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四种群食物网模型的分岔和混沌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18:12
   食物网系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是种群动力学研究的前沿话题之一,它对于揭示食物网动力系统中种群随时间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Beddington-DeAngelis 型、Holling-II 型和 Leslie-Gower 型三类四种群食物网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复杂性研究,通过稳定性、Hopf分岔、Hopf-Hopf分岔、倍周期分岔等理论分析以及相应的数值模拟,揭示出食物网系统丰富的复杂动力学以及动力学转变行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Beddington-DeAngelis型四种群食物链系统的研究表明:系统可产生Hopf分岔、倍周期分岔和混沌等复杂动力学行为。Hopf分岔可导致系统产生周期振荡行为,而倍周期分岔则使得周期加倍,并且引发倍周期级联和通往混沌的路径;在混沌区域,发现了 5、6、7、18、25、27、29等突发性周期窗口,以及周期窗口中的次级倍周期分岔、半周期分岔和阵发性混沌;当系统离开混沌区域时,通过半周期级联逐渐由多周期过渡到单周期行为。当系统参数发生改变时,以上动力学行为可呈现出复杂的转变现象,呈现了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复杂性。(2)在Holling-II型四种群食物网动力系统中,当满足共存平衡点稳定性条件和Hopf分岔定理时,系统产生了 Hopf分岔行为,由Hopf分岔可以引起稳定平衡状态向周期震荡状态的转变,这就表明种群的动态行为由稳定平衡突变为周期震荡状态;当满足Hopf-Hopf分岔定理时,系统产生了 Hopf-Hopf分岔,由Hopf-Hopf分岔可以引起周期震荡向拟周期震荡和不变环等非线性行为的转变,进一步表明种群的动态行为由周期震荡突变为拟周期震荡;当系统产生倍周期分岔时,系统的周期开始成倍的增加直至进入混沌状态,最后又由混沌状态退化为周期震荡状态。这些动力学行为表明,食物网动力系统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分岔,这些分岔的产生揭示了种群随时间演化和外界参数条件变化的分布规律,对于预测食物网的动态平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3)在Leslie-Gower型四种群食物网动力系统中,当满足共存平衡点的稳定性条件时,种群间趋于稳定共存状态,并在长时间行为下种群密度趋于稳定值。当满足Hopf-Hopf分岔定理时,系统产生Hopf-Hopf分岔行为,其动力学行为由稳定的极限环转变成稳定的环面,在Poincare映射图中则表现为由一个点到极限环的转变。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不同的参数作为分岔参数,发现随着分岔参数的不同,系统产生分岔的方向也不同。此外,随着分岔参数的变化,倍周期分岔产生的混沌和阵发性混沌能够同时出现导致复杂动力学行为之间的转变,这也就解释了食物网系统随参数条件的变化可能表现出复杂动力学行为之间的转变。(4)分岔行为可以改变食物网系统的全局拓扑行为。与其它分岔类型(Hopf分岔、倍周期分岔)不同的是,食物网系统的Hopf-Hopf分岔不仅能改变系统稳定态的性态,而且会引导食物网系统产生新的复杂吸引态,如拟周期震荡、混沌震荡等。食物网系统的这种全局性态的改变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当发生Hopf-Hopf分岔时,食物网系统会从周期震荡状态出发,经历分岔临界点之后,周期震荡状态将失去其周期性,食物网系统将进入拟周期震荡状态;对于Hopf分岔来讲,系统经历Hopf分岔点之后,稳定平衡状态将被打破,系统将进入周期震荡状态;对于倍周期分岔来讲,系统将进入周期加倍的震荡状态。而且,经过吸引态的不断演化,系统最终将进入混沌震荡状态,从而引起了系统动力学行为的不可预测性。然而,食物网系统进入混沌震荡态期间,可能会不时的回归周期震荡态,即混沌区域中出现的周期窗口。进一步表明四种群食物网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比三种群食物网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复杂的多,主要表现出现了三种群食物网系统不曾出现过的动力学行为,即阵发性混沌、Hopf-Hopf分岔等行为。此外,在相同的参数条件下,将四种群食物网中的某一种群移除之后,剩下的三种群食物网的动力学复杂性会降低,这进一步表明了四种群食物网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更加复杂。因此,Hopf分岔、Hopf-Hopf分岔、倍周期分岔和半周期分岔引发的混沌以及阵发性混沌等的形成机制,是理解食物网动力学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本文基于 Beddington-DeAngelis 型、Holling-II 型和 Leslie-Gower 型研究了四种群食物网系统的动力学复杂性,探索了食物网动力系统中不同分岔引发的复杂动力学行为的形成和转变,揭示了食物网动力系统中分岔形成和混沌演化的共性规律,促进了对食物网动力系统中产生分岔和混沌的理解,这为预测食物网系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Q148;O175
【部分图文】:

食物网,结构模型


?程模型描述种群动力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59]。??基于Fussmann和Gerd[451提出的复杂食物网结构模型,如图2-l_a所不,该??模型包含5个营养级,即PI,?P2,?P3表示食饵种群;Pl,P2表示初级捕食者种??群;X表示次级捕食者种群;Y表示中间捕食者种群;Z表示顶级捕食者种群。??随后,Kuijper等人[461将食物网结构分成了?3大类,即竞争性、杂食性和食物链。??复杂食物网结构模型提出和食物网结构模型的分类,对食物网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研宄提供了理论依据[39,6G,61]。??顶级捕食者?(p?顶级捕食者????中间捕食者?(?)?/??J?相捕食者(p?(w)???/????麵I食者????初级捕M?謝_???0????(1)??im???????獅?繊?ft物链??(a)?(b)??图2-1食物网结构模型??本文基于Fussmann等人14x461提出的食物网模型和Hastings等人|la?_w|对食物??网模型动力学特性的研宄,分别建立了?Beddington-DeAngelis型四种群食物链动??力系统模型、Holling-II型四种群食物网动力系统模型和Leslie-Gowerg四种群??食物网动力系统模型,其食物网结构模型如图2-2所示。模型的具体表达式以及??相应的理论分析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见本文第三、四、五章。??T?I?K??I?/\??图2-2食物网结构模型??13??

