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状病毒口服感染因子PIF5功能初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39.4
【图文】:
病毒是不同种;如果平均每个位点的替换数介于同种病毒的不同亚型(Jehle et al.,2006)。γ-属 NPV,其中红头松树叶蜂核型多角体病毒(Neovirus,NeleNPV),松黄叶蜂核型多角体病毒(Novirus,NeseNPV)和冷杉叶蜂核型多角体病毒(Novirus,NeabNPV)不编码典型的膜融合蛋白(F-蛋在中肠中进行复制(Arifetal.,2011)。δ-属杆状蚊核型多角体病毒(Culex nigripalpus nucleop该病毒有 BV 和 ODV 两种形态,在感染后期形成包涵体呈球状,但没有同源的多角体蛋白或同源2006)。的结构
杆状病毒口服感染因子 PIF5 功能初步研究的病毒绝大部分是 SNPV。在病毒感染晚期,细胞核内形成的 ODV 包埋进多角体中形成 OB,在境下,多角体可以保护 ODV 病毒(Rohrmann,2013)(图 1.2)。多角体蛋白是多角体蛋白,多角体蛋白形成三聚体,三聚体通过二硫键进一步形聚体,在高 pH 环境下,二硫键被破坏,OB 解聚(Rohrmann,2013;Jiet10)。多角体蛋白是杆状病毒中最保守的蛋白之一,但是在 δ-杆状病毒属发现其同源蛋白。OB 表面是一层光滑的膜,称为多角体膜,可以将病毒环境隔离,增强多角体的稳定性,其组装与多角体膜蛋白(PEP)和 P10 关(Patmanidi et al.,2003;Lee et al.,1996)。多角体膜与传统意义上的脂层囊膜不同,该膜有多孔,在中肠碱性条件下可以让阴离子快速通过,角体膜释放 ODV,感染中肠细胞。
图 1.3 杆状病毒初始感染和二次感染(Blissard and Theilmann,2018)初始感染:OB 进入中肠后碱解释放 ODV,ODV 穿过围食膜与中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结合和膜融合;病毒进入细胞后进行复制并组装核衣壳,通过出芽的方式产生成熟的 BV。BV 通过血液循环或者直接感染其它细胞组织,在感染早期细胞产生 BV 而在感染晚期产生 ODV。最后 ODV 包埋形成 OB,细胞裂解及昆虫死亡液化。Figure 1.3 Baculovirus virion primary infection and secondary infection (Blissard anTheilmann,2018)Primary infection is that OBs are disassembled and release ODVs into midgut. ODVs biand fuse with microvilli of midgut epithelialcells aftertraversing peritrophic membrane (PMIn cells, viruses replicate and the assembled nucleocapsid bud to generate mature BVs. BVmay infect other cells directly or by circulating in hemolymph. The infected cells by BV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泉琳;;杆状病毒,“僵尸操控大师”[J];科学新闻;2014年24期
2 刘高强;余晓丹;;昆虫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的新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3 刘强,丁翠;杆状病毒部分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01年02期
4 郭锡杰,吴友良;昆虫杆状病毒在生物技术研究中的应用[J];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04期
5 陆承平;注意杆状病毒科分类的变化[J];中国病毒学;2001年04期
6 辛华;;利用杆状病毒以虫治虫[J];国际科技交流;1987年09期
7 曾莉;;一种可溶性CD4蛋白质选择性抑制HIV复制与合胞体的形成[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88年05期
8 邢祖培,扈利华,宫云秀;昆虫杆状病毒对哺乳动物的实验感染[J];华北农学报;1988年01期
9 胡裕文,智刚;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1988年02期
10 邱并生,裴美云,逯好英,马贤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在杆状病毒载体与昆虫细胞体系中的高效表达[J];科学通报;198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林柏;陈海雷;郜金荣;朱应;梁东瑞;;昆虫杆状病毒与哺乳动物的相互作用[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2 庞义;;昆虫杆状病毒基因工程[A];杀虫微生物[C];1992年
3 蔡艳清;许东林;周国辉;李华平;;广东首次发现甘蔗杆状病毒[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正银;周龙武;唐瑶;吕榜丽;秦碧霞;温荣辉;陈保善;;广西甘蔗杆状病毒的检测与分布调查[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5 全滟平;潘慧慧;毕臻乐;于威;;家蚕杆状病毒bm64基因的功能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14年学术交流大会暨浙江省第十一届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6 万永继;;杆状病毒在组织细胞内的感染传输机制及垂直传播途径的分析[A];中国蚕学会商品性小蚕饲养规程和蚕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谈莹;姜凌;王曼丽;尹飞飞;邓菲;刘买利;胡志红;王华林;;杆状病毒囊膜蛋白融合肽的NMR结构和功能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杜恩岐;闫锋;卢楠;齐义鹏;;杆状病毒新调控基因p13的结构功能及杀虫潜力研究[A];第十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姜静颖;王斌;宋良国;;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电镜观察[A];第九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Ⅰ)[C];1996年
10 段宇;周红文;李倩;汪承亚;赵红;覃又文;刘超;陈家伟;;利用杆状病毒载体在家蚕幼虫中高效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IGF-1)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王雪飞;TPO基因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N];健康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秦;昆虫杆状病毒经口感染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及P74与宿主中肠互作蛋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姚伦广;囊膜蛋白P74在杆状病毒侵染宿主的初级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梁昌镛;杆状病毒与哺乳动物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5年
4 周文科;杆状病毒新型表达系统及P74基因功能和杀虫剂800亩田间释放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陈寅;杆状病毒基因组扫描技术筛选病毒因子和顺式元件及其表达系统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林旭瑷;杆状病毒泛素、多角体基因启动子分析及表达系统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储文明;两种与生育功能有关的蛋白基因BSD-84及BED-20在人染色体上的定位及其在杆状病毒-昆虫体系中的表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3年
8 董春升;杆状病毒p10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6年
9 宋建华;杆状病毒介导的基因表达及p35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6年
10 姚相杰;杆状病毒介导的丙肝病毒可感染体外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诚;杆状病毒口服感染因子PIF5功能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19年
2 苏霞;杆状病毒AcMNPV ac51、ac73、ac75基因的功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3 魏思琪;寨卡病毒NS5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NS1蛋白在杆状病毒中的表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4 许书美;AcMNPV-BmK IT对杆状病毒Ac109与Ac30蛋白的调控研究[D];山西大学;2018年
5 宋姗姗;构建表达IBDV主要保护性抗原的杆状病毒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苏沛豪;犬λ-干扰素在昆虫杆状病毒中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7 刘龙;RBSDV P7-2基因重组AcMNPV及其生物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8 庞俊星;杆状病毒F蛋白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9 毛海涛;基于杆状病毒F蛋白的真核表面展示系统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楚素霞;杆状病毒携带的基因拷贝数与重组蛋白表达效率关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0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60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