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云南纳板河保护区两种猕猴的共存机制

发布时间:2020-06-15 07:21
【摘要】:物种共存是生态学中的基本问题,生态位分化则被认为是减少竞争和促进共存的稳定机制。基于2012-2016年在云南省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纳板河)获得的红外相机数据显示,该保护区存在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和恒河猴(M.mulatta)的共存现象。我们首先通过红外相机技术结合社区访查,对该保护区非人灵长类动物资源进行调查,确认北豚尾猴和恒河猴为该地区非人灵长类优势物种;并以这两种猕猴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相机数据,应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预测二者的分布区域,并通过计算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系数分析二者在海拔、生境和活动节律三个生态位维度上的关系,解释二者的共存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纳板河保护区历史记录有6种非人灵长类动物,但我们在2012-2018年间仅调查到4种。红外相机拍摄到3种,包括北豚尾猴、恒河猴和阿萨姆猴(M.assamensis),三者的相对多度比率为1:0.7:0.04,其中北豚尾猴和恒河猴为当地优势物种;而阿萨姆猴仅在两个相机位点被拍摄到,数量稀少;经访查并由当地居民确认该地区还存在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未调查到短尾猴(M.arctoides)和菲氏叶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公路和农耕用地将纳板河保护区分隔成小斑块导致森林面积减小且破碎化严重。生境丧失和人为干扰可能是造成该地区非人灵长类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2)通过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在117.47平方公里的研究区域内,北豚尾猴的分布范围为42.85平方公里,恒河猴的分布范围为29.45平方公里,二者的分布重叠率为0.61。北豚尾猴的适宜分布区主要特征为海拔较高、温度较低且相对潮湿,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恒河猴则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温度较高且相对干燥的地区,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为主。(3)两种猕猴的生态位分化主要发生在对生境维度的选择上。在海拔和植被维度都高度重叠的情况下,时间生态位分化机制才被启动。在重叠区域内,二者的生态位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都高度重叠,但会随季节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海拔、植被和活动节律三个维度中至少有一个发生分化是保证两种猕猴稳定共存的必要条件。北豚尾猴无论在分布范围,还是在海拔和植被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都比同域分布的恒河猴更宽更广。北豚尾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应当作为中国西南热带森林中的保护明星被更多人所认识和了解。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58.1
【图文】:

关系图,重绘,生态位,维度


图 1-1 基于 Schoner(1974)重绘生态位各维度关系图1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niche dimensions based on Schone属物种共存机制研究概述(Macaca)隶属于猴科(Cercopithecidae)猕猴亚科(Pa猴。目前公认的猕猴属现生物种有 23 个,除地中海猕猴分布在北非,其它 22 种都分布在亚洲[19-21]。中国是世界上以下称灵长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 8 个猕猴物的学者仅针对其中 4 种开展了相应的行为和生态学研究,M. thibetana)和台湾猕猴(M. cyclopis),以及广泛分布的阿萨姆猴(M. assamensis),但对另外 4 种猕猴,除分布究还未开展[22]。物种是除了人类(智人属)以外分布最广泛的灵长类动物

分布情况,纳板河,红外相机,植被分类


保护区西南部被农耕用地和人工建筑大面积占据,只在东北部保留了一个相对大的森林斑块(图2-1)。因此,我们的研究区域集中在保护区的东北部,以澜沧江、南果河和公路为界限,面积约为 117.47 平方公里(图 2-1),基本涵盖了保护区的全部核心区和缓冲区。沿公路的橡胶林和农耕用地面积约为 17.68 平方公里,原始林实际面积不足 100 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纳板河地区分布有四种猕猴,研究材料非常丰富。该地区多样的植被类型有利于研究不同猕猴物种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偏好。研究区域内海拔高差达 1765 米(539-2304 米),有利于分析不同物种垂直方向的分布情况。而顶级捕食者的缺失[73]使森林中的灵长类动物几乎没有天敌,让我们可以排除捕食竞争的影响,集中分析近缘物种之间的时空生态位差异。因此,纳板河是研究同域分布猕猴属物种之间共存机制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华;王洪;李保贵;周仕顺;张建侯;;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2 尹峰;梦梦;刘定震;周岐海;黄乘明;;我国非人灵长类野外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林业资源管理;2015年04期

3 李晟;王大军;肖治术;李欣海;王天明;冯利民;王云;;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中的应用与前景[J];生物多样性;2014年06期

4 玉香章;王东升;;纳板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0年05期

5 李,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杨效文,马继盛;生态位有关术语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评述[J];生态学杂志;1992年02期

7 马世来,王应祥;中国现代灵长类的分布、现状与保护[J];兽类学报;1988年04期

8 李致祥,林正玉;云南灵长类的分类和分布[J];动物学研究;1983年02期



本文编号:2714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14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6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