食物网,结构模型


?程模型描述种群动力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59]。??基于Fussmann和Gerd[451提出的复杂食物网结构模型,如图2-l_a所不,该??模型包含5个营养级,即PI,?P2,?P3表示食饵种群;Pl,P2表示初级捕食者种??群;X表示次级捕食者种群;Y表示中间捕食者种群;Z表示顶级捕食者种群。??随后,Kuijper等人[461将食物网结构分成了?3大类,即竞争性、杂食性和食物链。??复杂食物网结构模型提出和食物网结构模型的分类,对食物网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研宄提供了理论依据[39,6G,61]。??顶级捕食者?(p?顶级捕食者????中间捕食者?(?)?/??J?相捕食者(p?(w)???/????麵I食者????初级捕M?謝_???0????(1)??im???????獅?繊?ft物链??(a)?(b)??图2-1食物网结构模型??本文基于Fussmann等人14x461提出的食物网模型和Hastings等人|la?_w|对食物??网模型动力学特性的研宄,分别建立了?Beddington-DeAngelis型四种群食物链动??力系统模型、Holling-II型四种群食物网动力系统模型和Leslie-Gowerg四种群??食物网动力系统模型,其食物网结构模型如图2-2所示。模型的具体表达式以及??相应的理论分析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见本文第三、四、五章。??T?I?K??I?/\??图2-2食物网结构模型??13??

相图,变量,食物链系统,平衡状态


于共存的平衡状态;当〃?=rQ时,共存平衡状态将变成若排斥反应;当〃<〃〇时,??四种群食物链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最终趋向于一个稳定的周期轨。??图3-1和图3-2表明系统(3-4)产生了?Hopf分岔。在图3-1中展示了,当??分岔参数r=?1.2>r〇时,食物链系统随着时间的演化最终趋于稳定状态。图3-l(a)??和(b)反映,随时间的变化种群密度的振幅越来越小,最终趋于固记值。图3-Uc)??和(d)中x-y相图和z-w相图表明四种群最终趋于一个稳定的焦点。山(3-15)可??得??A,?=0.213428,?A2?=?0.069669,?A3?=?0.000799,?A4?-0.000016?(3-49)??式(3-49)进一步表明平衡点f是局部渐进稳定的。??<||fl?!。:丨議_:_??piif—P[?bi—fa??500?1000?1500?2000?500?1000?1500?2000??/?t??(a)?(b)??0.5i??????????0.25i???????????02?〇.〇5?C?一一,’??°〇'.05?a?I?oHl?02?0.:?5?°?0.8?0.9?I?U??X?z??(c)?(d)??图3-2变量随时间演化的关系阁??Fig.3-2?(a)?and?(b)?l?ime?series?of?variables?x,)\?z,?vv;?(c)?and?(d)?phase?diagrams?ofx-v?and?z-vr.?r??=0.3,?and?the?other?parameter?values?ar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章,王瑛,周忠;一维四次方型迭代映射的倍周期分岔(英文)[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2 范敏华,吴培亨;约瑟夫逊结中分岔和混沌的研究[J];低温与超导;1988年04期

3 刘军贤,陈光旨,王光瑞,陈式刚;标准映象的周期分岔及其向混沌的过渡[J];物理学报;1988年01期

4 胡忠秀 ,周宇 ,周士谔;光学湍流中的滞后現象[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5 周士谔,张国庆,张世昌;一维映射与Monte Carlo方法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1988年06期

6 任光耀;王光瑞;;导致园映象至混沌转变的临界度量性质[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7 靳少征,李军,彭堃墀;内腔二次谐波过程中光场强度自脉冲振荡的增强[J];光学学报;1989年06期

8 彭志炜;;倍周期分岔及解稳定性的数值条件研究[J];贵州工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9 于熙令;宫述政;阎光辉;;一维映象在倍周期分岔点上的分岔行为及分岔点的确定[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10 牛志仁,陈党民;摩擦系统倍周期分岔细结构的研究[J];中国地震;199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晏汀;固体力学中的非线性问题与分岔[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张良;几类动力系统的Hopf分岔控制与倍周期分岔反控制[D];湖南大学;2017年

3 尹奕光;PWM型DC/DC变换器混沌机理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年

4 王冠辉;一类生产商主导的供应链产量博弈模型及复杂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韩红;填隙气体对受振颗粒倍周期分岔过程影响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李春福;关于混沌信号的产生、处理及其在通信系统中应用的若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7 陈丹凤;基于确定学习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系统建模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举;四种群食物网模型的分岔和混沌动力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2 张锋;空气阻力对竖直振动颗粒床倍周期分岔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诸葛得莉;两类不连续映射的边界碰撞分岔及控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4 柴俊;CSTR振荡系统的分岔与混沌[D];江苏大学;2006年

5 王晓雪;几类多种群生物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同步[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勇;升压变换器失稳现象分析及其改进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7 周青青;FS神经元和皮层—丘脑网络的模型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冯进钤;非光滑系统的初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佘玉云;一类投资竞争混沌模型的复杂性分析及控制[D];江苏大学;2006年

10 刘玉刚;准四足被动行走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4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854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1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