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用于膜片钳系统的细胞吸附芯片设计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2 06:59
   细胞通过离子的跨膜流动可进行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信号传导,膜片钳技术通常用于测量离子通道电流和膜电位,在电生理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玻璃微电极在膜片钳实验中存在制作与操作难度高、效率低且易发生移动导致与目标细胞封接效果不好的问题。近年来,微流控芯片以其精确控制流体、便于操作单细胞和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等独特的优势在膜片钳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常规的微流控膜片钳细胞吸附芯片存在吸附难度高、细胞利用率低、工艺制作繁琐等问题,因此,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高通量的膜片钳细胞吸附芯片将为细胞膜电位测量实验提供极大便利。本文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设计了一种微型、简单且高效的用于膜片钳实验系统的细胞吸附芯片,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理论分析:结合细胞尺寸及膜片钳实验对细胞吸附的需求设计了芯片结构,并使用泊肃叶定律对微通道内流体流速、流阻及压降进行分析,确定吸附通道所需负压对流速的依赖关系。通过理论分析本文确定了主通道采用弧线与直线结合的“蛇形通道”及膜片钳捕获通道采用由细到粗过渡结构的设计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完成细胞吸附需在膜片钳捕获端口施加负压;输入流量(流速)与所需施加最小负压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随着捕获单元与主通道入口距离变近,其线性系数逐渐变小(分别为-1611、-1724、-1551、-1349、-1118、-868);距离主通道入口最近与最远的捕获单元其线性系数相差一半。(2)数值模拟:利用有限元多物理场分析软件comsol建立微流控芯片捕获细胞的仿真模型,模拟了通道内流速、压降及粒子运动轨迹。结果显示,在芯片的细胞捕获通道端口附近,流体的压力急剧降低、流速显著增大,其影响区域占主通道的1/3左右;仿真中粒子运动的轨迹进一步验证了此区域内细胞容易被吸附的现象。在流速为3mm/s、随机置入20个微粒子的仿真中,可以观察到,细胞的捕获对施加的负压存在依赖关系,最佳负压值为-1000 pa。(3)实验验证:利用制备的微流控芯片搭建了细胞吸附实验平台,并通过聚苯乙烯微球捕获实验验证了该芯片对于不同粒径微球吸附的有效性,通过细胞吸附实验实现了流动干扰下细胞的稳定吸附,且所施加负压值与理论计算值相符。本论文设计的用于膜片钳实验系统的细胞吸附芯片在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和细胞实验中都成功实现了对单细胞的稳定吸附,且一些关键结果参数互相符合,表现出了较好的可行性,为细胞膜电位测量与控制等膜片钳实验提供了潜在可用的方便平台。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Q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架构
2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捕获理论分析与设计
    2.1 微通道的流阻
    2.2 微通道的流阻、压降和流量的关系
    2.3 粒子受力分析
        2.3.1 斯托克斯拖曳力
        2.3.2 重力和浮力
        2.3.3 布朗力
    2.4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
        2.4.1 细胞吸附的实现
        2.4.2 微流控芯片具体结构设计
    2.5 小结
3 基于COMSOL对细胞吸附芯片的数值模拟
    3.1 网格剖分方式选择
    3.2 微流控芯片内的流速分布
    3.3 微流控芯片捕获单元的压降
    3.4 微流控芯片内的粒子轨迹
    3.5 所施加负压值与捕获率关系
    3.6 小结
4微流控芯片制作及单细胞吸附实验
    4.1 细胞吸附实验平台搭建
        4.1.1 设备与材料
        4.1.2 细胞吸附芯片的制作过程
    4.2 细胞培养
        4.2.1 试剂与设备
        4.2.2 细胞培养与传代
        4.2.3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4.3 实验与分析
        4.3.1 聚苯乙烯微球实验
        4.3.2 细胞吸附实验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妹云;;用细胞吸附层析法分离B和J淋巴细胞[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9年01期

2 皋龙成;朱军辉;汝长海;;批量细胞吸附固定装置的研制[J];现代制造工程;2015年08期

3 邵荣标,钱绩虎,刘玲;细胞吸附浓集法分离水中微量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实验研究[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张天铎;郝玉瑞;;鸡新城疫病毒在鸡胚单层成纤维细胞上血凝素和红细胞吸附因子的产生动态研究[J];家畜传染病;1982年01期

5 丁昌慧,邵荣标,严建国,汤权,吴巨飞,刘秀兰,祁新辉;细胞吸附浓集法分离外环境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1年05期

6 邵荣标,吴巨飞,刘秀兰,丁昌慧,严建国,汤权,祁新辉;L20B细胞吸附法用于环境水中病毒的分离培养[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红细胞吸附[J];广州医药;1995年05期

8 丁昌慧,邵荣标,周步全,吴巨飞,姚健;固相化细胞吸附浓集法分离污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年06期

9 吴胜昔;李庆吉;鲁宁;卢瑞;蔡家利;;红细胞吸附释放法纯化新城疫病毒[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10 王春景;电子计算机程控的试管白细胞吸附抑制试验对人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肺癌的诊断价值[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莉;;白细胞吸附在临床的应用(LCAP:Leukocytapheresis)[A];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7年

2 张凌;;血液净化新技术-白细胞吸附疗法[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曹达U_;王振;郝晓地;宋鑫;;胞外聚合物在微生物细胞吸附药物中的作用[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7暨第十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金井美纪 马志雄 张凌;白细胞吸附治疗类风湿[N];健康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昕;用于膜片钳系统的细胞吸附芯片设计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2 赵青;选择性白细胞吸附疗法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安全性观察—附8例报告[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3 孙士顺;重金属铜抗性细菌的筛选鉴定、吸附特性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袁海平;固定化微生物细胞吸附铅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董文满;钛系生物材料表面微纳形貌影响细胞吸附的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许柯;新型预制备磷酸钙骨水泥在再生骨修复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赵云丽;固定化耐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agi. YB2去除水中Cu~(2+)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32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832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3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