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延河流域植被水分适宜度时空评价

发布时间:2020-07-11 07:29
【摘要】: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来,区域生态恢复良好,植被覆盖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黄土高原历来干旱缺水,加之区域可用水量的时空分布高度异质性,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高需水与区域可用水量的低供给之间的矛盾将是威胁区域植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降雨是区域可用水资源的最主要来源,但只有通过降雨径流调控技术将其转化为土壤有效水分,才能供植被所吸收利用。要回答区域的可用水资源能否支撑植被恢复的用水需求,必须对可被植被利用的水资源量与植被生长需水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定量的探究,本文将可用水资源量与植被需水的平衡关系定义为植被水分适宜度。延河流域作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区,区域干旱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且降雨时空分配严重不均。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延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改进的Shuttleworth-Wallace双源蒸散发模型(S-W模型)对延河流域的植被水分适宜度进行了定量评价,旨在为黄土高原的植被优化配置和区域生态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本研究取得的进展如下:(1)采用实测径流数据,对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率定与验证。在率定期,模型的相关系数R2和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分别为0.84和0.75,而在验证期的R2和NS系数分别为0.78和0.72。根据相关的评价标准,R2和NS系数均大于0.7时表明模型表现非常好,证明SWAT模型模拟出的结果在本研究中是可用的。(2)在年际与年内尺度上分别分析了雨水资源化潜力的时空变化趋势。在过去的34年间,研究区雨水资源化潜力及降雨均有微弱的上升趋势。雨水资源化潜力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规律。根据降雨频率所确定的三类水文年,可知不同水文年的年雨水资源化潜力主要集中在6-9月,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北角向东南角逐渐递增的趋势。(3)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分析了不同水文年植被需水量的变化趋势。延河流域不同水文年的年内植被需水量表现出极为相似的变化趋势,且主要集中在4-9月。从1996到2012年,研究区的植被需水量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的趋势,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归结于1999年后,西北地区的农用地大规模地转化为草地与林地,导致需水量增加。(4)计算并分析了不同水文年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植被水分适宜度。枯水年、平水年及丰水年的年植被水分时间适宜度分别为0.59、0.63和0.67,汛期的适宜度较好,基本可保证植被生长需求。不同水文年空间尺度上的植被水分适宜度分别为0.60、0.74和0.77,且在退耕还林(草)后呈现出由西北角向东南角逐渐递增的趋势。(5)延河流域不同水文年的可被植被利用的有效水及植被需水之间均未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这意味着研究区的可用水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植被生长所需,需要采取相应的供水设施并在空间上重新规划植被类型的分布。在适水度较低的春季可采用灌溉的方式补充植被的缺水量,在雨水供应不足的西北部可根据具体地理条件尽可能地种植草地等需水量较小的植被类型,以此为未来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48
【图文】:

延河流域,概况


图 2-1 延河流域概况图Fig. 2-1 The location of the Yanhe River Basin2.2 研究内容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但也同样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的紧张局势。为了回答黄土高原典型区近年来的可用水资源是否足够支撑植被的用水需求,本研究以延河流域为例,引入植被水分适宜度这一概念,对研究区内雨水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延河流域,子流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WAT 模型可根据数字高程图(DEM)自动化分子流域。在将 DEM 图加载进 SWAT 工程前,需先对其投影坐标进行设置。在加载 DEM 图后,可提前制作或手动输入掩膜范围。为了减少计算量,本研究通过流域边界提前将研究区域裁剪完成。下一步为构建河网,用户可通过定义阈值来控制子流域的大小。第三步为设定流域的出水口,即河网的出口,由于本研究用于模型率定和验证的水文站点——甘谷驿水文站并未处在模型自动划分的流域的出水口,因此除了在研究区出口处设置出水口外,还需要在甘谷驿水文站点处额外手动设置子流域出水口。最后通过模型自动计算子流域参数,完成流域的划分。本次模拟共将研究区划分为 47 个子流域,如图 3-1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晓宇;;南京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及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8年24期

2 敬琴;邵秋芳;;川中丘陵地区雨水资源化研究[J];南方农机;2017年14期

3 郑强;袁媛;;关于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问题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5年47期

4 刘丹;刘萍;樊耔均;;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年03期

5 董杨;雷孝章;吕宗强;胡正红;;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潜力分析与计算[J];人民长江;2013年09期

6 董小兵;;雨水资源化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13期

7 杨劲松;彭湃;赵芳;;国内外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体系比较[J];山西建筑;2012年11期

8 魏志宏;;雨水资源化利用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年10期

9 魏运鸿;;浅谈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J];四川建筑;2011年01期

10 魏运鸿;;浅谈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J];决策咨询;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聪;;浅谈梅江南零号地块雨水资源化利用方案[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赵廷红;齐学义;;城市雨水资源化集汇流及传输模型[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3 刘青勇;田增刚;张欣;;浅谈济南城市雨水资源化[A];第四次全国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会暨学术年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4 李晓艳;韩睿;;丰水年的思索——浅谈城市雨水资源化[A];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C];2004年

5 刘青勇;田增刚;张欣;;浅谈济南城市雨水资源化[A];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C];2004年

6 苏晓辉;梁凤香;;关于山东省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的探讨[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7 陈慧新;张富;;半干旱地区雨水资源化潜力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8 张欣;刘青勇;田增刚;;济南城市雨水资源化浅析[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荣梅;;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探讨[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41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周生元;杨帆;;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规划对策[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工程规划)[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宋钧;审议并原则通过海绵城市等方案[N];石家庄日报;2017年

2 张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3 记者 张杨;雨水资源化 建筑要环保[N];西安日报;2013年

4 实习记者 王飞;鼓励扶持雨水资源化产业发展[N];北京日报;2011年

5 记者 闫慧;“生泰砂泉”实现雨水资源化[N];中国花卉报;2010年

6 文雯;雨水资源化尚缺市场管道[N];中国环境报;2006年

7 本报通讯员 王满仓;北京加快雨水资源化利用步伐[N];中国水利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晓涛;雨水资源化合作:愿共识化解分歧[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实现雨水资源化[N];友报;2007年

10 记者 谢靓;农工党党员呼吁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N];人民政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段喜明;三川河流域雨水资源化及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冯浩;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潜力及网络化利用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张宝庆;黄土高原干旱时空变异及雨水资源化潜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梦妍;延河流域植被水分适宜度时空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赵旗;变化环境下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潜力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3 贺思琪;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贵安新区水系规划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年

4 刘江;济南市兴隆区园林绿地与道路系统雨水资源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5 赵仙萍;基于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沈北新区海绵设施布局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7年

6 史雅琪;季节性缺水城市公园绿地雨水资源化利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7 孙晓英;城市雨水资源化理论及其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8 赵廷红;城市雨水资源化集汇流及传输模型及其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9 陈为铎;武汉市城区雨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及其可行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琴;基于雨水资源化的城市生态化水环境构建[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0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50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6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