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产O-Dma耐氧突变株转化工艺优化及含O-Dma食品的制作

发布时间:2020-07-02 11:09
【摘要】: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Desmethylangolensin,O-Dma)是黄豆苷原的一种代谢产物,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与雌激素受体的亲和力以及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其前体物质黄豆苷原,并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维持骨密度、降脂等作用。实验室前期筛选并驯化出了产O-Dma的耐氧突变菌株Aeroto-AUH-JLC108,该菌株能够在有氧条件下,利用BHI培养基将底物黄豆苷原转化为O-Dma,但是由于BHI培养基成本较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培养基优化寻找出一种成本低廉,同时又能提高O-Dma转化率的培养基。首先,通过实验证明,菌株Aeroto-AUH-JLC108能够在常规培养基LB上生长,并且能够少量转化黄豆苷原为O-Dma,转化率为5%,所以将LB确定为初始培养基。然后,经过单因素试验对初始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和磷酸盐进行筛选,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对转化率具有重要影响的成分,最陡爬坡试验寻找各重要影响成分在转化率最高时的添加量,利用响应面法进行最后的优化,最终确定优化的培养基为:蔗糖1.6%,酵母浸粉5%,磷酸氢二钾0.3%,氯化钠0.15%,硫酸镁0.05%,L-半胱氨酸0.05%,O-Dma的转化试验表明,转化率达到84%,较菌株在BHI培养基中76%的转化率有所升高,最为重要的是,成本约降低80%。在利用菌株将黄豆苷原转化为O-Dma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基起到关键作用之外,发酵条件的改变也会对菌体的生长和转化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对培养基优化之后,进一步优化pH值、温度、接种量、底物终浓度、转化时间这五个重要参数。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以及添加量的单因素梯度试验,初步确定pH值为7.5,温度为39℃,但随着底物终浓度的增加转化率逐渐降低,是由于底物溶剂甲醇和二甲基甲酰胺对于菌体有毒性,所以固定底物浓度为1.0 mM,然后对pH值和温度进行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最终确定最适条件为pH值7.0,温度38.5℃,底物终浓度1.0 mM,菌的接种量10%,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转化率达到92%。为了将来的工业化生产,结合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一步在5 L的发酵罐中进行了扩大培养,并比较了在5L发酵罐和恒温培养箱中的菌体生长和转化动态,结果发现,菌体在发酵罐中的生长和转化状态均好于恒温培养箱中,菌体在恒温培养箱中的最大OD值为2.5,最终转化率为92%,而在发酵罐中OD值可达到3.6,转化率为97%,可能与发酵罐中的搅拌和氧气含量等因素相关。由于O-Dma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还初步探索了将O-Dma制作成小食品,以小巧轻便,制作简易为标准,选择奶片和巧克力两种食品形式,并进行食品配料和制作工艺的摸索。将感官评价作为评判标准,当奶片中脱脂奶粉和绵白糖的比例为2:1,巧克力中可可液块、可可脂和糖粉的比例为4:2:4时,其各自的感官评价得分最高。且经HPLC检测,O-Dma在经过食品制作最高温度处理后能够保持其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0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凤华;;做个美丽的豆浆达人[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3年07期

2 李静;张燕;王永利;王秀伶;;外消旋体雌马酚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比较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33期

3 荆海强,刘兆荣,孙震,朱燕;脱脂在异黄酮分析中的作用[J];食品科学;2003年01期

4 王秀伶;邵建柱;朱宝成;袁洪水;王世英;;不同动物肠道微生物对黄豆苷原的转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黄惠华;郭乾初;梁汉华;黄秋婷;;豆浆热处理过程中3种大豆异黄酮苷原的热降解比较[J];食品科学;2006年09期

6 周博;孟建青;王秀伶;;兔肠道大豆异黄酮还原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转化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4年11期

7 钱伟;;绝经女性要重三补[J];健身科学;2003年03期

8 于飞;王世英;李佳;张琪;李朝东;王秀伶;;兼性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 AUH-HM195对黄豆苷原的开环转化[J];微生物学报;2009年04期

9 汪志铮;;大豆抗癌[J];专业户;1999年02期

10 ;前沿科技摘编[J];饲料博览(技术版);2007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峰峰;豆浆养颜[N];重庆商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逯欣;产O-Dma耐氧突变株转化工艺优化及含O-Dma食品的制作[D];河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于飞;大豆异黄酮开环菌株及其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与活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3 梁晓琳;大豆异黄酮及其代谢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周博;兔粪样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转化特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5 成志远;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原生质体制备与融合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慧;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的分离、耐氧驯化及耐氧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樊进茹;产氢细菌的分离及其对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促转化作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李术宝;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在ICR小鼠体内定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田晶晶;毛细管电泳分离检测抗生素和抗氧化剂[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38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38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e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