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从自养到寄生:列当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序列变异和进化

发布时间:2020-05-17 16:22
【摘要】:列当科(Orobanchaceae)包含完全自养,半寄生和全寄生三种生活方式的物种,已经成为研究不同生活方式下叶绿体基因组进化规律的关键类群。当前列当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寄生物种,而半寄生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研究有助于认清列当科植物从自养到全寄生的营养方式转变对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组装了半寄生类群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四种植物(返顾马先蒿,Pedicularis resupinata;欧式马先蒿,Pedicularis oederi Vahl;藓生马先蒿,Pedicularis muscicola Maxim;斑唇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Rudolph))的叶绿体基因组,并从GenBank下载已发表的列当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分析列当科植物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变异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马先蒿属四个种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变化范围从152,907 bp(藓生马先蒿)到153,547 bp(斑唇马先蒿),注释到133个基因,包括88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其中115个是单拷贝基因(其中,ndhD和ndhF基因在欧式马先蒿、藓生马先蒿和斑唇马先蒿中是假基因,ndhH基因在藓生马先蒿和斑唇马先蒿中为假基因)。马先蒿属4个种蛋白编码区氨基酸组成和GC含量相似,偏向于使用A/T碱基。比较叶绿体基因组学分析表明,马先蒿属4个种叶绿体基因组中变异率比较高的区域重复序列分布比较多。以自养植物钟萼草为参考,进行共线性分析发现马先蒿属叶绿体基因组的SSC区有重排现象。由于SSC区的重排导致IR/SC边界处基因的变化。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寄生植物从自养植物分化出来,马先蒿属植物聚为单系枝,但是属内物种间的关系仍不能确定。(2)我们分析比较了列当科17个属25个物种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变异情况,探讨列当科从自养到全寄生过渡过程中叶绿体基因组的进化规律。在叶绿体基因组大小方面,半寄生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与自养植物相似,但也有部分物种出现了轻微的减小和扩张现象,而全寄生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的变化范围比较大,从45kb(Conopholis americana)到150 kb(Lathraea squamaria)不等。在叶绿体基因组结构方面,所有半寄生植物的SSC区出现了重排现象,部分半寄生植物的LSC区也出现了重排;在全寄生植物中,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重排现象、片段丢失,有的甚至不是典型的四段式结构。在基因含量方面,列当科的自养植物有113个单拷贝基因,但是25个物种中只有33个共有基因,其中半寄生植物的基因个数与自养植物相似,主要是ndh族基因出现了假基因化甚至是丢失现象;而在全寄生植物中基因个数减少,基因丢失和假基因化比较普遍:大多数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出现了基因丢失或假基因化,与转录相关的基因或者其他基因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假基因化或丢失现象。对三种生活类型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变异分析表明自养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变异率低,主要发生在SC区;半寄生植物的SSC区的变异率很高;而全寄生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整体的变异率都很高。通过对蛋白编码区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整体上密码子的偏好性受碱基突变的影响,但是rpl/s基因在半寄生和全寄生物种中受到了选择压力。对25个物种的共有基因的选择压力分析表明matK和rps18基因受到正选择并有正选择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列当科中自养植物位于基部,寄生植物为单系群,且全寄生植物多次起源。本研究可以为列当科的系统发育分析提供参考。
【图文】:

谱系,叶绿体基因组,烟草,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转变。“寄生减少综合症”描述了所有寄生谱系中出现的特征,包根部结构,称为吸器(haustoria),植株变矮,光合组织、叶绿素等, et al., 2013]。除了在形态上的变化外,在分子水平也表现了出来因组中,出现显著的功能和物理上的减少,其中出现基因的大量丢加快[Barrett, et al., 2014c]。

谱系,蛋白编码基因,叶绿体基因组


从全寄生的列当科(Orobanchaceae)[Cusimano and Wicke, 2016]和兰Orchidaceae)[Feng, et al., 2016]中已知多种多样的基因组大小。Lathraea squamaOrobanchaceae)具有最大的叶绿体基因组,其大小为为 150.5kb,含 113 个基因,, 32 个为假基因[Samigullin, et al., 2016]。另一个物种 Lathraea clandestina 显示出更物理和功能上的减少,138 kb 和 41 基因丢失,表明该属的质体基因组的快速退elavault, et al., 2010]。在基因组大小图谱的末端是全寄生物种,如具有极度减小的基因组的 “内寄生虫” Pilostyles hamiltonii(Apodanthaceae),其叶绿体基因组大小5 kb,并且可能不超过五个功能基因(如果存在)[Renner and Bellot, 2015];真菌异种 Thismiatentaculata(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 16kb, 7 个基因[Lim,etal., 2016]。因此可以根据谱系之间或谱系内基因组的大小、结构和含量的变化,推测从自养转变为半寄生、寄生的过程中功能和物理减少或时间的不式和速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达和;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研究新进展[J];自然杂志;1989年10期

2 马三梅,王永飞;高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转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年03期

3 郭豪杰;刘久石;罗丽;魏雪苹;张进;齐耀东;张本刚;刘海涛;肖培根;;五味子叶绿体基因组结构解析与比较分析[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7年07期

4 陶晓丽;王彦荣;刘志鹏;;牧草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5年06期

5 蒋达和;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0年01期

6 赵卫国,赵巧玲,张志芳,肖庆利,潘一乐,何家禄;桑树叶绿体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部分序列分析[J];蚕业科学;2001年04期

7 于惠敏;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年05期

8 杨蕊;;叶绿体基因组及基因工程概述[J];生物学教学;2009年05期

9 赵月梅;杨振艳;赵永平;李筱玲;赵志新;赵桂仿;;木犀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J];植物学报;2019年04期

10 张尚宏;从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看生物基因组的进化[J];大自然探索;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秋实;李滢;宋经元;徐海滨;徐江;朱英杰;李西文;陈士林;;基于SMRT技术的叶绿体基因组高精度拼接与SNP检测[A];第十四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4年

2 翟于菲;虞夏清;朱早兵;王盼乔;赵勤政;陈劲枫;;甜瓜属异源多倍化引起叶绿体基因组变异[A];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C];2018年

3 全志武;丁毅;;中国莲和美洲黄莲叶绿体基因组的序列测定与物理图的构建[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石林春;刘金欣;宋经元;姚辉;陈士林;;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matK基因的分布及引物通用性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中药与天然药物现代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冯超;徐梅珍;冯晨;康明;;报春苣苔属植物两种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挖掘高变异区段的新策略[A];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C];2017年

6 盛文涛;柴学文;饶友生;杜尚广;;芦笋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与系统进化位置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C];2017年

7 丁小余;侯北伟;;叶绿体基因组在药用植物基因工程及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春晖;夏光敏;向凤宁;;小麦与异属植物体细胞杂种的叶绿体基因组SSR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聂小军;崔立操;冯克伟;宋卫宁;;65个大麦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及系统分化分析[A];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饺饺

本文编号:2668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68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d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