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中国黑蝗亚科系统发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7:15
【摘要】:本研究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中国黑蝗亚科Melanoplinae5属5种,秃蝗亚科Podisminae 5属5种,黑背蝗亚科Eyprepocnemidinae 3属3种,共13种蝗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并结合NCBI中已经公布的相关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数据,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从而检验中国黑蝗亚科的单系性,确定各属种在亚科级(或族级)水平的正确归属。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斑腿峨眉蝗、斑腿佯越蝗、斑腿黑背蝗、云南棒腿蝗、小方板蝗、异背蝗属一种、云南云秃蝗、北极黑蝗、草绿异色蝗、点背版纳蝗、峨眉小蹦蝗、四川拟裸蝗和山蹦蝗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依次为15,870bp、15,696 bp、15,557 bp、16,235bp、15,641 bp、15,430 bp、16,334bp、16,019bp、15,621bp、15,466 bp、17,700bp、15,347bp和 15,413 bp;A+T的含量均在70%-80%之间,依次为75.9%,76%,73.1%,70.2%,72.4%,71.9%,76.0%,73.5%,74.8%,75.2%,74.6%,74.9%,76.0%,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基因的组成及基因顺序和目前已公布的蝗总科物种相同,均包括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个A+T富集区(位于rrnS和trnI之间)。13种蝗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分布特征、基因重叠区和间隔区的数目和长度、22个tRNA的二级结构以G-U错配为主要类型,这些特点与蝗亚目其他物种一致。2.在13种蝗虫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有5种蝗虫存在不标准的起始密码子,有11种蝗虫存在不标准的终止密码子:斑腿黑背蝗、点背版纳蝗和四川拟裸蝗ND2的不标准起始密码子为GTG,斑腿黑背蝗、小方板蝗、点背版纳蝗和山蹦蝗COI的不标准起始密码子为ACC,点背版纳蝗ND5的不标准起始密码子为TTA;TAG作为不标准终止密码子在每个种中都多次出现,较为常见。斑腿峨眉蝗、斑腿佯越蝗、斑腿黑背蝗、云南棒腿蝗、小方板蝗、异背蝗属一种、云南云秃蝗、北极黑蝗、点背版纳蝗、峨眉小蹦蝗、山蹦蝗ND1的不标准终止密码子为TAG,云南棒腿蝗、异背蝗属一种ND3的不标准终止密码子为TAG,小方板蝗、异背蝗属一种、峨眉小蹦蝗ND4的不标准终止密码子为TAG。3.基于45个物种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2个rRNA基因,选取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斑翅草螽Conocephalus maculatus、中华树蟋Oecanthus sinensis、郑氏比蜢 Pielomastax zhengi、日本蚱Tetrix japonica、金澜沧蝗Mekongiella kingdoni作为外群,利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中国黑蝗亚科和秃蝗亚科交叉分布聚为一支,无法分开,没有互为单系,而北极黑蝗没有落在这一支内,方板蝗属落入黑背蝗亚科的分支中,说明中国黑蝗亚科是一个多系群,绝大部分属种应隶属于秃蝗亚科。黑蝗亚科和秃蝗亚科分支与北极黑蝗构成姐妹群,方板蝗属应隶属于黑背蝗亚科,版纳蝗属、拟裸蝗属和异色蝗属的系统发生地位暂未得到解决。本文首次对黑蝗亚科、秃蝗亚科、黑背蝗亚科的共13个蝗虫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对其tRNA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及绘图。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其系统分类情况进行探讨,为确定中国黑蝗亚科中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分子依据。
【图文】:

结构图,线粒体基因组,峨眉,结构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逦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中国黑蝗亚科系统发育在12个连续区(表3.1.1)。逡逑斑腿峨眉蝗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重排情况与蝗亚目已公布物种是一致的(图邋3.1.1)。逡逑tml邋trnM逡逑A+T邋rich邋reion

结构图,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图,峨眉


逦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中国黑蝗亚科系统发育研究逡逑斑腿峨眉蝗线粒体基因组共存在22个tRNA基因,,其二级结构图见图3.1.2。逡逑所有tRNA二级结构都是具有4个恒定臂的三叶草结构,除了?mS/邋(AGN)。相逡逑比于其他已报道的tRNA二级结构,ZmS/邋(AGN)缺少了一条01111臂[99]。22个逡逑tRNA的长度范围为65bp邋Ornr,的凡加儿frttC,加£>)至71bp邋(fm尺,逡逑由于各可变环长度有所不同,以及DHU臂和TYC臂的长度变化使得各tRNA的逡逑长度有所差异[1GG]。逡逑斑腿峨眉蝗tRNA基因的碱基错配主要发生在DHU臂、氨基酸接受(AA)逡逑臂和反密码子(AC)臂,极少数发生在TYC臂,共存在24处错配,其中G-U逡逑错配邋19邋处(fm4,fm?/,frnZJ,逦fr?rF,/mP,邋fmS7,逡逑加7\邋的}^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卫卫;郝金凤;赵晓雅;温翠娇;张道川;;基于cox1基因全序列的癞蝗科部分类群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年02期

2 孙嵬;张柱亭;董辉;钱海涛;石玉;谢丽娜;丛斌;;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分析[J];昆虫学报;2013年08期

3 王延峰;王文强;郑哲民;黄原;杨亮;;基于Cyt b和COⅡ基因序列的网翅蝗科(直翅目:蝗总科)部分种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J];四川动物;2012年06期

4 高书晶;李东伟;刘爱萍;闫志坚;王宁;魏云山;;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亚洲小车蝗7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2年04期

5 白洁;黄原;;基于线粒体ND2基因的直翅目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发育分析[J];动物学杂志;2012年04期

6 吕红娟;黄原;;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全序列的直翅目部分类群系统发育关系分析[J];动物学研究;2012年03期

7 马兰;;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部分序列的中国斑腿蝗科部分属种系统发育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2年03期

8 杜紫国;;榆林市雏蝗属mt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测定[J];陕西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9 高书晶;李东伟;刘爱萍;闫志坚;徐林波;;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mtDNA COⅠ基因序列及其相互关系[J];草地学报;2011年05期

10 芦荣胜;黄原;周志军;;基于线粒体Cyt b,16S rDNA和核28S rDNA的中国斑腿蝗科(直翅目,蝗总科)九亚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J];动物分类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曾慧花;四种蝗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生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红利;4种直翅目蝗虫全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直翅目线粒体基因组比较与系统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卢慧甍;霍山蹦蝗和意大利蝗全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弘宇;基于16S rRNA、12S rRNA和Cyt b基因的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轶平;基于16SrDNA和COII基因序列的蝗总科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董丽君;基于COⅠ、COⅡ和COⅢ基因的蝗总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4 刘艳霞;基于COI和28S rDNA的叶蜂科昆虫分子系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敏;蝗总科部分种类COⅡ和18SrDNA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娜娜;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黄脊雷篦蝗分子系统地理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小静;基于28SrDNA和COI基因序列的蝗总科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亮;班腿蝗科部分种的线粒体COI与COII基因分子进化与系统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晓东;基于线粒体基因及形态特征的竹蝗属和雷篦蝗属系统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霍光明;应用COI和Cyt b基因序列研究蝗总科昆虫的系统进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56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56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7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