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碳源对聚磷菌胞内物质转化的影响及光谱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7 03:00
【摘要】:不同碳源条件下聚磷菌胞内物质的转化与除磷功能密切相关,研究不同碳源对聚磷菌胞内物质的转化的影响及碳源与除磷功能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生物除磷的微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胞内物质的实时检测是及时掌握聚磷菌代谢优劣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胞内物质的检测方法较复杂提取耗时长且很多试剂对人体伤害较大,污染环境,光谱法具有无污染,不需对样品进行较复杂的预处理、快捷方便,利用光谱法实现胞内物质的快速检测对于及时分析聚磷菌的代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不同碳源对纯种聚磷菌胞内物质转化的影响及其胞内物质的光谱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利用实验室筛选的不动杆菌属聚磷菌,通过改变碳源研究不同碳源(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乳酸)对聚磷菌胞内物质转化的影响,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实现对胞内物质转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室筛选的不动杆菌属聚磷菌在4种不同碳源但相同碳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观察OD_(600)(细菌细胞密度测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动杆菌属在以乙酸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OD_(600)增长较快,16 h后OD_(600)趋于稳定,表明聚磷菌16 h内生长较快然后生长较为平稳;在以葡萄糖为碳源时16 h内OD_(600)增长较为缓慢,之后OD_(600)增长较快,表明聚磷菌16 h前生长较为缓慢后生长较快;在以丙酸钠、乳酸的培养基中OD_(600)几乎没有变化趋于稳定状态,表明聚磷菌几乎没有增长。(2)采用传统的化学检测法对不动杆菌属聚磷菌在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乳酸4种不同碳源下的常规指标和胞内物质进行分析。常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在厌氧阶段,聚磷菌对COD的吸收率为丙酸钠葡萄糖乙酸钠乳酸,正磷酸盐释放率为丙酸钠乙酸钠葡萄糖乳酸。在好氧阶段,聚磷菌在4种碳源下除磷效果为丙酸钠乙酸钠葡萄糖乳酸。胞内物质分析结果表明,聚磷菌在厌氧阶段,在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乳酸4种碳源中聚-β-羟基丁酸酯(PHB)分别增长97.61%、264.33%、153.16%、117.25%,聚合磷酸盐(poly-P)分别减少14.28%、15.76%、23.58%、65.53%,糖原分别减少14.97%、17.20%、18.97%、25.56%;在好氧阶段,碳源为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乳酸时PHB分别减少77.88%、93.54%、91.90%、59.71%。经过完整周期后,碳源为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乳酸时,聚磷菌胞内糖原分别增长-1.52%、30.09%、18.56%、2.71%,poly-P分别增长33.90%、60.20%、43.01%、8.10%。(3)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及荧光区域积分法不动杆菌属在4种不同碳源下不同时期胞内物质转化情况。三维荧光图谱结果表明:不动杆菌属聚磷菌在4种不同碳源两个不同阶段胞内物质都出现还原型辅酶Ⅰ(NADH)和色氨酸。当碳源分别为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乳酸时,厌氧末端聚磷菌胞内NADH峰A的荧光波峰强度分别减弱了16.59、36.64、34.34、14.66,好氧末端聚磷菌胞内NADH荧光强度分别增强了37.73、73.88、41.94、16.43。厌氧阶段,碳源为葡萄糖时聚磷菌胞内色氨酸荧光强度增强,其它碳源中均降低,好氧阶段4种碳源中聚磷菌胞内色氨酸荧光强度均降低。采用荧光区域积分法对各区域光谱强度进行积分,结果表明,荧光区域标准体积与各物质对应的区域内波峰荧光强度变化趋势相同,荧光强度减弱其对应荧光区域内荧光区域积分标准体积也减小,荧光强度增强其荧光区域积分标准体积也增大。通过标准样品NADH浓度与三维荧光强度建立线性关系y=8.629x+58.061,求得不动杆菌属聚磷菌在以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乳酸为碳源时,厌氧阶段NADH的浓度分别减少1.92 mmol/L、4.25 mmol/L、3.98 mmol/L、0 mmol/L,在好氧阶段NADH的浓度分别增长4.37mmol/L、8.56 mmol/L、4.86 mmol/L、0 mmol/L。(4)采用拉曼光谱法对不动杆菌属聚磷菌胞内物质的变化进行定性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拉曼光谱强度较好的表征了4种碳源下不同阶段的聚磷菌胞内糖原、poly-P、PHB的变化,在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乳酸4种碳源中,厌氧阶段聚磷菌胞内糖原拉曼强度分别减弱了3.62、19.13、24.31、2.47,poly-P的拉曼强度分别减弱了21.73、145.22、170.65、15.20,PHB拉曼强度分别增强了52.55、66.07、64.96、24.79。好氧阶段聚磷菌胞内糖原拉曼强度分别增长了4.02、32.43、48.62、13.56,poly-P拉曼强度分别增长了50.10、257.58、240.17、38.01,PHB拉曼强度分别降低了122.61、141.20、110.64、54.39。(5)采用拉曼光谱法结合组合间隔偏最小二乘法(siPLS)模型对不动杆菌属聚磷菌胞内物质进行定量分析。拉曼光谱结合siPLS模型分别对不动杆菌属聚磷菌胞内物质PHB、poly-P、糖原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PHB、poly-P、糖原模型预测相关系数r_c分别为0.8685、0.9365、0.897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3642、0.6979、6.2803,验证相关系数r_p分别为0.9364、0.8931、0.9253,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1306、0.9696、5.8980;PHB的siPLS模型最优组合区间470-555 cm~(-1)、755-840 cm~(-1)、1320-1405cm~(-1)、1745-1830 cm~(-1),poly-P的siPLS模型最优组合区间385-470 cm~(-1)、640-725cm~(-1)、1150-1235 cm~(-1),糖原siPLS模型最优区间413.33-526.67 cm~(-1)、753.33-866.67cm~(-1)、1320-1433.33 cm~(-1)、1886.67-2000 cm~(-1)。该试验研究分析碳源对单一菌属聚磷菌胞内物质转化的影响,采用光谱技术对胞内物质进行快速定性分析,拉曼光谱结合siPLS模型对胞内物质PHB、poly-P、糖原定量分析,丰富了碳源对单一菌属聚磷菌的研究理论,且提供了光谱对胞内物质快速检测的技术依据。
【图文】:

