;;纳米孔二氧化硅吸附金属离子的实验探索[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3 孙鑫;冯敏;王斌;曹学伟;王玉芳;;非对称领结型纳米孔结构的透光特性的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5年

4 朱在稳;孙春凤;张旋;林丛宾;赵雪芹;颜佳伟;毛秉伟;;基于玻璃纳米孔磷脂双层膜中的单离子通道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张利香;郑玉彬;曹小红;李耀群;;玻璃锥形纳米孔通道内不对称离子整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康旭;赵雷;段先健;李振华;李远兵;李淑静;;纳米孔二氧化硅绝热材料的研究[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爽;翁玉华;郑玉彬;蔡盛林;李耀群;;锥形纳米孔对葡萄糖的刺激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曹炳阳;胡帼杰;;聚合物熔体在纳米孔中流动特性的实验和模型研究[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夏帆;;基于纳米孔在复杂基质中的核酸和小分子双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2分会:分离分析及微、纳流控新方法[C];2014年

10 鲍信和;;纳米孔材料和催化[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侯琳良;武汉大学研发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N];人民日报;2020年

2 记者 温才妃;武汉大学 纳米孔靶向测序快速“捕获”新冠病毒[N];中国科学报;2020年

3 本报记者 雍黎;他要让基因测序飞入寻常百姓家[N];科技日报;2017年

4 常丽君;纳米孔可成为DNA快速阅读器[N];科技日报;2010年

5 宗华 编译;测序王国里的新“王牌”[N];中国科学报;2017年

6 张盖伦;纳米孔电池或让储能元件最小化[N];科技日报;2014年

7 见习记者 韩扬眉;DNA-二氧化硅固态纳米孔实现精确制备[N];中国科学报;2018年

8 陈丹;石墨烯纳米孔设备可探测单个DNA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9 顾定槐;拜耳材料科技开发“纳米孔”[N];中国化工报;2010年

10 本报驻河北记者 李洪峰;高军:“我相信创新和科技可以带来奇迹”[N];中国建材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纳流体沟道动电特性及其发电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刘航;纳米孔单分子传感器的研制及初步评价[D];东南大学;2018年

3 徐同舟;高活性晶面二氧化钛薄膜表面修饰及其光催化降解微量有机物[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4 杨海兵;含周期纳米孔或夹杂二维弹性体的应力场及其有效刚度预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5 陈凯凯;基于纳米孔的颗粒和生物分子检测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6 吉慧芳;氮化镓/硅纳米孔柱阵列结构的制备及其光/气体探测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7 章寅;固态纳米孔单分子传感器设计制造及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8 吴淑静;镁纳米孔的制备及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9 司伟;纳米孔在DNA及蛋白质分子检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10 王勇凯;金属微纳结构的光异常透射特性与光学手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郜梦娟;多层磷酸锆组装膜修饰玻璃纳米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黄卓;基于纳流体器件的浓差发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赵怡;聚苯胺纳米孔的制备及其在单分子检测技术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9年

4 彭晓;纳米通道单分子技术对DNA和RNA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5 王英学;常见工业废气基于SiO_2纳米孔吸附的模拟计算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9年

6 刘鹏杰;磷化镓纳米孔阵列光阳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7 王志权;MaCE法磁电耦合作用下制备单晶硅纳米孔阵列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8 彭冯杰;CO_2驱油中气油体系及其在纳米孔内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9 李志强;二维材料平面异质结及其输运特性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10 马闪闪;基于金纳米颗粒组装的纳米孔检测体系构建及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44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44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0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