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DOC-1R蛋白结合CK2α与PRDX1及其结合区域的初步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6 22:15
   目的:本科室前期通过质谱检测发现,DOC-1R(Deleted In Oral Cancer-1 Related)可能与酪蛋白激酶2(Casein Kinase 2,CK2)的α亚基及过氧化物酶1(peroxiredoxin 1,PRDX1)具有相互作用,本研究通过Pull-Down、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等方法证实DOC-1R与CK2α及PRDX1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构建DOC-1R截短蛋白载体及Pull-Down分别初步探究DOC-1R与CK2α及PRDX1蛋白的结合区域,为进一步研究DOC-1R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 GST Pull-Down分别检测DOC-1R与CK2α及PRDX1的结合将转化有pGEX-5X-1及重组载体pGEX-DOC-1R的E.coli BL21菌株进行诱导表达,所得到的菌体裂解后收集GST蛋白及GST-DOC-1R融合蛋白,与MagneGST particle混匀孵育,加入HEK-293细胞总蛋白进行GST Pull-Down实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DOC-1R与CK2α及PRDX1蛋白的结合情况。2 Co-Ip分别检测DOC-1R与CK2α及PRDX1的相互作用常规培养DOC-1R及对照病毒感染的HeLa细胞,裂解细胞获得总蛋白,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用FLAG抗体、CK2α抗体或PRDX1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反应,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DOC-1R与CK2α及PRDX1蛋白的相互作用。3构建缺失型DOC-1R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并通过GST Pull-Down分别检测DOC-1R与CK2α及PRDX1的结合区域以本室前期构建的pGEX-DOC-1R质粒为模板,分别构建pGEX-DOC-1RdelC42、pGEX-DOC-1RdelN42、pGEX-DOC-1RdelN63三种缺失型DOC-1R原核表达载体。经菌落PCR鉴定,扩大培养阳性克隆菌落,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后对三种缺失型pGEX-DOC-1R重组表达载体进行DNA测序分析。将编码序列正确、开放阅读框架完整的三种缺失型pGEX-DOC-1R重组表达载体转化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并收集菌液。将菌液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并脱色以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将新构建的三种含有缺失型DOC-1R的大肠杆菌(pGEX-DOC-1RdelC42、pGEX-DOC-1RdelN42、pGEX-DOC-1RdelN63)、本科室前期构建及保存的含有缺失型DOC-1R的大肠杆菌(pGEX-DOC-1RdelC63、pGEX-DOC-1RdelC30、pGEX-DOC-1RdelC20、pGEX-DOC-1RdelC7)及对照菌分别诱导表达,并将得到的菌液裂解,收集融合蛋白,与MagneGST particle混匀孵育,4 h后加入HEK-293细胞总蛋白混匀孵育过夜,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缺失型DOC-1R蛋白与CK2α及PRDX1的结合。结果:1 GST Pull-Down实验证明DOC-1R分别结合CK2α及PRDX1蛋白通过Pull-down及Western Blot实验,证实DOC-1R分别与CK2α及PRDX1蛋白结合,同时我们在洗脱物中应用CK2β抗体检测到了CK2β的存在。2 Co-Ip实验证明DOC-1R分别与CK2α及PRDX1相互作用通过Co-Ip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可知DOC-1R分别与CK2α及PRDX1蛋白存在相互作用。3构建缺失型DOC-1R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重组蛋白以分别初步确定DOC-1R与CK2α及PRDX1蛋白结合的关键区域截短的DOC-1R片段已经成功插入pGEX-5X-1载体中,目的片段序列正确且开放阅读框架完整,截短的DOC-1RdelN42、DOC-1RdelC42、DOC-1RdelN63在37℃诱导3 h时均大量表达。DOC-1R第107-119位氨基酸区域结合CK2α蛋白,且DOC-1R第85-126位氨基酸区域结合PRDX1蛋白。结论:1.应用GST Pull-Down和Co-Ip技术证实DOC-1R分别与CK2α及PRDX1相互结合。2.应用重组技术及GST Pull-Down技术证明,DOC-1R与CK2α结合区域在DOC-1R的第107-119位氨基酸区域,DOC-1R与PRDX1蛋白的结合区域在DOC-1R的第85-126位氨基酸区域。
【学位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Q78
【部分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引物,细胞收集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取生长状态良好的感染了 Lv-DOC-1R 及对照病毒的人宫颈癌细胞系 HBS 清洗 3 次,加入 500 μl RIPA 细胞裂解液,冰上裂解细胞,将细胞收集内,4℃条件下 12,000 rpm 离心 15 min,吸取上清备用。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用 Protein G PLUS-Agarose 和 Anti-Flag Affinity Gel 进行 Ip 实验,用相应抗体进行 Western Blot 检测,从而确定 DOC-1R 分别与 CK2α及 P互作用。0 缺失型 DOC-1R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利用人 DOC-1R 基因的 cDNA 序列进行引物的设计,5’端引物引入 Bam点,3’端引物包含终止密码子并引入 XhoⅠ酶切位点,设计了三对缺-1R 引物,分别缺失 DOC-1R 的第 1-42、85-126、1-63 位氨基酸编码基因 1)。