聚磷菌,检测结果,不动杆菌属


1.39%13.89%62.5%20.83%1.39%静置沉淀出水图 2-1 A/O 反应器每个周期各时段运行时长2.2.2 实验接种微生物与实验检测培养基不动杆菌属筛选:接种污泥取自某污水厂氧化沟,实验使用配水,在 SBR反应器中驯化,经过厌氧好氧培养基培养分离纯化结合 BCIP(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进行蓝白斑筛选和异染颗粒和 PHB(聚-β-羟基丁酸)染色及对筛选出来的菌属进行厌氧失磷好氧吸磷实验获得聚磷菌,,最后进行 16S rDNA 菌属鉴定为不动杆菌属聚磷菌。

三维荧光光谱,标准样品,硕士学位论文,安徽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20 mmol/L 15 mmol/L Em(nm)xE(nm)400 450 500 55020025030035040045002004006008001000ABEm(nm)xE(nm)400 450 500 55020025030035040045002004006008001000AB4501000A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增祥;王泽;梁文;雷昒甄;;在水动力条件下高效聚磷菌除磷特性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08期

2 苏丹;;低温聚磷菌的筛选[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0期

3 佘梦林;张钲;马卫;倪红;;固定化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高效聚磷效果及应用研究[J];绿色科技;2018年10期

4 王春丽;马放;王立立;王强;;耐低温聚磷菌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5 李玲玲;郑西来;吴俊文;李梅;赵淑梅;;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好氧摄磷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06年08期

6 高志广;周琪;陈银广;顾国维;;合成与实际污水中聚磷菌厌氧代谢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23期

7 张培玉;孙梦;张晨;;一株嗜盐聚磷菌的筛选及除磷性能初探[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1期

8 张强;陈建平;卢龙;;碳源对聚磷菌厌氧释磷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10年05期

9 邵闯;袁淑博;陈晓通;唐梦君;倪红;;一株高效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基因组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5期

10 林海;李萍;陈月芳;王倩;侯瑞荣;张艳;;低碳源浓度条件下聚磷菌特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志华;杨先乐;;可溶性有机磷聚磷菌的筛选方法的研究[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吕锡武;史静;顾倩;;反硝化聚磷双污泥系统及诱导结晶磷回收新技术[A];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2生物法[C];2016年

3 彭永红;吕锡武;史静;;反硝化聚磷后置曝气时间优化[A];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2生物法[C];2016年

4 王景峰;张斌;龚秦石;薛斌;王雪;李君文;;聚糖菌微生物聚集体反硝化特性与微生物生态学解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5 王强;马放;姜欣欣;;一株反硝化聚磷菌筛选鉴定及其特性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世英;海洋聚磷菌Halomonas YSR-3的除磷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李亚静;反硝化聚磷菌与传统聚磷菌富集及基质代谢特性对比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蔡天明;高效聚磷菌的筛选、ppk基因的克隆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 苗志加;强化生物除磷系统聚磷菌的富集反硝化除磷特性[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5 韩玮;外在条件对SBR生物除磷的影响及聚磷菌内在响应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石玉明;A~2SBR反硝化除磷工艺效能及微生物生理生态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张斌;MBR和GSBR中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汪林;反硝化同步除磷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改善MSBR性能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0年

9 由阳;EBPR系统中聚磷菌与聚糖菌的竞争和调控的基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张海玲;强化生物除磷系统中磷去除新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清莹;滇中富磷土壤聚磷放线菌(YIM A116)添加对土壤磷素形态及植物生长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7年

2 刘旭;不同温度条件下生活污水中聚磷菌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中杰;基于基因组学的红环菌目与其内聚磷菌属内细菌的种系发生分析与代谢特征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4 张文超;碳源及NAD~+前体物调控辅酶Ⅰ对聚磷菌胞内多聚物代谢的影响[D];安徽建筑大学;2019年

5 张雄;碳源对聚磷菌胞内物质转化的影响及光谱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9年

6 蒋元清;生物炭负载聚磷菌高效吸附水中低浓度铀的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8年

7 孟敬洋;聚磷真菌的无机磷转化特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8 詹锐;一株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9 成敏;高效除磷活性污泥中功能菌解析及其除磷基因组学基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10 张玲;高温聚磷菌的培养及温度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00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00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7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