洗脱物,硕士学位论文,实验检测,实验结果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实验结果Pull-Down 结合 Western Blot 分别证实 DOC-1R 与白在体外存在结合谱实验检测结果提示 CK2α、PRDX1 可能分别结合 DOC-1RPull-Down 法分别检测二者与 DOC-1R 的结合,用 CK2α抗抗进行 Western-Blot 鉴定,结果显示在体外,CK2α及 PRDOC-1R 结合(图 2,图 3)。同时我们在洗脱物中应用 CK2存在(图 2)。

蛋白,实验组,蛋白结合,相互作用


图 3 在体外 DOC-1R 结合 PRDX1 蛋白结合Western Blot分别证实DOC-1R与CK2α及PRD在相互作用状态良好的感染了Lv-DOC-1R及对照病毒的人宫颈癌细胞,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用 Protein G PLUS-Agarose 及ffinity Gel 进行 Ip 实验,在本实验条件下实验组中 CK2αC-1R 目的条带均能被检测到,而对照组未检测出目的蛋白, 分别与 CK2α及 PRDX1 具有相互作用(图 4,图 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梅;刘新光;林小聪;陈小文;梁念慈;;米托蒽醌对人蛋白激酶CK2活性的影响[J];癌症;2008年08期

2 林小聪;刘新光;陈小文;梁念慈;;山奈酚抑制蛋白激酶CK2活性[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6年11期

3 曹传辉;陈勃;梁基韵;董忠谊;黄志勇;吴德华;;蛋白激酶CK2α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3年11期

4 王建亭;龚树生;刘英鹏;陈广理;;靶向蛋白激酶CK2α的siRNA抑制喉癌细胞侵袭的实验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年10期

5 黄功华,梁景耀,刘新光;酵母双杂交系统在研究蛋白激酶CK2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年03期

6 熊卿圆;刘新光;周中军;;蛋白激酶CK2催化亚基的特性[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9年02期

7 阮杰;刘新光;梁念慈;;蛋白激酶CK2与精子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J];生殖与避孕;2006年03期

8 张连虎;林婕;翟珍珍;钟振晖;陈少华;张承康;王宗华;鲁国东;;稻瘟病菌中蛋白激酶CK2的功能预测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3年03期

9 陈碧,刘新光,梁念慈;蛋白激酶CK2与精子发生[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4年02期

10 王珂琪;许维恒;丁力;张俊平;;蛋白激酶CK2α在大鼠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的表达变化[J];药学实践杂志;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玥;蛋白激酶CK2抑制剂作用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及其靶向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2 毕江江;CK2介导NR2B磷酸化在异氟烷对发育期神经元毒性损伤中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耿炜;CK2抑制剂CX4945逆转胃癌耐药细胞放射抗性的分子基础及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4 刘珊珊;编码CK2激酶底物的c1orf109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王建亭;蛋白激酶CK2α特异性si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喉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以锋;水稻蛋白激酶CK2参与磷吸收与平衡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孟睿;蛋白激酶CK2与转录因子Pdx-1的相互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韩嘉为;CK2阻滞剂CX-4945单独及联合MEK阻滞剂PD-325901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4年

9 柳慧慧;酿酒酵母CK2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石彦;两对人类蛋白质(MSK1与CK2,NLK与SMAD4)相互作用及其磷酸化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飞;DOC-1R蛋白结合CK2α与PRDX1及其结合区域的初步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2 金承基;CK2抑制剂CX4945对A549/DDP细胞顺铂耐药性的逆转作用[D];江苏大学;2019年

3 桑伟健;稻瘟病菌蛋白激酶CK2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张杰;CK2调控早老细胞异染色质DNA损伤应答机制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5 张连虎;稻瘟病菌Rho3与蛋白激酶CK2互作关系及其若干假定互作蛋白的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6 朱家晴;胃肠道间质瘤CK2和KIT的协同靶向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7 邹金金;蛋白激酶CK2α在大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8 陈勃;蛋白激酶CK2β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杜祥阁;下调血管内皮细胞蛋白激酶CK2表达对血管增殖的体外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董新华;蛋白激酶CK2β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86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886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9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